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河南省文物局指導,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華夏考古》編輯部主辦的2024河南考古新發現論壇在鄭州市舉行。論壇上,經參會的17名專家學者無記名投票,并經河南省文物局審核,汝州溫泉遺址、靈寶北陽平遺址等入選2024年度河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
這些考古項目時代橫跨舊石器時代至宋元時期,在實際考古工作中充分落實“考古前置”政策,注重多學科合作,運用精細發掘理念,實現了科技考古、實驗室考古等方面資料的有效積累,切實將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考古學的重要思想貫徹到了實際行動中。
成果為多個課題研究提供支撐
▲ 汝州溫泉遺址發掘Ⅰ區石制制造廠
汝州溫泉遺址年代距今10萬年至4萬年。2021年至2024年,考古人員在遺址周邊進行勘探、調查,新發現舊石器地點5處。該遺址發掘領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趙清坡介紹,遺址文化層處于牛澗河古河道的沙礫石層中,綜合判斷該遺址應為古人類在河灘挑選石料加工石器與屠宰動物的臨時性活動場所。尤為重要的是,遺址的阿舍利工具組合是在中原地區首次發現。遺址的發掘為研究我國舊石器工業技術體系、阿舍利技術傳播與演變、現代人起源等重大學術問題提供重要材料。
偃師古城村遺址考古發掘工作主要收獲為二里頭文化時期的三條壕溝和夯土墻基,其發現為探索二里頭遺址的范圍、規模等提供了新的研究材料,使二里頭遺址作為早期國家的都城要素更加完備。
西平丁寨商周之際墓地的文化內涵以二里頭文化遺存、商周墓葬、宋金時期遺存為主,以商周墓葬最為重要。根據發掘,推測丁寨墓地應屬于商王信賴的“文”或“文夏”一族。這個氏族在殷墟四期早段時受商王派遣,管理商王朝南土,駐守在商代金道錫行之路上,后隨商周更替、周公東征而在此地消亡。多學科研究正在進行中,相關成果將為研究人群遷徙等課題提供支撐。
白草坡東漢陵園遺址近年來的考古工作,使得陵園構成要素和布局模式更加清晰。首次發現秦漢時期的鐘虡遺址為該類建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初步判斷白草坡陵園為東漢桓帝宣陵,這也是首次通過考古發掘工作確認東漢帝陵陵主歸屬,學術意義重大。
配合基本建設“考古前置”
2024年度河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項目,大部分為配合基本建設搶救性考古發掘項目,充分落實了“考古前置”政策。
鄭州商城遺址書院街北片區是為配合鄭州市商都歷史文化區書院街北區項目工程建設而進行的考古發掘。此次考古發掘有力證明了鄭州是從商代開始延續使用的城市,是古今疊壓型城市遺址的典型代表。鄭州崗崔商代遺址發掘為研究夏商聚落演變提供了重要線索。
▲洛陽東周王城七里河官營手工業作坊遺址出土的陶范
洛陽東周王城七里河官營手工業作坊遺址的發掘工作,為配合洛陽柒里河城市更新建設有限公司的項目建設而開展。該遺址領隊、洛陽市考古研究院商周研究室副主任鄧新波介紹,遺址為研究東周王城的城市布局、手工業制作流程、鑄造管理等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考古資料。
景龍門遺址是在配合開封老城區城市基本建設過程中發現的。此次發掘工作共清理唐至明等不同歷史時期的城門、城墻、道路等遺存70余處,出土遺物2100余件。“景龍門遺址是目前國內考古發現北宋時期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都城城門遺址,填補了北宋東京內城城門考古的空白。”該遺址發掘現場負責人萬軍衛說。
在這些考古項目的開展中,精細發掘理念貫穿全過程。“這體現為多種技術手段與規范流程的結合。”趙清坡說,首先,在發掘過程中嚴格按照《田野操作規程》,基于地層學的方法,采用“自然層+水平層”的混合模式進行逐層清理,既尊重地質沉積規律,又能捕捉細微的人類活動遺跡,并且使用實時動態測量儀測量每一件石制品、動物化石的三維坐標、傾角和走向等。其次,選取合適的探方,對發掘出的堆積物全部進行浮選和水洗,以獲取微小石片、骨屑、木炭等,并對脆弱標本采用箱取法,整體轉移,確保遺存的完整性。
在景龍門遺址發掘中,景龍門、內城北墻、延福宮東墻等遺存的發現為北宋東京城復原研究確定了關鍵節點。萬軍衛介紹,在遺址發掘前充分查閱了北宋時期開封街巷的資料,做足準備后才開展相關工作。發掘過程中,考古隊與建筑、環境、植物等學科合作,對景龍門形制進行了復原、對發現的明代種植遺跡進行浮選、對出土的人骨遺骸開展體質人類學方面的研究,一步步揭開景龍門遺址的神秘面紗。
科技作用凸顯
在當下的考古發掘中,科技力量的作用愈加凸顯。鄧新波介紹,在洛陽東周王城七里河官營手工業作坊遺址發掘中,科技貫穿了田野考古的全過程,具體表現在科技考古前期介入,使得發掘前有預判,在發掘中隨時協助,在發掘后跟進研究。“遺址發掘遇到一處紅燒土區域時,結合對該遺址性質的初步認識,科技、考古人員共同攻關,分析其在手工業操作鏈條中的作用以及具體操作方法,同時及時提取相關考古信息,對研究遺址內涵幫助極大。在遺物整理方面,也有科技力量的專業檢測和分析,如通過對陶范表層的檢測,得知其是鑄造哪種金屬器物的、表面的涂層是何種材料等。”鄧新波說。
汝州溫泉舊石器遺址發掘研究中運用了不少新技術,比如通過提取石器表面附著的有機物質與無機物質,揭示古人類技術行為、生存策略及環境互動的深層信息。“我們還通過三維數字建模和無人機航拍等技術,實現石制品、動物化石等遺物空間信息記錄全面數字化,精確獲得遺物的三維坐標、傾角和走向等信息。”趙清坡說。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2025年4月14日《中國文化報》
第8版刊發特別報道
《河南考古成果“上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