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上方的“關注”按鈕,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毛主席和蔣介石在立場和理念上相去甚遠,人生軌跡上卻有相似之處。
比如說,他們都有一個充滿才干的長子。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毛主席的長子毛岸英自愿成為第一名人民志愿兵,奔赴前線,卻在幾個月后遭遇美軍轟炸,英勇犧牲。
毛主席得知后沉默不語,良久后說出:
“誰叫他是毛澤東的兒子。”
可遠在寶島的蔣介石知曉毛岸英陣亡后,卻夜不能寐,他支走妻子后,深夜找兒子蔣經國長談。
那么,毛主席的兒子犧牲,為何讓蔣介石有這么大反應?蔣介石又到底向蔣經國說了什么?
毛岸英與蔣經國:相似的人生軌跡
雖然毛岸英和蔣經國從來沒有見過面,互相之間也不認識,但他們的人生卻有太多相同之處。
兩人都是家中長子,一個父親是國民黨的最高領導人;一個是共產黨的偉大領袖。他們的父親先后當過中國的最高領導人。
區別在于,蔣介石把中國搞得千瘡百孔,給人民帶來了極大傷痛,而毛主席則建立了一個獨立自強的新中國。
他們的孩子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待過差不多的地方,可最后卻變成了迥然不同的人。
蔣經國和毛岸英都是狗年出生,蔣經國剛好要大上一輪。
兩人出生以來,待在父親身邊的時候很少,但都在上海生活過,分別體驗了上海的繁華一面和混亂一面。
蔣經國的兒童時期很平穩,在蔣介石的安排下先后在浙江、上海、北京、蘇聯念書,幾乎沒有太大的波瀾。
毛岸英過得慘多了,八歲時,和生母楊開慧一起被抓進監獄,眼睜睜看著母親犧牲在監獄之中。
后來,毛岸英有幸讀了一段時間上海的幼兒園,卻又因為當地黨組織被破壞,被迫交給其他人收養,困難時更是居無定所,和弟弟一同流浪在街頭。
年幼的毛岸英磨礪出了堅韌的意志,靠著撿垃圾、賣報等方式勉強維持生存。
按理說,蔣經國和毛岸英的差距會越來越大,蔣經國會在蘇聯變成一名精英,回國后成為蔣介石的左膀右臂。
可現實不像小說,反轉往往出人意料。
毛岸英苦苦堅持五年后,終于等來黨組織的幫助,在毛主席的授意下前往蘇聯的莫斯科學習。
而蔣經國的蘇聯留學之旅卻遭遇波折。
這是因為,蔣介石在1927年那場駭人聽聞的對共產黨的大屠殺,讓蘇聯方面十分憤怒,留學的蔣經國受影響被流放。
不過,蔣經國還是比較幸運的,僅僅流浪三年就與當地的一名蘇聯姑娘結婚,總歸在當地有了個歸宿。
西方不亮東方亮,反倒是毛岸英在蘇聯如魚得水,仿佛變成了投身大海的海綿,瘋狂吸收所有的知識養分。
此時,蔣經國和毛岸英的生活都陷入到平靜期。而兩人的命運也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將要漸行漸遠。
毛岸英犧牲讓蔣介石夜不能寐
毛岸英和蔣經國在回到父親身邊后,開始逐漸被打上屬于父輩的“烙印”。
1939年12月,蔣經國的生母毛福梅被侵華日軍炸死在故鄉,遠在蘇聯的他得知后悲痛無比,趕回國奔喪。
蔣經國得知母親死因后,發誓要為她報仇,寫下了“以血洗血”四個大字,以表決心。
可實際上,蔣經國并沒有將所有精力放在為母親復仇上,反而搞起了婚外情。
他出軌秘書,和秘書生了一對雙胞胎。
蔣介石早與蔣經國的生母早已分道揚鑣,但他對自己的兒子還是抱有期望的,蔣經國很快便成了江西贛南的一名國民黨的專員。
蔣介石的想法很簡單,蔣經國在蘇聯混不出什么名頭,加上毛福梅的死讓他心中有所虧欠,干脆給兒子找點事做。
蔣經國卻很爭氣,在贛南推行新政,竟是真的干出了不小的成績,讓蔣介石對這個兒子頗感欣慰。
另一邊,毛主席的兒子毛岸英也不遑多讓,主動申請在蘇聯參軍對抗德國法西斯,擔任坦克連指導員一路打入柏林,成功獲得斯大林親自頒發的“紅心勛章”,戰功累累。
雖然父輩為他們鋪的路不同,但這時的蔣經國與毛岸英可以說是一時瑜亮,都是才華和實力兼具的年輕人。
而某種程度上,他們選擇的路也有父輩的影子。
但是,從1946年毛岸英回到闊別十八年的祖國,兩個年輕人分別上了不同的“學堂”后,差異開始顯現。
毛主席和蔣介石在兒子從蘇聯回來后,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方式。
蔣介石采取了一貫擅長的“微操”教育兒子。他的做法,在現代人看來有些控制欲過剩。
蔣介石給兒子立下了一系列的指標,把兒子關在溪口研讀《曾文正公家書》和《王陽明全集》,并要求他每日體會家訓,將自己在俄國的見聞寫成報告和體悟。
除此之外,蔣介石還要求兒子每天寫日記,他要每天親自審閱和做批注。
早在蔣經國十二歲時,蔣介石便向兒子強調《四書》的重要性,并要求兒子“讀百遍以上”。
顯然,蔣介石的培養方式極其地傳統和“封建”。
在他時時地督促和專門請來的夫子的教導下,蔣經國的能力被培養了起來,但卻是服務于蔣家的能力。
另一邊,毛主席在見到兒子后,先上了“第一課”,那就是延安根深蒂固的人人平等理念。
毛岸英僅僅和父親一同吃了兩天的飯,就被要求前往食堂吃大灶。
不僅如此,毛主席對毛岸英語重心長的說道:
“要以勞動為主,要向群眾學習。”
毛岸英聽懂了父親的言外之意,主動脫下一身另類的蘇聯洋氣服裝,換上當地百姓的服裝。
接著,毛主席給兒子安排了一個“勞動大學”,拜托一名叫做吳有滿的農民教會他如何農作。
毛岸英很期待這么一個特殊的大學,他早在蘇聯時,就想去祖國的農村參加勞動和搞調查。
也只有這樣,他這樣才能知曉當前的革命形勢。
對于父親的安排,毛岸英甚至笑著催促。
“父親,你要快點安排呀!”
毛岸英去農村鍛煉一段時間后,又去山西搞土改,同樣是直接面對群眾的接地氣工作。
正是這段時間,毛岸英建立起了和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這也是抗美援朝戰爭發生時,他第一個報名志愿軍的原因。
當毛岸英要去朝鮮的消息傳開時,彭老總是第一個反對的首長。
“岸英,戰場太危險了!你在后方搞建設也是抗美援朝。”
毛岸英的態度卻非常堅決,懇請加入志愿軍,他將目光投向了自己的父親,擔心父親不同意。
出乎意料的,毛主席贊揚了他的擔當,甚至還幫他講話。
“岸英會多國語音,到時候少不了和外國人打交道,就讓他去當翻譯吧!”
彭老總不再堅持,因為他也感嘆于毛岸英的英勇。
可惜造化弄人,毛岸英犧牲在了朝鮮戰場。
而這件事,驚到了遠在寶島的蔣介石。
按理說,共產黨領袖的兒子去世,對蔣介石是一件事好事,畢竟腦袋里想的都是反攻大陸。
因此,通報消息的親隨,語氣都是帶著欣喜。
沒曾想,蔣介石聽完,卻不敢置信的問了一句“真的?”,之后便一言不發,甚至皺起眉頭。
眼見夜深了,宋美齡看著一直呆坐沙發上的蔣介石,多少明白他心中所想,安慰道:
“戰場都會死人,這不奇怪。”
她知道毛澤東是丈夫的老對手,老對手的孩子死在了抵御外敵的戰場上,讓他多少有些兔死狐悲之感。
蔣介石沒有多說,找了個借口支開了宋美齡,深夜來到蔣經國的房間。
“告訴我,天上的這些星辰哪顆最大?”
蔣介石認真地提問。
蔣經國不知道父親這是唱的哪出戲,試探著回道:
“是最亮的那顆星最大?”
“不一定,最亮只是因為它離我們最近!”
蔣介石搖了搖頭,隨即進入正題,扶著兒子的肩膀嚴肅說道:
“記住經兒,你要好好活著。因為蔣總統這個稱呼,人們聽習慣了,換人可以,但改姓不可以!”
蔣經國恍然大悟,連說孩兒明白。
其實,蔣介石被毛岸英的犧牲嚇到了。
在他的認知里,毛岸英這樣的人是不可能踏上戰場,和一群他眼中的“泥腿子”面臨槍林彈雨的。
退一萬步講,毛澤東為何會同意他的兒子去呢?蔣介石想不明白,可毛岸英卻真的去了。
這不由讓蔣介石開始后怕,要是他的兒子也像這般死去,那他蔣家在寶島的江山如何保得住?
因此,他特地深夜前往兒子房間,提醒兒子“星星亮是因為離的近”,即蔣經國現在能量大是因為背靠他蔣介石,一旦遠離就很可能出事!
而這件事,這充分的體現了毛主席和蔣介石的不同,也體現出為何蔣介石他會失敗。
蔣介石的政治理念和對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態度,與毛澤東存在巨大差異。
毛主席相信人民的創造力,教會毛岸英重視人民,深入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最后毛岸英心甘情愿為人民的幸福未來奔赴戰場。
蔣介石則教蔣經國“帝王心術”以愚弄人民,操縱人民,以達到蔣家萬古長青的目的。
而這些細節,都證明了為何毛主席能夠取得最后的勝利,而蔣介石只能品嘗失敗的苦果。
毛與蔣的不同
毛岸英對自己有清晰的定位,他人生中唯一一次走后門,可能就是希望毛主席幫他去朝鮮前線。
除此之外,毛岸英再沒有享受到什么特權。
反而因為他是共產黨最高領袖的長子,他要時刻保持底線,保持最高程度的原則性。
反觀蔣經國,他的政治生涯在蔣介石的保駕護航下一路綠燈。蔣介石嘴上談著“民主”,可做的事卻一點也不“民主”。
1971年底,蔣介石年事已高后,將兒子接班的阻力基本清除,開啟了一段被預定好的“民主接班程序”。
蔣介石先后召見了寶島的幾個重要職權人員,包括所謂的“副總統”和“行政院長”。
接著,他讓這些人在任職會議上當場辭職讓位“行政院長”,并越過“副總統”本人,提議讓蔣經國接受“行政院長”一職。
就這樣,眾人震懾于蔣介石的權力,不得不站起來表態同意。一場荒誕的“民主投票”就此結束。
蔣介石為了家業代代相傳,永遠統治寶島而子繼父位,而毛主席鼓勵長子深入人民群眾觀念,為百姓做實事。
兩相對比之下,蔣介石知小節而無大義,而毛主席愿為做大事而惜身,毛主席又怎么可能不被人民信任?
毛主席的長子毛岸英,繼承了毛主席的精神。
有幾封信件,可以讓我們從側面感受到,毛岸英的人格魅力。
一封是毛岸英寫給自己的舅父的“譴責信”。
他的舅父借著親戚關系,想要在長沙討一個“廳長”的工作,求到了毛岸英桌上。
雖然毛岸英和舅父的關系親近,但也毫無猶豫回絕,并寫了一封長信,盼望舅父醒悟。
“反動派罵共產黨沒有人情,不講人情。可他們指的人情如果是讓親戚朋友做官發財的話,那我們共產黨確實沒有這種人情!共產黨的人情,是對人民的無限熱愛!”
毛岸英幾乎是痛斥自己的舅父,毫不掩飾自己的失望。
“皇親貴戚仗勢發財的時代一去不返了!這個時代要靠自己的勞動和才能吃飯。如果舅父還沒有覺悟,望他慢慢覺悟,否則很難在新中國工作下去!”
諷刺的是,毛岸英信中描述的“一去不返”的事,在80年代的寶島依舊發生著,甚至是堂而皇之地發生在蔣介石的總統府中。
這深刻地體現了毛主席和蔣介石人民觀的不同。蔣介石脫離了民眾,他把精力放在政、軍、商界,通過那些所謂的上層人士去實現他的政治抱負。
而毛主席將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宗旨。不僅他身體力行,他的兒子,他的親人,他領導的共產黨都在進行這項工作。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明白毛主席真正對他好的人,心甘情愿去跟隨他。
毛岸英是英雄,他在二十八歲時犧牲,七十年后,我們依然緬懷他,不斷傳唱他的事跡,稱頌他的精神。
而脫離人民的蔣家人,則只能做著蔣家萬古長青的美夢,終有一日作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