1832年,湖南湘陰,一位年僅20歲的年輕書生佇立在自家破舊房屋前,墻上新張貼的“舉人”捷報映入眼簾,然而他的眼中卻閃過一抹難以掩飾的苦澀。此人正是左宗棠,這已經是他第三次參加鄉試,好不容易勉強中舉,可接下來的三次會試,他卻接連落榜。此時的左宗棠站在了人生的關鍵轉折點上,內心滿是糾結:究竟是要繼續在科舉的道路上苦苦堅守,還是毅然轉身,去擁抱更為廣闊的天地?
左宗棠自幼就聰慧過人,四書五經早已爛熟于心,可偏偏在科舉這條路上波折不斷。旁人都說他自恃才華、驕傲清高,寫文章時總愛談論兵法、農事,完全不符合八股文的固定套路。第三次會試落榜后,他獨自站在長安城頭,望著西下的夕陽,思緒萬千。突然,他想起平日里常讀的《水經注》《讀史方輿紀要》,那些關于山川地理、百姓生活艱難的記載,遠比八股文中的“之乎者也”更能激起他內心的波瀾,讓他熱血沸騰。
回到湖南老家后,左宗棠在書房里寫下了一副對聯:“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從那以后,他脫下了象征文人身份的長衫,換上粗布衣服,全身心地投入到經世致用之學的研究中。當其他人按照老一套的方法種地時,他卻捧著《齊民要術》,琢磨著如何改良水稻種植技術;當其他人在談論詩詞歌賦的風雅之事時,他卻對著地圖,思考著新疆的屯田策略。鄰居們都笑話他是個不切實際的“書呆子”,卻不知道這個“書呆子”的心中,裝著整個國家和天下百姓。
左宗棠給自己取了個外號,叫“今亮”,意思是自己就如同當今的諸葛亮。有人嘲笑他太過狂妄自大,可他卻一臉認真地回應:“諸葛亮在未出茅廬之時,便對天下局勢了如指掌,我雖然身處鄉野,但同樣不能忘記為國家擔憂、為百姓分憂。”在家鄉的時候,他開辦私塾,教導孩子們研讀《孫子兵法》,給他們講述西域的地理知識,還親自帶著學生們實地考察湘江水患,一起研究如何修筑堤壩,治理水患。
1849年,林則徐途徑湖南,聽聞有個叫左宗棠的舉人學問高深、見識不凡,便特意派人邀請他到船上一敘。當時的左宗棠激動萬分,登船時竟不小心掉進了水里,可他顧不上渾身濕透,匆匆爬上船。林則徐不僅沒有笑話他的狼狽,反而親切地拉著他的手說道:“早就聽聞你對西北邊防頗有研究,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
那一晚,兩人在船上徹夜長談。林則徐將自己在新疆被貶期間所記錄的筆記、繪制的地圖,毫無保留地交給了左宗棠,并語重心長地說:“我已經老了,這些資料就托付給你了,日后治理西北,還得靠你們年輕人啊。”左宗棠雙手捧著這些已經泛黃的手稿,那一刻,他深深感受到自己接過的不僅僅是一疊資料,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與使命。他這才明白,自己多年來的不懈努力并非白費力氣,而是在不知不覺中為國家積攢力量。
左宗棠放棄科舉之后,人生反而迎來了新的機遇。他先是擔任湖南巡撫的幕僚,憑借自己的才能,將全省的錢糧收支、兵馬調配等事務處理得妥妥當當,就連太平軍都不敢輕易進犯湖南。后來太平天國的軍隊兵臨長沙城下,他親自登上城墻指揮防守,硬生生將號稱“百萬大軍”的太平軍阻擋在城外長達81天,從此聲名遠揚。
有人曾問他:“你科舉之路如此不順,難道不覺得遺憾嗎?”他輕輕捋著胡須,微笑著回答:“科舉不過是人生眾多道路中的一條,有人走的是寬闊平坦的陽關大道,有人走的是狹窄難行的獨木橋,而我選擇的是一條無人走過的崎嶇山路。這條路雖然難走,但我卻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獨特風景。”他所說的“風景”,便是實實在在的治國理政、保家衛國的學問和本領。在他看來,懂得如何種莊稼、如何興修水利、如何帶兵打仗,遠比精通八股文要有價值得多。
林則徐托付給他的邊疆資料,成為了他后來收復新疆時的重要助力。當他率領湘軍踏上西征之路,手中捧著那些珍貴的地圖,仿佛又回到了當年湘江上那個難忘的夜晚,林則徐的叮囑仿佛還在耳邊回響:“西域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是中國的一塊寶地,千萬不能讓它落入他人之手。”他深知,自己當年在書房中熬過的一個個夜晚,抄寫的一頁頁筆記,遭受的一次次嘲笑,此刻都化作了堅實的鎧甲,保護著他為國家收復失地、開疆拓土。
左宗棠的人生經歷,就像是一本生動的人生教材,向我們揭示了一個道理:人生的道路絕非只有一條。他在科舉之路上遭遇挫折,卻在經世致用的學問領域找到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他被人嘲笑狂妄自大,卻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胸懷抱負和卓越才能;他接過林則徐的殷切囑托,用自己的一生去踐行“心憂天下”的誓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