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朗普政府推出“戰略比特幣儲備”、松綁監管、支持能源驅動型挖礦等政策推動下,得克薩斯州首府奧斯汀迅速崛起為全球加密貨幣創新的中心。這座曾經的“硅丘”不僅吸引了逃離硅谷的科技精英,更成為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金融(DeFi)和離網能源創新的試驗場。這一現象背后,既是政策紅利的釋放,也是資本與理想主義的碰撞,更折射出加密貨幣對全球金融體系的顛覆潛力。
從監管松綁到戰略儲備的創業催化劑
特朗普的政策核心在于顛覆拜登政府的“監管高壓”。他在2024年比特幣大會上承諾,若當選將解雇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主席加里·根斯勒(Gary Gensler),并成立“比特幣總統顧問委員會”以制定行業友好型規則。這一表態直接回應了科技精英對監管不確定性的焦慮。Lightspark首席技術官凱文·赫利(Kevin Hurley)指出:“SEC正從訴訟轉向規則制定,現在終于能明確什么是合規的。”政策松綁為創業者提供了法律“安全港”,例如保險科技公司Anchor Watch推出全球首個直接承保比特幣資產的方案,其首席運營官貝卡·魯本菲爾德(Becca Rubenfeld)直言:“若比特幣能進入保險公司資產負債表,游戲規則將徹底改變。”
特朗普將比特幣挖礦定位為“國家競爭優勢”,承諾通過降低能源成本使美國成為“全球挖礦強國”。這一政策直接利好得克薩斯州——該州擁有全美最廉價的電力市場和寬松的加密法律。加拿大上游數據公司(Upstream Data)創始人史蒂夫·巴伯(Steve Barbour)將業務擴展至懷俄明州,直言:“特朗普政府松綁能源監管,讓我們備受打擊的行業重獲生機。”能源密集型挖礦與政策紅利的結合,催生了奧斯汀周邊油田離網礦場的繁榮。
特朗普提出將美國政府持有的21萬枚比特幣(價值約134億美元)列為“戰略儲備資產”,并承諾“永不拋售”。這一政策雖被經濟學家質疑為“選舉噱頭”,但其象征意義深遠。非營利組織Satoshi Act聯合創始人丹尼斯·波特(Dennis Porter)認為,此舉將“提升比特幣的主流認可度”。資本迅速響應:特拉梅爾風險投資公司(Trammell Venture Partners)數據顯示,比特幣初創企業早期融資總額自2021年以來接近12億美元,種子前輪交易量增長50%。
奧斯汀生態:技術理想主義與資本狂潮的雙向奔赴
奧斯汀的比特幣公地(Bitcoin Commons)成為科技精英的聚集地。前蘋果工程師馬克·蘇曼(Mark Suman)放棄高薪職位,創立區塊鏈云存儲公司Open Secret,坦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即便失敗,至少我為信念拼搏過。”類似案例包括Cash App轉型閃電網絡開發者的麗莎·內古特(Lisa Neigut),其主持的Bitcoin++峰會已成為技術前沿的代名詞。這種“技藝偏執狂”文化,被紀錄片導演阿拉娜·梅迪亞維拉(Alana Mediavilla)形容為“對更優質貨幣體系的追求”。
盡管資本涌入,比特幣底層技術仍面臨人才短缺。布林克基金會(Brink)執行董事邁克·施密特(Mike Schmidt)警告:“維系比特幣代碼庫的全職工程師僅約40人,技術人才增速遠落后于普及需求。”。這一矛盾催生了新型支持模式:非營利組織通過資助開源開發者填補缺口,而風投則押注支付系統、隱私工具等應用層賽道。
政策紅利背后暗含利益糾葛。彭博社披露,特朗普家族通過NFT、迷因幣和“世界自由金融”項目獲利近10億美元,其關聯人士扎克·威特科夫(Zach Witkoff)的角色被質疑存在利益沖突。前白宮道德顧問諾曼·艾森(Norman Eisen)警告:“特朗普試圖獲取的利益與其監管職責存在嚴重沖突。”這種“政策套利”現象,折射出加密貨幣政治游說的復雜性。
比特幣與美元博弈:全球金融秩序整治重構
特朗普政府的經濟顧問史蒂夫·米蘭(Steve Milan)公開宣稱,美元儲備地位導致“不可持續的貿易逆差”,需通過貶值重塑競爭力。這一信號被比特幣倡導者視為機遇。行業分析師引用Bitwise預測稱:“若比特幣市值達到黃金水平(21萬億美元),其價格將突破180萬美元。”。德意志銀行分析師吉姆·里德(Jim Reid)進一步指出,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可能引發“滯脹”,推動比特幣作為避險資產的需求。
特朗普將比特幣崛起比作“百年前的鋼鐵工業”,強調美國需在“數字冷戰”中領先中國。參議員辛西婭·盧米斯(Cynthia Lummis)的《比特幣法案》草案提議,5年內購買100萬枚比特幣用于償債,試圖將加密貨幣納入國家戰略。這種“主權競爭”邏輯,與中非共和國將比特幣列為法定貨幣等全球實踐形成呼應。
特朗普的立場轉變被廣泛視為選舉策略。喬治城大學經濟學家詹姆斯·安杰爾(James Angel)直言:“儲備比特幣的唯一實質好處是拉攏選民。”。即便政策落地,美國政府若大規模購幣,可能推高價格后因拋售引發崩盤,或通過增稅、發債轉嫁成本,違背“減稅承諾”。
盡管特朗普承諾放松監管,但過度寬松可能滋生欺詐。加圖研究所(Cato Institute)的喬治·塞爾金(George Selgin)警告:“政府代表公民投機比特幣不合理,最終或需為礦企紓困。”。此外,比特幣價格受政策言論劇烈波動——特朗普演講期間,比特幣一度暴跌1200美元,后又暴力拉升。
離網挖礦雖享受能源紅利,卻面臨環保爭議。紀錄片《骯臟的幣》導演阿拉娜·梅迪亞維拉(Alana Mediavilla)試圖打破“能源偏見”,但懷俄明州的煤礦挖礦擴張仍被批評者視為“氣候代價”。
奧斯汀的崛起,是特朗普親比特幣政策、資本狂熱與技術理想主義交織的產物。從硅谷工程師到懷俄明礦工,從政策游說者到開源開發者,這座城市正在書寫金融史的新篇章。然而,這場實驗仍面臨根本性挑戰:政策紅利是否可持續?去中心化理想能否抵御中心化權力的侵蝕?比特幣會否成為美元霸權的“替代品”,抑或僅僅是投機工具?正如帕克·劉易斯(Parker Lewis)所言:“比特幣沒有CEO,但它通過教育與活動展示未來價值。”答案或許藏在奧斯汀深夜的開發者密會中,亦或等待下一輪經濟周期的檢驗。(本文首發于鈦媒體APP,作者|李婧瀅,編輯|劉洋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