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上海市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人像攝影學會會員,上海市作家協會會員丹孃攜新作《名人側影》做客行知讀書會,為觀眾帶來了一場集名人軼事、攝影藝術與實用技巧于一體的講座。
《名人側影》這部圖文并茂的專著,凝聚了丹孃數十年的心血。書中收錄的每一幅作品都記錄著文藝界、體育界名人的珍貴瞬間,那些定格的畫面背后,是一個個鮮活動人的故事,更是一段段值得珍藏的時代記憶。
丹孃做客行知讀書會
丹孃對攝影的熱愛來源于爺爺,她回憶道:“我的爺爺是一位上世紀30年代的超級攝影發燒友,童年的我幾乎是在家中老照片堆里長大的,爺爺手中的那臺老相機在我眼里是個神奇的玩具,摸這個東西可以不和人說話,不和人打交道,拍照片,沖膠卷,印照片,在靜默的世界里可以獨自玩得昏天黑地,有人說‘口開則靈魂之門閉,口閉則靈魂之門開’。漸漸地,我發現相機創造的無聲之美,正悄悄幫助自己擺脫生活不幸帶來的種種孤獨寂寞和焦慮,抑郁的內心有了對美好的期盼,攝影可以和書法、繪畫一樣,在平凡的生活中創作出不平凡的作品,對照相機這個玩伴也從開始的喜歡到后來的熱愛,甚至為之癡迷上了一輩子。90年代從日本留學歸來,我有幸跨入了職業攝影師的大門。”
二十年前,和六小齡童合作拍攝“猴與猴王”
活動現場,丹孃與大家分享了拍攝費翔、張藝謀、鞏俐等名人的故事。她回憶初見費翔時的場景,對方溫文爾雅的態度令人印象深刻。她談到張藝謀、鞏俐與電影《搖啊搖,搖到外婆橋》的拍攝花絮,讓觀眾仿佛置身于當年的片場。這些故事不僅展現了明星們鮮為人知的一面,也體現了丹孃作為攝影師的敏銳觀察力和專業素養。
多年前,因在央視春晚唱響《故鄉的云》《冬天里的一把火》,費翔的名字迅速紅遍中國的大江南北。那是一個有陽光的日子,丹孃在東方電視臺的電梯出來,在大堂看到一個高大帥氣的背影,天吶,是費翔!為什么他是一個人?平時電視臺做節目請來的演員嘉賓都是前呼后擁一大幫啊。丹孃大著膽子和他打招呼:“費翔你好”“你好啊”“為什么你一個人?是來做節目嗎?”“是的,導演馬上下來”“我是臺里的攝影師,你能在這里等我一下嗎?”“好啊”。就這樣,三言兩語后,丹孃飛快地上了電梯,從27樓取了相機又飛快地下了樓,利用大堂的環境和現場光拍了起來。
丹孃抓拍下了費翔讀書的照片
丹孃還分享了拍攝體育明星博爾特的難忘經歷。作為官方攝影師,她跟隨博爾特在賽場奔跑,捕捉到了他那招牌式的拉弓工作。拍攝博爾特是她攝影生涯的里程碑,她感慨道:“攝影就是最崇高的目標,沒有性別的區別。”
從六小齡童與猴子的趣味互動,到伊能靜在鏡頭前的靈動表現,丹孃用一張張照片串聯起與明星們的合作故事。觀眾們通過她的講述,感受到了攝影藝術的魅力和照片背后的深厚情感。
拍下這些作品后,丹孃的內心一次次升騰起“把照片散文化”的念頭。“我從采訪報道過的文章中找尋到寫作的線索和靈感,夜深人靜時,仿佛又回到了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里,字里行間,用自己敏感的心去捕捉敏銳的點。鍵盤敲打的過程中,那些影像都在自己心里鮮活地走出來,照片于我,已經不是一種物理的存在,它們呈現給我的是當年拍攝的場景,被攝者的音容笑貌,我們彼此間青春氣息的流動。”丹孃介紹《名人側影》這本書共選用了三十篇文章,書里的照片未必張張都精彩,但書里的故事都是其親身經歷寫成的,她相信真實的力量會打動讀者。
丹孃介紹自己拍下博爾特拉弓手勢的經歷
互動環節中,面對攝影愛好者們的熱情提問,丹孃一一解答,她強調用光的重要性:“光是攝影的生命。光用得好,照片拍得好。”她還鼓勵大家拍照時要注重內心的感受,“旅游攝影不是為拍照而拍照,而是拍下你內心的感覺。”“我們對成功的照片,并不是有很多的規矩,只要是美的,吸引你的,就是好照片。”
“一個攝影師的幸福感從哪里來,除了拍到一些好的照片,還有通過照片來挖掘一些故事。”正如丹孃所說,這場分享會不僅讓觀眾們看到了鏡頭下的名人風采,更讓大家感受到攝影藝術記錄時代、傳遞情感的力量。那些被定格的珍貴時刻,將成為永恒的記憶,繼續在時光中熠熠生輝。
行知讀書會由寶山區大場鎮文化中心、閻華工作室、上海人民出版社市場部主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