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回歸教育,教育反哺體育。我市各中小學積極進行探索與實踐,加強學校體育教育,保障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于兩小時,以更好地實現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體育與教育部門協作,戰略性布局,共同助推蘭州市青少年體育事業發展。近日,記者采訪了蘭州市教育界和體育界的專家與代表,傾聽他們對于蘭州市青少年體育事業創新與發展的見解和主張。
強健體魄筑基學生人生未來
——訪蘭州市教育局體衛藝科科長沙江
作為蘭州市教育局學校體育工作科室負責人,沙江對于推進中小學生體育工作有著深刻的見解和感受,“近年來,國家‘雙減’政策落地與體教融合的深入推進,讓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體育不僅是強健體魄的課程,更是錘煉意志、塑造人格、奠基終身發展的重要載體。”
沙江表示,為全力保障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少于兩小時,我市認真實施《蘭州市“探索建立中小學陽光體育長效機制”改革試點項目實施方案》和《蘭州市開展學校體育教學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推進學校體育教學改革,加強體育特色學校建設,完善學校、縣區、市三級競賽機制,強化工作管理、保障體育課時、創新活動內容、增強工作實效,在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和運動技能的同時,將體育作為文化育人、品德育人的重要陣地,通過課程設計、活動組織,實現強健體魄,以體育人的目標。蘭州市城關區教育局創新推出《“5+2”快樂健體行動實施方案》,將“每天不少于兩小時”從紙面要求轉化為校園里躍動的身影,孩子們紅潤的臉龐背后凝聚著教育工作者、家長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也讓教育工作者對新時代學校體育的育人價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沙江說,在推進實施的過程中,我們始終立足于“讓每個孩子動起來”的初心,堅持“快樂”和“健體”并重,在具體實施中,既注重頂層設計的科學性,也強調因地制宜的靈活性。在落實過程中,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存在的挑戰,主城區學校場地狹小,大部分學校師資短缺,給落實體育活動時長帶來一定困難。同時,實現通過活動鍛煉達到增強體質的目的,還需要家長和學生的科學認識和主動配合。為進一步推進工作,我們將不斷推進落實義務教育學校每天一節體育課,鼓勵學校將課間活動時間延長至15分鐘,加強學校活動場地和設施建設,優化體育師資隊伍,提升體育教師專業素養。同時,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引導家長認識到體育鍛煉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
體育運動助力學生學業進步
——訪蘭州市東郊學校黨總支書記朱文龍
作為一名基層教育工作者,朱文龍有著豐富的執教經驗。在他看來,教育是一場漫長的旅程,教育的核心和宗旨是要回歸其根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育工作者必須堅定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過去,體育在育人過程中的作用往往被忽視,體育課常被其他課程占用,未得到應有的重視。但現在,隨著對體育重視程度的提升,教師們真正認識到了體育的重要性。”
朱文龍認為,體育的強化猶如一股強勁的春風,不僅改變了學生的生活與學習狀態,也刷新了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觀念,促進了從單一傳授知識向全面培養人才的深刻轉變。體育運動對學生而言,是緩解緊張壓力、調節心理與情緒、促進心理健康的良方。在體育活動中,學生們盡情奔跑、跳躍,即使跌倒,也能在團隊的陪伴下交流玩耍,釋放天性。實施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少于兩小時,對學生的影響是全方位的。這不僅對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大有裨益,還能顯著提升學習效率,助力學生學業進步。同時,以體育活動為突破口,推動了教育生態的積極變革,激勵教師們探索如何全面提升教育質量。
朱文龍說,學校各類體育活動的開展,不僅培養了孩子們的自信,讓他們在鍛煉中茁壯成長,也推動了教育理念的轉變與回歸,讓教育回歸其本真。德、智、體、美、勞相互關聯,體育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元素。例如,規則意識的培養,讓孩子們學會體面而有尊嚴地面對失敗,遵循規則去贏得勝利,領悟公平公正的體育精神。在比賽遇到失敗時,即使哭泣,卻也能夠在一次次挫折中學會堅強與勇敢,變得更加樂觀。為此,學校充分利用校園的每一處角落,激發學生的體育天賦和愛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體育資源,積極組織各級聯賽。同時,開展家校共育活動,如舉辦爸爸足球賽、媽媽籃球賽等,讓家長參與到學校體育教育中來,發揮家長的榜樣作用,引導家庭重視體育,家校共育,才能構建相對平衡的教育生態。
體育精神點亮青少年成長火種
——訪亞運會武術冠軍常志昭
常志昭,亞運會武術冠軍、高校體育教師、武術俱樂部教練。在這三重身份交織的人生中,他始終堅信:體育教育的終極目標不是培養冠軍,而是點亮青少年成長的火種。
常志昭認為,通過體育活動,青少年不僅能學會堅持與拼搏,更能領悟到團隊合作與公平競爭的重要性,從而在人生的賽場上,無論勝敗,都能展現出堅韌不拔的精神風貌。
談及對蘭州市推動體教融合方面的建議,常志昭表示,學校體育改革是必要的。其一,提議推進體育課程體系轉變,可將常規大課間活動迭代升級為具有地域特色的體育運動方式,比如結合敦煌文化創編敦煌特色拳種,通過體育課堂實現文化傳承與體魄強健的雙向賦能;其二,繼續著力構建“一校一品”模式,通過培育各校優勢體育項目,系統打造“基礎普及+特長培養”的體育育人雙通道;其三,建議聯動蘭州大學、西北師范大學等高校搭建體教融合共同體,培養體育特長生,利用優質資源拓展高水平訓練通道。
常志昭認為,家長和社會以及各俱樂部的支持托舉同樣關鍵,只有多方合力,才能為青少年營造良好的體育成長環境,讓他們在運動中全面發展,成為社會的棟梁之材。如何讓更多家長理解并大力支持體育教育?首當其沖是破除家長“體育鍛煉耽誤學業”的認知誤區。他特別強調,科學系統的體育訓練不僅不會擠占學習時間,反而能通過神經系統的協同發展,幫助孩子在課業學習中獲得更優異的表現。
對于立志成為專業運動員或體育特長生的青少年,常志昭建議,應結合當前行業發展趨勢,從科學規劃、精準選擇、可持續發展三個維度制定策略。“首先是時間管理的精細化,在作業與訓練中一定要規劃好時間,避免兩頭都耽誤。第二就是職業規劃的前瞻性,選擇一個項目要看它的發展前景以及未來規劃。第三要遵循興趣導向原則選擇體育項目,激活青少年對某項運動的熱愛;第四是評估項目的可持續發展潛力,包括訓練體系成熟度、職業通道連貫性及個人成長上升空間。”
而對于廣大想通過體育強身健體、塑造人格的普通青少年,常志昭認為,首先,要選擇真正契合自身興趣的運動項目,每周保持幾次規律性運動,每次持續時間也不要太少,方能達到鍛煉的效果。其次,要注重運動方法的科學性,避免盲目訓練帶來的傷害。再者,培養良好的運動習慣,使之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家校共育促進孩子全面發展
——訪學生家長熊浩志
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是每個家庭最為關注的議題。
熊浩志的孩子目前就讀于城關區的一所小學,學校在積極推行保障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少于兩小時方面作出了諸多努力。
學校實施了“5+2”快樂健體行動和“零點體育”計劃,在這一過程中,家長們目睹了孩子在多方面的積極變化。熊浩志介紹說,首先是身體素質的顯著提升,參與體育活動后,孩子變得更加強健,抵抗力增強,生病的次數減少了。每天的晨跑、跳繩等鍛煉,讓孩子的耐力和協調性都有了顯著的提高。
熊浩志告訴記者,家長們也觀察到體育活動對孩子的學業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原本擔心體育活動會占用學習時間,但“零點體育”實施后,孩子上課時注意力更加集中,思維更加活躍,學習效率明顯提升,作業完成的速度也加快了,成績也有所提高。這讓不少家長認識到,體育活動不僅沒有影響學習,反而為孩子的學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性格塑造和社交能力方面,孩子們也取得了顯著的進步。鑒于這些積極的變化,家長們也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學校能夠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增加更多體育項目,滿足不同孩子的個性化需求,讓每個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熱愛的體育活動。同時,建議老師在教學和活動安排中,充分考慮孩子的個體差異,對體質較弱或運動能力較差的孩子給予更多的指導和鼓勵,防止他們因跟不上進度而喪失信心。
熊浩志表示,作為家長還建議學校定期舉辦體育活動講座,傳授科學的體育鍛煉知識和方法,方便家長在家更好地引導孩子進行體育鍛煉。同時,多組織親子體育活動,在增進親子關系的同時,也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體育情況。通過這些措施,進一步加強家校合作,共同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周言文 安若璇 文/圖
責任編輯:王旭偉
來源: 蘭州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