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銅陵市第三中學有一個特殊的班級,它不是以常見的數字來命名,而是以一個人的名字來作為班級名稱。
迄今為止,這個班級就像傳家寶一樣,在銅陵三中傳了十七屆。
這個擁有37年歷史的班級,就是“崔躍勇班級”。
崔躍勇這個名字,對大部分人來說都是陌生的,但他卻是銅陵的一座精神豐碑。
1979年,崔躍勇從銅陵三中畢業,成績優異的他本可以報考一所好大學,但他卻毅然選擇了軍校。五個志愿中,有三個都是軍事院校。
1982年,崔躍勇參軍入伍。兩年后,他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奔赴老山前線。
老山戰役慘烈而悲壯,為了堅守陣地,崔躍勇壯烈犧牲。他倒下的時候,只有23歲。
忠魂不滅,浩氣長存。四十年后的我們踏著新年的鐘聲再回首,會看到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呢?
精忠報國:少年自有凌云志
1984年12月,老山前線140陣地。
往日綠樹成蔭的山林被炮彈燒成了一片焦土,到處都是光禿禿的,硝煙味混合著血腥味,讓人心底發怵。
然而,這樣一幅慘淡的地獄圖景,卻橫插進了一道清脆嘹亮的歌聲。
“云霧滿山飄,盤龍江水繞,亂石縫中安了家,遠離母親在前哨……”
歌聲是從一個貓耳洞里傳出來的,唱歌的是一位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
他戴著軍帽,氣質干凈,長相斯文,笑起來的時候嘴邊還有淺淺的梨渦,像是初升的太陽一樣朝氣蓬勃。
這就是22歲的崔躍勇。歌聲中,他的目光變得悠遠,像是在懷念著什么,眼中隱約有淚光閃爍。
崔躍勇
崔躍勇出生于一個紅色家庭。他的父親是轉業軍人,母親是黨員,得益于父母的教育,他從小就把愛國和責任深埋心底。參軍入伍,是他最大的夢想。
1979年,崔躍勇從銅陵三中畢業。成績優異的他沒有選擇一所好的綜合大學,而是在志愿欄里填了軍校。一共五個志愿,其中三個都是軍事院校。
崔躍勇的舉動讓老師非常驚訝。在老師眼中,崔躍勇是一個書生氣十足的孩子。他不僅成績優秀,還擅長書法、繪畫,在詩歌和樂曲上也頗有造詣。
這樣一位頗具藝術氣質的學生,怎么會想著去當兵呢?
但偏偏,崔躍勇一顆紅心向軍營,還就真的參軍入伍,并且被調往中越戰場的老山前線,接受血與火的洗禮。
上了戰場后,崔躍勇被任命為第一營第一連第二排排長,負責帶領兩個班堅守前沿541、140兩個陣地。
這兩個陣地三面受敵,就像一個伸出陸地的半島,最危險的地方,距離敵軍只有三十米,簡直就是個活靶子。
崔躍勇來到陣地上后,每天都要遭遇“炮彈雨”。原本覆蓋著蔥蘢植被的山頭被炸成一片焦土,高大堅固的崖石都被炸成了小碎塊,地上全是密密麻麻,數不清的彈坑。隨便抓一把石子,里面都夾雜著七八塊彈片。
在敵軍強大的火力壓制下,堅守陣地難于上青天。為了躲避槍炮的侵襲,崔躍勇就帶領戰士們在戰壕和山坡側壁掏一個洞,這個洞被稱為“貓耳洞”。
貓耳洞這個名字聽起來有點可愛,卻不是什么好地方。洞里的環境原始而封閉,是每一位老山戰士不愿回想的噩夢。
貓耳洞的環境到底有多惡劣呢?崔躍勇是這樣寫的:“貓耳洞十分狹小,幾十個人擠在一起,潮濕、蚊蟲、螞蝗、蝎子、毒蛇無時不在騷擾……”
光是看文字就已經渾身不適,真實情況只會比這個慘烈萬倍。
有戰斗的時候,一些貓耳洞會塌方,戰士們來不及跑就會被埋在洞里。沒有戰斗的時候,哪怕在里面安安靜靜地待一天都是折磨。
有句諺語是這樣說的:“三個老鼠一麻袋、四個蚊子一盤菜。”在陰暗潮濕的貓耳洞里,蚊子、老鼠、螞蝗、毒蛇無處不在,時不時就來騷擾。
南方的蚊子又大又毒,一咬一個包,又痛又癢。更讓人難以忍受的是,貓耳洞里照不到陽光,雖然潮濕的衣服都能擰出水,卻沒地方洗澡,人都捂得“發霉”了,關節炎、細菌感染、皮膚感染等疾病就接踵而至。
崔躍勇曾在信中寫道:“爸爸媽媽,半個多月來,我經歷了人生中最艱苦難忘的日子。我從未脫過衣服,從未洗過臉、漱過口……”
戰場上水資源緊缺,水比油還金貴,別說洗漱的水了,連喝的水都沒有,崔躍勇只能和戰士們用空罐頭盒和塑料布接露水潤喉。
因敵軍的刻意封鎖,戰地斷糧也是常有的事。最艱難的那段時期,陣地上連續五天四夜沒有獲得一點補給,唯一的物資就只有上陣地前帶的半包白糖。
這時候,餓得前胸貼肚皮的崔躍勇就和戰士們挖樹根,啃樹皮充饑。如果有站哨的任務,就拿出那點白糖,大家輪流去舔一下,誰也舍不得多吃一口。
長期的饑餓和持續作戰,讓一些戰士虛脫不已。他們癱倒在地上,只能爬著上下哨位。
身為排長的崔躍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為了鼓舞士氣,堅定士兵們的作戰信念,他編了兩首歌曲,一首名為《戰士第二故鄉》,一首名為《陣地之歌》。
沒有戰斗的時候,崔躍勇就走遍陣地的每個哨位,帶領大家一起唱歌,驅散絕望和疲勞。
“啊,祖國,可愛的祖國,你可知道戰士的心啊,一四O就是我第二故鄉……”
“炮火連天,彈痕遍地,勝利在召喚!我們英勇的解放軍,堅決消滅侵略者。用我們的頭顱熱血、槍炮、手榴彈,牢牢守住陣地!”
炮火隆隆,夾雜著慷慨激昂的歌聲,在必勝的信念和保家衛國的決心下,饑餓、病痛和死亡不再可怕。
滾滾的硝煙中,戰士們高喊著口號,迎著槍林彈雨前赴后繼,一舉摧毀了敵人3個火力點,像一枚釘子一樣頑強地插在陣地上,出色地完成了兩個陣地的堅守防御任務。
戰斗勝利了,崔躍勇和戰友們還沒來得及喘口氣,敵軍就又卷土重來,發動了猛烈攻勢。
陣地上,倒下的士兵越來越多。崔躍勇來不及傷心,飛快地從懷里掏出紙張,挨個兒送到戰友的面前,讓他們寫下對祖國,對親人最后要說的話。
當時的崔躍勇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做這件事呢?我們無法切身體會,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當時一定充滿了對家人的愧疚和不舍。
自古忠孝難兩全,大丈夫既已許國,難以許家。對于崔躍勇而言,忠于祖國,忠于職守,是一名共產黨員應盡的義務。
“為祖國而死的人,在人們心中是不會死的……”崔躍勇心潮澎湃,甚至哼起了歌。
這首歌是他小時候,媽媽經常唱的,也是《洪湖赤衛隊》里,韓英和母親告別的那首歌。
如今,崔躍勇從聽歌人變成了曲中人,他的心情也和歌中唱的那樣,充滿了為祖國而死、為人民而死的慶幸和光榮。
寫完“遺囑”,崔躍勇小心地將紙折好,然后把兩顆手榴彈接在一起,插進胸前的子彈袋。“我們寧愿死也不能當俘虜!”
戰士們聽著排長的話,頓覺熱血沸騰。他們學著崔躍勇的樣子,在子彈袋上插了兩顆手榴彈,帶著悍不畏死的決心和敵人殊死搏斗。
“轟隆”一聲,炮彈落在陣地上,沖在最前面的崔躍勇被氣浪掀翻在地。他抖了抖身上的亂石,撿起沖鋒槍,對著敵人就是一梭子。敵人來一波,他就擋一波,牢牢守住了陣地。
靠著這份萬夫不當之勇,崔躍勇率領全排戰士連續抵抗了敵軍的八次反撲,大大小小的戰斗打了三十多次,成功完成作戰任務。
之后,崔躍勇就撤離了陣地,回團部休整待命。
1985年1月8日,崔躍勇迎來了他的23歲生日。因工作繁忙,條件有限,他沒準備生日宴會,只請戰士們喝了一頓茶。
“……為了我們的勝利,為了家鄉人民的愉快健康,為了弟、妹的進步,干杯!”崔躍勇百感交集,對著家的方向舉杯遙祝,許下美好的生日愿景。
此時,誰都沒有想到,這會是崔躍勇的最后一個生日……
歸去:我高聳的眉宇是峻峭的高山
崔躍勇沒有休整太久,因為部隊得到消息,他們的敵人已經新換了一個師,正在調整部署,準備反撲。可以預見的是,不久之后就有一場硬仗要打。
崔躍勇沒有退縮。敵人來得越多,他就打得越痛快,戰果也越大。為了早日趕走侵略者,他抱著隨時為祖國犧牲的決心,前往團部請戰。
前方戰事緊急,崔躍勇的請戰很快得到了批準。上前線之前,他照例給父母寫了一封信。不出意外的話,這是最后一封家書了。
“……你們有兩個兒子,捐獻一個給黨也是應該的……”崔躍勇寫著寫著,心里就難受得厲害,感覺手中的筆重如千鈞。
然而,這種情緒只持續了片刻,很快又被堅定和無畏取代。
“媽媽,你不要心疼,你看我高聳的眉宇,是一座峻峭的高山!……”
就這樣,崔躍勇再次上了戰場。不出所料,敵軍的反撲尤其瘋狂。
戰斗打響后,崔躍勇已經帶領全排戰士打退了敵軍六次班排規模的進攻,傷敵20余人,殲敵13人,摧毀多處敵軍工事。
敵軍沒有善罷甘休。戰力不夠,火力來湊,步兵進攻被打退了,就用炮火開路,用炮彈洗地,企圖挽回敗局。
“轟”“轟”“轟”,一枚枚炮彈相繼在陣地上炸開,小小的指揮所被炸得四分五裂,部隊和營部聯絡的電話線被炸斷,運輸道路也被敵人用火力封鎖。崔躍勇和他的隊伍,被困成了一座孤島。
武器彈藥和糧食物資運不上來,傷員無法送出陣地,犧牲的戰士越來越多,隊伍已經走到了彈盡糧絕的絕境。
崔躍勇的臉上混著泥土和鮮血,身上多處負傷。他蹲在戰壕里,手中緊緊捏著軍帽,軍帽內側已經布滿黑灰,但依然有鮮艷的紅夾雜其中。
崔躍勇的軍帽
這是崔躍勇休息時,特意用了紅色的線,一針一線繡上去的誓言:人在陣地在,誓與陣地共存。
大概是不熟悉針線活兒,這十幾個字繡得歪歪扭扭的,其中,“誓”字因為筆畫太多,太難繡,還被崔躍勇嫌棄了,準備有時間了再繡上去。但很顯然,他沒有時間了。
崔躍勇打起精神,給垂頭喪氣的戰友們打氣:“勇敢一點!我們可是從一四0陣地上下來的勇士,要攻如猛虎,守如泰山!”
說完,他就從戰壕中躍出,沖向另一個發射陣地,給火力隊指示打擊目標。
1月16日,崔躍勇腿部受傷,卻依然不下火線。被炮火轟得焦黑的陣地上,他拖著鮮血淋漓的腿爬來爬去,沉著冷靜地指揮火力隊完成掩護任務。
第二天凌晨,敵軍加大火力,再次發起猛烈地進攻。一枚枚炮彈呼嘯而來,陣地上泥土飛揚,漆黑的夜晚被火紅的炮彈照得如同白晝。
因腿部受傷,行動不便,崔躍勇在炮彈打過來的時候沒能躲開。一聲巨響之后,他倒在了血泊之中,再也沒有站起來。
誓與陣地共存亡,23歲的崔躍勇,用生命完成了刻在帽子里的誓言。
1985年3月17日,《解放軍報》報道了崔躍勇的英雄事跡,稱贊他為“風流儒將”。之后,崔躍勇烈士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追認為一等功臣。
曾經,崔躍勇在給父母的信中承諾,有朝一日,自己一定會捧著獎章凱旋,為雙親和家鄉爭得光榮。
如今,一等功的勛章載著英魂榮歸故里,英雄卻再未歸來。
1987年,崔躍勇的母校——銅陵市三中為了紀念這位年輕的英雄,設立了“崔躍勇班級”,將這份精神、責任和使命一代代地傳下去。
每一屆交接儀式,“崔躍勇班級”的學生都會在崔躍勇墓前進行集體宣誓,再為他擦拭墓碑,讓他看看弟弟妹妹們的進步,也讓他知道,他23歲時許下的生日愿望,已經實現了。
“崔躍勇班級”師生探望烈士父母
學生為崔躍勇父母送去新年祝福
英雄是一個民族最閃亮的坐標,他們的事跡和精神都是激勵后人前行的不竭動力,崔躍勇的故事就是如此。他倒在保家衛國的路上,卻把不畏犧牲,為國為民的精神融入了祖國大地,融入了民族血脈,一代又一代,薪火永相傳。
致敬先烈,英魂不朽!
信息參考
1. 銅陵市第三中學-銅陵市第三中學崔躍勇班級介紹
2. 澎湃新聞-銅陵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
3.銅陵市教育和體育局-市三中崔躍勇班級師生看望英雄母親
4.安青網-銅陵三中有個“英雄班級”
5.北京青年報官網-“英雄班級”傳薪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