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涂縣地處長江下游的江南水網地帶,水體類型豐富多樣,素有江南“魚米之鄉”的美譽,以河蟹、小龍蝦產業為主的特色水產業,是當涂縣農業農村的基礎產業、優質產業和特色產業。在當涂縣石橋鎮團月村“水鄉藍龍”百畝標苗養殖基地,波光粼粼的水域間,一幅產業振興的嶄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4月7日下午,一輛從合肥新橋國際機場而來的廂式貨車??吭凇八l藍龍”百畝標苗養殖基地。工人們迅速將車廂里的貨物一一卸下。這些遠道而來的“豐收希望”,正是有著龍蝦中“勞斯萊斯”美稱的“小藍龍”(澳洲淡水藍龍蝦)蝦苗。今年,已是它們第二次在石橋大地上批量投產。
經過前期的準備,養殖基地的工作人員有條不紊地忙碌著,通過測溫檢袋、適應水溫、加氧處理等步驟,為“小藍龍”蝦苗進入育苗大棚做好“熱身”。隨后,工作人員按照事先規劃好的投苗距離和點位,走進育苗大棚,開始投放“小藍龍”蝦苗。一接觸到溫暖的春水,蝦苗們瞬間興奮起來,如離弦之箭般迅速四散游開,迫不及待投入“新家”的懷抱。
“小藍龍”蝦膏肥美可食,富含豐富的蝦青素、高蛋白以及人體所需的鈣和多種氨基酸,深受市場歡迎。在有著深厚水產養殖根基的石橋鎮,新寵“小藍龍”正逐步成長為當地的“明星產品”。2023年,謝公村、團林村和團月村3個村聯合成立了合資的集體經濟組織——夢幻小藍龍專業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建設了10畝澳洲淡水藍龍蝦養殖及糧油種植輪作特色種養示范基地,試水“小藍龍”養殖。初次養殖,單季產量就達到了每畝150公斤,產品一上市,訂單便紛至沓來。
2024年,三個村乘勝追擊,聯合浙江一家公司共建占地規模達100畝的“水鄉藍龍”標苗養殖基地。該養殖基地集蝦苗養育、成蝦養殖、稻蝦輪作、技術推廣服務、產品銷售于一體,當年運營便成績斐然,年收益達到88萬元。如今,“水鄉藍龍”標苗養殖基地再度啟航,繼續描繪專業化水產養殖的美好“豐”景。
“今天投放的是我們基地本年度的第一批蝦苗,數量有50萬到70萬尾。所有投苗工作將在本月底全部完成。根據現有的訂單估計,全年產出的大苗預計將在100萬尾以上。”團月村黨總支書記占陽介紹道,“今年我們將在去年的經驗基礎上繼續探索,實行‘多線并行’的發展策略。除了規模化的標苗養殖,我們還將在4月和9月左右開展兩個批次的成蝦養殖。在中間的5個月空檔期,栽種巨型稻,實施‘稻蝦共養’?!∷{龍’的糞污可以作為巨型稻生長的肥料,巨型稻也能為‘小藍龍’提供蔭蔽的環境,幫助龍蝦育肥,直到9月底巨型稻收割。屆時,收獲的巨型稻將和第一批成蝦一起上市?!?/p>
在養殖基地的另一邊,“魚菜共生”系統正在高效運行中,為栽種的蔬菜、養殖的馬口魚提供源源不斷的生長動力。“除了‘小藍龍’養殖,去年我們還規劃建成了這套‘魚菜共生’發展模式。通過4套內循環系統,養殖用水會和馬口魚的糞污一起導入內循環系統,成為蔬菜生長的營養來源。經過內循環凈化的水資源會再返回到魚池里,繼續用于馬口魚養殖。在這樣的循環往復中,我們不僅能收獲綠色無公害的蔬菜,還能最大限度地節約水資源?!闭缄柪^續介紹道。這套系統中出產的馬口魚在市場上廣受好評。
龍蝦養殖業在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同時也為周邊村民帶來了增收的“金鑰匙”,通過土地流轉、規模養殖、開設公益崗位等方式,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到藍龍蝦養殖的日常管理中來,過去的一年,“水鄉藍龍”百畝標苗養殖基地充分發揮帶動作用,助力周邊18戶養殖戶成功轉產,有效破解了產業同質化問題,守牢了糧食耕地紅線,形成了“稻蝦互促”的良性循環。使畝均綜合收益從3000元提升至10000元;養殖基地開設的公益崗位吸引了10名困難群眾就業,為他們累計增收約15萬元。
據統計,2024年,當涂縣水產養殖面積達40.9萬畝,水產品總產量6.86萬噸,產值34.1億元,約有2萬戶農戶從事水產業,占全縣農業總戶數的20%,全縣農民人均經營性收入約1.2萬元。
承載著專業技術和田園詩意的水面,孕育著鄉村振興的無限可能,當涂縣正以特色水產業為筆,繪就鄉村振興的壯麗篇章。接下來,該縣將繼續推動轄區內水產養殖規?;?、專業化發展,以集體經濟項目“金點子”領航鄉村振興“大未來”。(通訊員 林郁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