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東北旅游熱度持續攀升,沈陽、哈爾濱等城市成為旅游熱門目的地,引發廣泛關注。這股東北熱不僅體現在旅游業的火爆,也帶動了外界對東北發展現狀的重新審視。
隨著一線城市消費文化不斷輸入,連鎖品牌紛紛入駐,外企與新興科技企業逐漸布局,東北似乎正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然而,對于在外漂泊的東北孩子而言,東北是否真的是可歸的故土,仍然是一個充滿糾結與困惑的問題。
從就業角度來看,東北的就業環境依然面臨諸多挑戰。以哈爾濱為例,體制內工作和教育培訓行業相對穩定,但體制外崗位尤其是私企,不僅數量有限,薪資待遇也不盡如人意。
幾年前當地報社小記者月薪僅1500元,甚至難以覆蓋開車的油錢,且難以獲得編制名額。這種情況使得非體制內的年輕人在東北生存面臨較大壓力。相比之下,一線城市盡管競爭激烈、生活成本高,但擁有更豐富的就業機會,尤其是在傳媒、互聯網等新興行業。
例如,傳媒行業從業者想要進入優質平臺,在北京等大城市的機會遠多于東北;而醫學專業畢業生則可能發現,回到哈爾濱進入三甲醫院的難度低于在北京。
然而,如今東北的體制內崗位競爭也愈發激烈,考公不再是輕松的兜底選擇,高學歷、名校背景的競爭者不斷涌入,進一步加劇了就業的難度。
生活方式和消費水平也是東北孩子在選擇是否返鄉時的重要考量因素。
盡管東北部分城市引入了一線城市的消費品牌,生活品質有所提升,但整體消費水平和生活方式與一線城市仍存在差異。
在外打拼的東北孩子習慣了大城市的生活節奏和消費模式,擔心回到東北后,無法延續原有的生活方式,生活質量會有所下降。
例如,在一線城市習以為常的文化娛樂活動、消費體驗,在東北可能難以找到同等品質的替代品。不過,也有人發現,東北城市近年來的發展超出預期,曾經以為的種種限制或許并不存在,個人的發展不再受到過多的束縛。
家庭因素在東北孩子的去留抉擇中也起著關鍵作用。許多東北父母希望孩子能夠回到家鄉,從事穩定的工作,過上安逸的生活,比如成為公務員。
在父母眼中,孩子在外面打拼太過辛苦,家鄉才是最溫暖的港灣。然而,對于習慣了競爭與挑戰、追求個人發展的年輕一代來說,這種安穩、“躺平”的生活并非他們的理想選擇。
他們更渴望在大城市實現自我價值,追求事業上的成功,對生活有著更高的期待和追求。此外,人脈關系也是影響東北孩子返鄉的一個因素。
在東北,辦事往往需要依靠人脈,這與年輕人追求公平競爭、靠實力發展的觀念存在沖突。許多在外地求學和工作的東北孩子,其人脈關系都建立在他鄉,回到東北后,社交層面幾乎斷層,這也使得他們在返鄉發展時面臨重重困難。
從地域身份認同角度來看,東北孩子對自己的身份認知呈現出復雜的狀態。一方面,他們為自己的東北人身份感到自豪,對家鄉的特色文化,如獨特的建筑風格、濃厚的音樂氛圍等有著深刻的記憶和認同。
當在外地被他人辨識出東北人身份時,他們會覺得這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然而,另一方面,長期在外生活,他們又感覺自己與傳統意義上的東北人特質有所偏離。
例如,他們希望擁有東北人特有的幽默感和豁達面對困難的態度,但在自身性格中卻難以體現這些特質。在地域身份的定義上,他們也會對“不像東北人”這樣的評價產生抵觸情緒,認為這是一種對東北人的刻板定義。
盡管東北孩子大多沒有將返鄉作為主動選擇,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他們也會考慮回到東北。
比如實現財富自由后,無需為工作奔波,出于對家人的牽掛和對家鄉的眷戀,可能會選擇回到東北生活;
當在大城市無法立足,面臨失業困境時,回家成為成本較低的選擇,因為可以節省房租和生活費用;
還有一種情況是,當伴侶選擇在東北城市生活,而自己對工作的穩定性和事業發展的要求不高時,也可能會跟隨伴侶回到東北。
東北旅游熱讓更多人看到了東北的發展潛力和獨特魅力,但東北孩子是否選擇返鄉,仍然受到就業、生活、家庭、觀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
無論最終選擇留在大城市還是回到東北,他們都在努力尋找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在追求個人發展的同時,也試圖平衡對家鄉的情感與現實的考量。
希望未來東北能夠持續發展,創造更多機遇,讓東北孩子在返鄉時不再面臨如此艱難的抉擇,真正實現“回得去”的美好愿景,無論身在何處,都能收獲和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