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國際局勢風云變幻,要是點破本質也很簡單,沒有一場戰爭解決不了的事,大亂之后就是大治嘛,但是現在的情況和以往不同,雙方都勢均力敵,打仗變得很難,除非雙方想同歸于盡。因此如今就進入了漫長的經濟戰,這個目的也很明顯,都是在熬對方內部爆炸,到底是誰先熬不住,這要看怎么籌劃,以我農民工的水平來看,我有99種辦法弄死美國。
美國搞的并不是去全球化,而是去中國化的全球化,美國并不是要搞閉關鎖國,而是要變相地讓中國“閉關鎖國”,因此很多人說,中國要突破全世界的圍堵,得搞內需,搞內需確實是一條路子,但一朝一夕很難完成,原因很簡單,文化人以及老板權貴們嘴上說的一套一套的,但內需要是碰到他家的飯碗,他就是把飯碗砸了,也很難給其他人一口飯吃,這一點古代的士大夫們干的爐火純青。
無論是內需或者外需都是需要革命的,內需需要自我革命,得需要群眾的力量起來,而不是害怕去壓制。在清末出了很多搞笑的事情,就是列強去打朝廷的兵,就和抓雞一樣簡單;但是這群洋鬼子碰上民兵,連槍都沒有的人,全是拿鋤頭的人,結果把列強打的抱頭鼠竄,廣州三元里抗英這樣的例子很多,蠻夷不是厲害么,怎么碰到農民就丟盔棄甲了呢?
比如洋人到了江蘇地界,提心吊膽地繞著走,怕碰上太平天國的人,因為這群人沒有“一等洋人二等官三等富豪四等漢”的想法,他們可是真刀真槍的嘎人啊。但是洋人不怕官府,因為他們心里很清楚,老百姓不站在官府那一邊,因為當時的朝廷從來不管人民的內需,因此人民也不關心朝廷的外患。所以我想講的是,內需是一場革命,是錯綜復雜的利益的重新分配,不是嘴上講講的,還需要疾風驟雨般的雷霆手段的!這一步我們肯定是要走的,
走內需是需要行動的,而不是口號,目前已經在做這方面的工作,比如我看到一些中小城市在翻新改造,有的人可能覺得是浪費錢,并不是這樣的,這是疏散人口必做的,包括現在農村的建設,有人也疑惑,說沒人了還瞎建,但是配套政策下來了,就是愿意回農村的隨時可以回農村,這個我已經咨詢過,非常簡單,各地只要打個電話問下街道或鄉鎮戶籍科就行了,哪怕你是30年以上的城里人,你說你出生在農村,那回去也是可以的。這就是為了打持久戰做的基本準備,為了讓你選擇小城市或農村居住,提前把準備工作做好。
第二個方面,中國要突破重重包圍,要解決外需的問題,外需不是協商談判能解決的,他也是需要革命的,外需的革命不是去搞侵略,也不是搞殖民地,更不是去剝削外面國家的老百姓,而是強行送溫暖!為什么說要強行送溫暖,送溫暖不就相當于扶貧嘛,喜聞樂見的事,難道還有人拒絕嗎?當然有人拒絕的,因為每個國家都有反動派,這些人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你去送溫暖,他選擇性的要溫暖,給錢可以,給貨給工廠,往往他不要,因為給錢他可以貪掉,給貨給工廠,他還得組織人去分配,他還得組織人搞生產,這太麻煩了。
而且搞工廠,還得搞教育,還得培訓老百姓,還得讓他們讀很多書,為啥沙漠教不讓人讀書,尤其是不讓女人讀書,也不愛搞廠,更不愛搞科技,頂多搞搞面條啥的,為什么呢?因為他們書讀多了,就完全不相信經書上的那一套了。因此你幫助他,真心實意地幫助他,掏心掏肺地幫助他,他反而抵抗,中國在中東就碰了釘子,人家根本不要,只有沙特搞開明化改革,才搞了一個中沙工業園區。
東南亞至少有11個國家,信沙漠教的只有兩三個,這給中國強行送溫暖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條件,只要不極端不邪性,還是可以去改變的,強行送溫暖,需要具備兩個條件,送的人家里要工業發展過剩,物資充足,是一個高度工業化的國家,需要外部的市場;被送的人是個農業國,送的人至少要把他改造成工業國,甚至半工業國;如此一來,就形成了局部市場的全球化,可以突破美國給中國造成的變相的“閉關鎖國”。
這也不是啥新招,無非是走美國的路,讓美國無路可走而已!我們像極了當年工業化鼎盛時期的美國,一國的產品可以供應全世界,但就是缺乏銷路啊,于是美國國務卿喬治?馬歇爾給西歐國家強行送溫暖,你要也得要,不要也得要,當時雖然阻力重重,后來的人已經肯定了他的正面意義,稱之為“歐洲復興計劃”,就是啥意思呢,美國沒有外需市場了,內需又搞不起來,因此他硬生生地造出一個外需市場出來,為什么愿意跟著美國混的國家多,馬歇爾計劃的成功,以及日韓兩國的發展,給了別人一個甜頭,大家都想要這個甜頭。
由于戰爭的影響,當時整個歐洲都在鬧革命,大家都對蘇聯的模式高度向往,尤其是底層老百姓要造反,美國為了防止蘇聯進一步擴張,馬歇爾就提出了打造“美歐共同體”,美國去歐洲干啥呢,就是去搞工廠,搞基礎設施建設,,加速了歐洲工業化的進程。例如,德國的魯爾工業區、法國的農業現代化均受益于該計劃。
美國為啥要做這個好人,因為自家的貨物實在太多了,資本主義的毛病,是生產過剩導致經濟大蕭條,貨物越多,老百姓越窮,餓死的更快,這是不是看起來沒有邏輯,但是這就是資本主義邏輯。為了消化過剩,只有給歐洲去送溫暖了。
美國通過給歐洲送溫暖,將西歐納入以自己為主導的國際經濟體系,推廣自由貿易和美元霸權,確立了戰后全球經濟秩序的主導權。同時美國的軟實力快速得到提升,馬歇爾計劃被視為美國慷慨與和平形象的象征,增強了其國際影響力,成為對外援助的典范。當時美蘇不是對立么,美國這一招,遠遠地比蘇聯那種強行當爹的流氓習氣高明的多,從送溫暖計劃開始,蘇聯就已經不是美國的對手了。
送溫暖是要有條件的,有人疑惑,五六十年代,中國也送過溫暖,怎么送出了白眼狼?當時的條件不具備,送的東西也不對,你送糧食送貨或者送錢,跟當地老百姓沒有關系,跟各國精英打交道的結果,只會增加老百姓對你的仇恨,你得走群眾路線。
以前中國不具備條件送工廠、送制度啥的,現在條件已經具備了,至少在老撾已經送成功了,我們得繼續加一把勁,對外的步伐走的越來越好,將溫暖把東南亞國家都送一個遍,讓他們國家的經濟與中國共生共存,只有這樣,他們才不會眼巴巴地看著美國,等著美國的施舍了,只有推動東南亞一體化,中國才會有一個穩定發展的將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