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張照《臨米芾天衣懷禪師碑》欣賞
紙本 卷 34.7x359 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張照(1691-1745),初名默,字得天、長卿,號涇南、梧窗、天瓶居士。清松江府婁縣人,家住秀野橋西。
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進士,改庶吉士。官至刑部尚書、撫定苗疆大臣等職。家富藏書,有藏書樓“天瓶齋”。熟諳音律和戲曲,曾創作《勸善金科》、《月令承應》、《九九大慶》等宮廷大戲,均以宣揚因果報應、封建迷信為主。乾隆九年(1744),清高宗命他與梁詩正等人主編《石渠寶籍目錄》,共44卷。著錄當時宮廷中所藏書畫,依儲藏之所,各分書冊、畫冊、書畫合冊著錄;再依書卷、畫卷、書畫合卷著錄;最后按照書軸、畫軸、書畫合軸著錄,共計9類,每類又分上等、次等。著錄紙絹、尺寸、款識、印記和題詠、跋尾等。后由董邦達等人續修《石渠寶籍重編》、《石渠寶籍三編》,專錄乾隆內府所藏書畫作品。其孫張興載,亦富藏書,有藏書印多枚。
乾隆九年十二月,因父喪回籍,至徐州宿遷縣,卒于旅次。謚“文敏”。
書法早年學董其昌,得母舅王鴻緒親授;后又學米芾,并受趙孟頫較大影響。但不一意守師法,而是努力創新,特別是率真之作,更顯得變化多端,精彩動人。楷書字體秀媚婉麗,平正圓潤,是清代“館閣體”代表。草書筆畫轉折多變,結字聚散適宜,氣勢貫通,渾樸雄健。 曾書寫宋代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被鐫刻于岳陽樓上。人稱“名樓、妙文、好字”,合為“三絕”。
書法受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喜愛,乾隆評他的書法說:“書有米之雄,而無米之略,復有董之整,而無董之弱,羲之后一個,舍照誰能若,即今觀其跡,宛似成于作,精神貫注深,非人所能學。”(乾隆《御制詩四集》卷五十九《五詞臣五首·故刑部尚書張照》)劉恒在《中國書法史·清代卷》中說:“在康熙末到乾隆初的帖學書風轉變過程中,具有明顯作用的當屬張照的創作實踐和乾隆弘歷對趙孟頫書法的推重。”清·邵松年在《古緣萃錄·張天瓶臨蘇長公養生論卷》中題曰:“本朝畫山水以麓堂司農為第一,書法則首推張文敏。生平遇兩公書畫,度力所能致者,必購致之。歷年既久所聚漸多,因撿舊所得者與伯英分藏之,將來傳示后人又是一重翰墨因緣也。”
對于張照書法不足的批評,多集中在“乏韻”和“俗筆”兩方面。清·阮元《石渠隨筆》說:“司寇書自是我朝一大家,然有劍拔弩張之處。……余見其書多種,又收得臨全本《九成宮》及小楷多種,功力可佩,然竟不能脫俗,殊不可解。”近人沙孟海《近三百年的書學》中說張照:“他是學鄉先輩董其昌的字出身的,他不比陳元龍的死學董字。他見到那時學董字的變本加厲,越發浮薄了,所以有意寫得放縱些,裝出一副劍拔弩張的狀態來,一則免得與人雷同,二則也是他的個性如此。”
兼能畫蘭,間寫墨梅,疏花細蕊,極其秀雅。著有《天瓶齋書畫題跋》、《得天居士集》,刻有《天瓶齋帖》。
釋文:天衣懷禪師碑。佛以一法接二乘。離則法生。合乃法盡。指法則小作游戲。去法則大用縱橫。是以二乘有果。果自念生。一法無殊。殊因惑起。不昧因果。則法存性在。不證因果。則法滅性空。故不大能仁。去罪忘心。留果不證。去罪忘心。故惡生無所。留果不證。故異類可行。所是以寒影對空。洪點雪。如如不動。全體相呈者也。雪竇禪師。釋迦正宗。飲光巨派。有嫡子義懷者。溫州樂清陳氏。以漁為業。母夢星隕于庭。因而有妊。生而異稟。每求出家。欲往投師。神先告夢曰。法王來也。翌旦師至。眾遂異之。嘗在雙林聽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師乃問曰。既無所住。何處生心。講師嘆曰。此非義學所解。汝必大禪宗。速須求度。遂詣京師景德寺。落染于稠人中。遇言法華。撫師背曰。德山林際。已而一缽游方。諸方畢到。頭角既露。將徒已多。遠就顯公。請執下役。嘗入室。顯公曰。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總不得。師擬對。顯公便打推出。翌日天寒。水桶墮地。豁然大悟。通身汗流。遂入室投機。顯公覺師舉趾異常。向前搊定叫賊。師兩手托開珍重。便去至翠峰開堂出世曰。鴈過長空。影沉寒水。水無留影之心。雁無遺蹤之意。若能如是。方解向異類中行。顯公聞之。令書于塔下。曰此大吾宗矣。時瑯琊覺禪師。并王化大行。嘗指學徒曰。懷公古佛。試去問看。一旦示疾。山谷晝鳴。林木色皓。乃語門人智才曰。吾今行矣。乃作頌曰。紅日照扶桑。白云生華岳。三更過鐵圍。拶折驪龍角。智才曰。此外如何。師扣枕三下。推枕便行。住世七十二年。僧居五十四臈。時治平元年九月廿二日也。若夫哲人斯萎。四眾失恃。十八變已。三昧火生。堅固墮空。窣堵涌地。皆常跡也。何足道哉。凡住檀林天衣等八剎。其接物利人。忘身忍辱。既得古佛之密印。皆極如來之麗行。所謂萬緣無漏。故得四眾歸心。王臣護持。天人瞻仰者也。嗣法者不可勝紀。一旦師孫仲宣會下云游衲子。林下相逢。謂襄陽米芾曰。如來數百千言。皆真實諦。假托一語。人有眼目。蓋道緣偽???。派遂濫澌。各道所聞。請書樂石。芾曰然。南岳二碑。曹溪四碣。述修厥德。稽首贊云。稽首歸依無上尊。清凈圓滿千億化。三身俱現立法祖。一法不立即如來。示現有漸緣慈悲。慈悲本不為佛祖。佛祖不立無歸依。所以三身開后覺。寥寥千古古佛遠。堂堂此身即古佛。眾生不昧本來心。此是古佛行住處。芾呈。
圖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