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陜西服裝工程學院:撿到錢包先拍照留證,當代大學生的“別樣”拾金不昧
編者語:青年者,國家之希望、民族之未來。拾金不昧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一個人道德風尚和社會責任感的具體體現,這種良好的美德在陜西服裝工程學院得到了很好傳承,更是該校“鍥而不舍 玉汝于成”育人理念的成功生動實踐,詮釋了“青春最美的模樣”。近年來,陜西服裝工程學院涌現出了不少拾金不昧、助人為樂、甘于奉獻等綜合素質極優的好學生好榜樣,該校并以此為契機,深入開展了“學習先進事跡”系列主題教育實踐活動,通過主題班會、“青言青語”大講堂等形式引導師生見賢思齊,深入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校園落地生根,為培養德技并修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注入精神動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亮點頻頻。(梁紀委)
4月10日下午,一面寫有“拾金不昧 品德高尚”的錦旗被送至陜西服裝工程學院,以此表彰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2022級學生趙國慶、劉恒、李佳豪三人拾金不昧的高尚行為。失主李慧女士及其家人攜錦旗親臨學校致謝,該校藝術設計學院執行院長時曉楠及學生代表共同接受贈旗。
原來是清明假期期間,該校幾名學生在翠華山爬山下山途中發現一只被遺失的錢包,內裝現金、多張銀行卡及身份證件等重要物品。三人當即決定在原地等候失主,在久候未果后,他們主動將錢包交給翠華山景區游客中心,最終成功將失物歸還至失主李女士手中。
記者進一步了解到,趙國慶、劉恒、李佳豪三人在休息時發現路邊有一個錢包長時間躺在地上,眾多行人匆匆而過,視而不見,無人撿起。他們第一時間判斷這可能是一只被主人不小心遺落的錢包。三人不約而同討論起如何處理這只錢包。他們第一時間認為失主一定很著急,從小老師就教過自己要拾金不昧,遂決定在原地等失主。但又怕這是一起社會上多次出現過的撿錢包詐騙,想起大學里學校教過的如何識別詐騙、防止被詐騙常識,就決定由一人全過程拍視頻,一人撿起錢包,共同打開錢包,對錢包里里的物品拍照留證,以防止被人訛詐。他們發現錢包里有現金、數張銀行卡和其他票證,而且銀行卡是信用級別比較高的那幾種,遂進一步判斷出這錢包不可能是詐騙道具,而是真正的被失主大意遺失了,這更堅定了他們等失主的決心。就這樣,三名大學生坐在撿到錢包的路邊原地,從下午四點等到了六點,都沒有等到失主。
六點鐘,翠華山開始清山,他們無奈,只好離開原地往山下走。趙國慶看著錢包,焦急地說:“失主一定更著急,一定要想辦法找到失主歸還錢包。”,劉恒靈機一動說,“要不交到游客中心吧。”,趙國慶、李佳豪很贊同。他們就去翠華山游客中心聯系,在了解到游客中心將盡最大努力尋找失主并安全移交錢包之后,三名大學生按照有關規定留下聯系方式回到陜西服裝工程學院。
回來以后,他們正常上課,從來沒有說起此事。學生的同宿舍學生和輔導員高鵬老師都不知道有此事。直到失主李慧女士及其家人找到學校,大家才知道這件事。后來有人問起他們面對金錢就沒有其他的想法嗎,趙國慶堅定地說:“不義之財不可得!”
李慧女士表示,她自己這個錢包里不但有現金,還有比現金更重要的東西,她非常感謝這三名好心的大學生。她本來是要以現金感謝學生們,或者請學生們吃頓便飯略表心意,都被學生們婉言謝絕了。她對當代大學生有了新的認識。為弘揚中華民族拾金不昧的傳統美德,就與家人商量后決定親往學校送錦旗表示謝忱,同時希望更多的人傳承傳統美德,營造良好社會風尚。
在美麗的三秦大地,趙國慶、劉恒、李佳豪三個大三本科生,撿到巨額現金先拍照留證,做到拾金不昧物歸原主,其中的機智、責任意識、擔當精神,一定意義上,體現出陜西服裝工程學院等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采寫/陜西服裝工程學院宣傳部)
[責任編輯:梁紀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