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23時許,一場春雨隨春雷而至,滋潤著淄博市的萬畝青山。在沂源縣悅莊鎮本土有機茶示范基地,翠綠的茶樹與套種的玫瑰花在雨水的浸潤下煥發生機,勾勒出一幅“林下生金”的美麗畫卷。
“你可能想象不到,這里以前是‘年年栽樹不見樹,年年綠化年年無’的荒地。”沂源翠微茶業有限公司基地負責人馬晨感慨地說。如今,這片曾經貧瘠的山地已成為千畝有機茶園,茶農們正忙著除草、施肥,進行春耕管護。
沂源縣林地面積達148萬畝,森林覆蓋率62.1%。示范基地所在的朱家莊村地形以高山、丘陵為主,裸露的變質巖層不適合傳統農作物種植,種茶卻有天然優勢。
“高山生態、晝夜溫差大、優質水源,這些條件賦予了沂源茶獨特的品質。”沂源縣茶產業發展推動者、技術顧問馮志杰說。千畝有機茶園周邊樹林不僅形成天然生態屏障,更營造出遠離污染的優質生長環境,孕育出淄博獨有的地域茶韻。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翠微茶業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為村民免費提供種苗和技術服務,并實行保護價收購。目前,茶園從石橋鎮最初的600畝,擴展到悅莊鎮、大張莊鎮等地,總面積超1000畝,畝產值最低2萬元,年總產值達2000萬元,帶動周邊200余名茶農年均增收2萬元。
近年來,沂源縣創新推行“茶園+玫瑰/藍莓/酸棗芽”的林下復合生態系統套種模式,實現一地多用、一地多收,讓昔日的荒山真正變成了“聚寶盆”。
在周村區北郊鎮圈頭村的楊樹林下,同樣蘊藏著致富密碼。楊樹林厚重的枯葉下,肥嫩的赤松茸或簇擁或獨立,探出圓潤的菌蓋,散發著濃郁的香氣。這片看似普通的林地,如今已成為村民增收的“寶地”。
圈頭村種植赤松茸已有四五年時間。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茂苗介紹,赤松茸種植充分利用了村里林下閑散土地,以玉米芯、稻殼和秸稈混合發酵作為培養基,既環保又節省成本。“玉米芯和秸稈在農村隨處可見,經過45天發酵就能成為赤松茸的‘溫床’。”這種種植方式不僅提高了出菇率,還讓廢棄資源煥發新生。
赤松茸生長周期短,冬季種植45天即可出菇,采收期可持續到次年5月底。“只要溫度適宜,就能持續采收。”王茂苗說。目前,村里5畝赤松茸基地每天可采收赤松茸500多公斤,高峰期需十余人同時作業。
“根本不愁賣,經銷商主動上門,電話訂單不斷。”王茂苗說。
為進一步提升產品附加值,圈頭村還推出“老圈頭牌松茸脆菇、松茸醬”,延長產業鏈,打造地域品牌。鮮貨直銷與深加工雙軌并行,讓赤松茸產業效益實現了最大化。
如今,赤松茸已成為圈頭村的“致富傘”,不僅盤活了閑置林地,更讓村民嘗到了特色農業的甜頭。這種“借綠生金”的發展模式,帶動桓臺縣、文昌湖省級旅游度假區等地的農戶也加入到種植行列。
而在高青縣常家鎮,高青春遙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則將昔日的荒地打造成了“黃金寶地”——中草藥種植基地。這里,造型獨特的金葉白蠟樹林,筆直的樹干頂著黃綠相間的“帽子”,成為當地一道亮麗風景線。
走進基地,整齊的白蠟樹下,幾名村民正忙著撒黃芪種子。公司技術總監劉天榮介紹,自2013年起,公司流轉1000多畝土地,轉向發展“林下經濟”,在白蠟、法桐等林下,種植芍藥、白術、牡丹、黃芩等多種珍貴中藥材,面積達370余畝。
劉天榮指著林間成畦的藥材說道:“這里種的是黃芩苗,黃河沙土很適合中草藥生長。在這片白蠟樹下,今年種了150畝黃芩、80畝丹參、50畝黃芪。”據了解,去年豐收時,中藥材效益顯著,僅黃芪每畝收入就達5000余元,白術也獲得了好收成。這種“生態林+中藥材”的復合種植模式,不僅讓閑置林地煥發新生,更帶動了周邊村民就業增收,讓林下中草藥成為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黃金”產業。
從“綠山頭”到“富口袋”,蓬勃發展的林下經濟正讓廣袤鄉村煥發新活力。據了解,淄博市森林覆蓋率達21.56%,居全省第四位。近年來,以林茶、林藥、林禽、林菌、林蜂等為代表的立體種養模式,不僅盤活了林地資源,更釋放出豐厚的生態紅利。這種多元化的發展路徑,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化實踐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淄博樣板”,書寫出生態富民的新篇章。
魯網淄博新聞熱線:0533-3811076
責任編輯:劉宗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