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始于老派的哥倫比亞影業標志與無聲的標題,在遼闊的原野與遠方山丘的繚繞下,長大的戈登凝視著兩位騎單車經過的男孩,帶出了全片的第一句獨白:“我第一次看見死尸,是在我剛滿 12 歲后的不久?!?br/>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的某一個下午, 斯蒂芬·金 坐在緬因州的家中,正在構思自己的下一本小說。
那是屬于暢銷小說家的黃金年代,沒有電子屏幕上的碎片化閱讀,也不必擔心在社交媒體上被英國的同行拉黑,人們的主要娛樂方式還是電影、電視和讀書—— 而那時斯蒂芬·金不會想到,他的作品會在今后的四十年里,成為這三項娛樂方式的重要內容以及創意來源。
當然,當時的他已經是一名極其出色的暢銷小說家了。隨著 《魔女嘉莉》 、 《閃靈》 、 《撒冷地》 等小說的出版和大賣,斯蒂芬·金可以說是一時風頭無兩。
1980年,傳奇導演 斯坦利·庫布里克 根據他的恐怖小說 《閃靈》 拍攝了同名電影,然而這部在未來被很多人奉為“影史最佳恐怖片”的電影,斯蒂芬·金本人卻表示“并不喜歡”,原因是庫布里克并沒有尊重原著——這當然可以理解, 世界上還會有誰比原著作者更加原著黨呢?
斯蒂芬·金的幼年時期,當時的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本小說,并通過兜售給同學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但這件事情被校長知道后,他被勒令將錢退回,并被訓斥了一番:“斯蒂芬,你明明才華橫溢,為什么要寫這些垃圾東西呢?”。
這句話,成為了斯蒂芬·金一生的噩夢。
所以每當看到那些批判自己作品的書評時,他總是想起老校長的那番話——自己真的是在寫垃圾嗎?真的是在浪費自己的才華嗎?
因此,在專攻恐怖小說八年后,1982年,斯蒂芬·金出版了 《 四季奇譚 》 ,這部包含了四篇中篇小說的作品,其中有三篇和恐怖沒什么關系,只有一部勉強能看到些以往作品的影子。
斯蒂芬·金說,這是他傾注了最多心血的一本書。
《四季奇譚》的四篇小說分別對應了春夏秋冬,其子標題分別為:春天的希望,夏日沉淪,不再純真的秋天,以及暮冬重生。其中春、夏、秋均被改編成了電影,他們分別是: 《肖申克的救贖》 , 《納粹追兇》 以及今天小編要跟大家分享的 《伴我同行》 。
當導演 羅伯·萊納 第一次讀到《伴我同行》的原著 《尸體》 時,便產生了將它改編成電影的想法。
演員出身的他在幾年前剛剛憑借一部 《搖滾萬萬歲》 在好萊塢打出名聲,后來又指導了校園愛情喜劇 《校門外》 ,挖掘了自己在青少年題材上的潛力。而《尸體》這么優秀的青少年題材小說的出現,正好對了羅伯·萊納的胃口。
然而籌備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據導演吐露,在開拍前兩天,有投資方要撤資,最后還是自己在演員時期相識的制片人 諾曼·利爾 拍板投資,從而拯救了這部電影。
這是一部關于成長的電影。著名作家戈迪回憶起他12歲時的一次冒險活動:當時,年少的戈迪與他的三個小伙伴克里斯、泰迪和維恩為了當一回“英雄”去河的對岸的森林里尋找一具12歲男孩的尸體。
4個少年家庭各有問題,他們都有自己的心事。在旅程中每個人的性格都被體現得淋漓盡致:四個男孩性格中的軟弱和堅強,在閃火車,翻鐵門,越森林等一系列的行動中被最大限度的放大;每個人都有自己可望而不可及的夢想……
時隔多年,四個男孩的經歷依舊打動人。性格迥異的四個孩子。一個因為父親被送到精神病院遭人歧視。一個因為家里時代的壞名聲承受著所有人的偏見。一個因為優秀的哥哥的意外死亡被父親冷漠。一個則是膽小如鼠卻無法遏制內心沖動的小胖子。四個人為了當“英雄”而踏上了尋找尸體的旅程。
這或者是一群早熟的孩子,卻也是一群永遠年輕著的孩子,他們毫無顧及地講著臟話,討論著未來,奚落著對方的父母,卻又義不容辭地互相照顧,互相安慰,互相給予溫暖。這樣的友情往往是最真摯而且純潔的。
本片獲1987年金球獎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提名,1987年奧斯卡獎最佳編劇提名。片中那個年紀最大的男孩(克利斯) 還演過《我自己的愛達荷》,可惜之后便吸毒離世了……片子很有預見性。
最后要說的是,這是一部看似簡單,但充滿人生智慧的電影。
“曾經,我因為他的簡單,給他打了三星?,F在,我因為他的單純,要給他10星。我老了...”
《伴我同行》1986
導演:羅伯·萊納
主演:瑞凡·菲尼克斯 / 威爾·惠頓
豆瓣8.9IMDb8.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