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中印兩國爆發邊界之戰,這是一場規模有限的自衛反擊戰。我軍久經沙場,數年前在朝鮮戰場上與軍事實力全球之冠的美軍都勢均力敵,對付印度軍隊自然不在話下,事實上我軍剛一反擊,印軍就潰不成軍,但我軍始終無法擴大戰果,究其原因,就是交通不便導致后勤供應困難太大。
青藏高原道路崎嶇
內地入藏需橫跨青藏高原
畢竟我方兵力要從內地調往中印邊界,必須跨過青藏高原這一世界上海拔最高之地,空氣含氧量只相當于內地的一半,道路更是崎嶇難行。解放前僅有少量羊腸小道可供馬幫勉強通行,還要看老天爺的臉色,根本無法保障大軍糧彈補給。1951年10月西藏和平解放,我軍先遣部隊不得不靠著空投補給才一路走到首府拉薩,隨后連續3年都過著半饑半飽的日子,對侵入西藏并咄咄逼人的印軍也一直無力驅逐。
高原修路困難重重
連修3條公路均運力有限
1954年末,我國投入天量人力、物力,修通了從四川、青海兩省進入西藏的川藏、青藏公路,但都是砂石路面,且飽受風雪和泥石流困擾,運力十分有限,每年運輸量都僅只有10萬噸,僅能保障入藏部隊和數萬機關人員的基本生活保障。1957年雖然又修通了連接新疆的新藏公路,卻由于當地自然條件更加惡劣,導致運量更小,且無法直通陣地前沿。
新藏公路
印度一側系丘陵平原地帶
與僅有3條砂石公路的我國相比,印度一側的環境明顯好了許多。中印邊界我方一側屬于崎嶇難行的喜馬拉雅山冰雪區,而印度一側卻是海拔較低的丘陵、平原地帶,其中被印軍強行占據的藏南地區雖然面積僅占西藏總面積的六分之一,卻聚集了當時西藏一半的人口,土地肥沃,宜耕宜牧,再往南100公里就是印度北部鐵路網終端和多個機場,中間有多條水泥公路連通,運輸物資十分便利。
相比之下,我方鐵路當時距離中印邊界前沿最近的也在2600公里以外,在整個西藏也僅有3個簡易機場,加上青藏高原海拔低,汽車、飛機都不能滿載行駛,這都極大限制了我方人員、物資的運輸。1962年反擊戰開始前,我方動員了戰場區域內所有人員,才動員了3萬多民工,靠著牦牛運輸、肩扛手提等方式,才將3萬噸作戰物資送往前線,加上此前囤積的3萬噸,勉強支撐我軍打完了1個多月的戰斗。
青藏高原上的牦牛運輸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