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的喧囂中,我們常常陷入這樣的困惑:明明腦海里裝滿了各種道理,對成功與美好的路徑也有所認知,可為何依舊在人生的道路上徘徊不前,滿心迷茫?在人生這盤復雜的棋局里,怎樣才能從一枚被命運隨意擺布的棋子,成長為掌控全局的執棋者?答案或許就藏在“知行合一”這一古老而深邃的智慧之中。
晚清時期,思想界的風云人物梁啟超曾言,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能被稱為圣人者,僅有兩個半,孔子算其一,另一位便是心學的集大成者王守仁,至于那半個暫且不表。關于王陽明的生平事跡,我們已有過了解。今天,我們拋開那些晦澀難懂的玄學理論,嘗試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揭開他所創立的心學的神秘面紗。
王陽明心學中的“心”,并非指胸腔中跳動的生理心臟,而是精神層面的意識或精神。依據弗洛伊德的理論,在人的意識深處,自我和超我常常難以戰勝本我。這就導致了一種普遍現象:我們明知有些事對自己有益,比如堅持鍛煉、勤奮學習,卻因懶惰等因素懶得去做。從這個角度看,我們所追求的努力與成功,某種程度上是違背人性本能的。
王陽明將人世間比作一盤大棋,有的人如同棋子,在命運的撥弄下隨波逐流;而有的人則成為了下棋者,能掌控自己的人生走向。下棋者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關鍵在于他們實現了“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并非簡單的表里一致,不是內心想法與外在行動的機械統一,而是一種能深刻改變我們的方法。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的人,知道不良行為能即刻戒除,對于有益之事,無需他人督促便能主動踐行。當然,前提是我們大多清楚什么對自己是好是壞,趨利避害是人類刻在基因里的本能。
既然我們能分辨好壞,也懂得諸多道理,為何在現實中卻難以將這些道理付諸行動,實現“知”與“行”的統一呢?王陽明給出解釋:“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边@表明知行本為一體,若知道卻未行動,說明并未真正理解。
初聽這番話,或許覺得玄奧,像高考誓師或公司團建時的勵志口號,如“沒業績是因為不努力,努力工作就有業績”。但換個角度思考,會發現其內涵深刻且精準。
人類的學習過程,無論是在學校課堂還是職場培訓中,都需經歷接收、思考、執行和反饋四個階段,形成一個循環的閉環。接收知識是“知”的起點,但不能僅停于此。由于人與人存在差異,他人的知識和方法需經獨立思考才能為己所用。比如數學學習,同樣的公式,不同人有不同解題思路,對數字敏感者能另辟蹊徑,這就是將知識內化的體現。
從“知”到“行”的過渡,與“聯結”概念相關。若長期關注一事卻得不到正面反饋,我們會產生排斥。像游戲、煙酒能快速帶來愉悅反饋,所以容易上癮。而鍛煉雖有益,本我卻因疲憊抗拒,若鍛煉后能獲贊美等正面反饋,便形成閉環,無需強大意志力也能堅持。學習也是反人性的,因短期無回報,而人性排斥長時間無回報的付出,我們可主動或被動獲取反饋來推動自己。
部隊士兵能養成良好習慣,靠的是“熟能生巧”。即便做不喜歡的事,若有強大意志力或受環境所迫不斷重復,也能完善從知到行的思維模型,成為大腦的主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埃里克·坎德爾研究發現,人腦記憶分即時、短期和長期記憶。他以“海兔”為實驗對象,發現短期記憶僅改變突觸強弱,長期記憶則使大腦結構變化,產生新蛋白質和突觸。這說明長期行為積累的“知”能影響大腦結構,而結構變化又反作用于“知”,這便是知行一體的奧秘。
我們常有突然領悟道理的經歷,但這種“悟”往往短暫。如看到他人彈奏樂器厲害便學琴,可這種基于熱愛的記憶并非真正的“知”,很快會被其他事物取代,對生活無實質影響。
人的行為傾向與神經突觸數量有關,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是精神的主宰,實則受肉體限制。關于知行合一的精彩解讀,若未被大腦認可,就無法帶來實質改變。
要掌控人生,實現知行合一,最大的障礙是戰勝內心本性。王陽明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實現知行合一有兩條路:頓悟和漸悟。頓悟不是聽到道理的瞬間明白,而是歷經磨難后的領悟,如王陽明龍場悟道。從生理學看,強烈情緒刺激能激活杏仁核影響海馬體,助于形成長期記憶。但頓悟有局限性,不適合所有人。
對多數人而言,漸悟更可行。漸悟即積累,通過刻意練習、不斷重復,將枯燥之事刻入大腦形成長期記憶,改變大腦結構,讓行為傾向于習慣。比如,以前知道學習能改變命運,但大腦因短期無回報想放松;知行合一后,學習成為大腦習慣,自然能堅持。
最后,“此心不動,隨機而動”。即便閱讀有營養的資訊,也不會立刻改變,這可能讓人焦慮。但枯燥的過程能培養耐心,為頓悟和漸悟奠基。不知不覺中,我們正悄然改變,向著人生執棋者的目標邁進。愿我們都能在知行合一的道路上,不斷探索,收獲成長,書寫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