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詢人:孩子媽媽
孩子信息:12歲初二女孩
指導老師:劉亞穎老師及督導團隊
概況:孩子情緒低落,常關在房間,缺乏學習動力,不愿與父母溝通。長期缺乏陪伴與理解,加上父母的否定打壓,使她漸漸封閉了自己。
經過專家老師的指導,孩子逐漸敞開心扉,親子關系明顯改善,她開始表達自己的想法,對學習與生活也重新提起興趣。
青春期真是要命啊!
我家女兒從小非常聽話,是品學兼優的好孩子,可初中后的變化讓我們措手不及!
她非常排斥和我們接觸,每天回家后變得一言不發,甚至聽到我們的詢問還一臉煩躁地皺眉頭。
而且,孩子變得沒有什么活力,不管是特長班還是周末帶孩子出去,她都沒有一點笑容。
最主要的是,孩子的成績也變得大幅下降。
本以為能夠為孩子排憂解難,可孩子的沉默和敷衍讓我們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她好像,再也不是那個天真無憂、愛跟我們講小心事的女兒了。
(本篇為家長自述,已經家長同意)
01
看著女兒如今這副模樣,我特別心疼。
小惠(孩子化名)十二歲本應是很有活力、天真爛漫的年紀,可她卻截然不同。
她特別安靜、內向,平日里,她的房門常年緊閉,我每次站在門前,都猶豫再三,不知道該不該敲門進去。
那扇門,就像一道無法逾越的屏障,隔開了我和她。
在她的世界里,最常見的陪伴不是我這個媽媽,也不是遠在國外的爸爸,而是一部冰冷的手機。
小惠她爸在國外工作,為了這個家常年漂泊在外,一年也回不了幾次家,只能靠視頻電話維系和家人的聯系。
可每次通話,她總是很排斥。
其實也是她爸爸習慣性嚴格要求小惠的原因:
“你看人家誰誰誰,這次考試又進步了,你怎么就不行呢?”
“怎么別人能做好的事,你卻老是做不好?”
我在旁邊聽著,心里也不是滋味,可當時也沒多想,總覺得她爸也是為了小惠好。
可后來劉亞穎老師告訴我:“孩子爸爸爸遠程的父愛不僅沒給她帶來溫暖,反而讓她更加孤獨和無助。”
而我作為陪伴小惠最多的人,本應是她最親近、最信任的人,可我卻在不經意間,成了傷害她的 “兇手”。
直到經過劉老師的指導我才明白,我屬于那種軟控制型的家長,總是忍不住從各種細節中挑剔小惠。
比如早上她起床晚了幾分鐘,我會念叨;
她衣服搭配得不夠得體,我會指出來;
她寫作業的姿勢不對,我也會嘮叨不停。
我以為為了讓她變得更好,卻忽略了她內心真正的感受。
劉老師說,總是站在批評的位置上說話的家長,不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他們的想法和情緒。
這樣的教育方式,讓小惠的內心逐漸封閉起來。
她變得越來越沉默寡言,情緒低落。
白天,她做什么事都提不起興趣,以前喜歡的舞蹈班也不愿去了,學校組織的活動也總是找借口推脫。
有一次我無意間聽到她小聲嘟囔:
“我好像真的什么都做不好,我是不是一點優點都沒有,是不是根本不值得被愛。”
聽到這話,我的心都碎了。
隨著小惠的問題越來越明顯,我終于徹底清醒過來,僅靠我自己已經無法再幫助孩子了。
我想做一個真正合格的媽媽,我不想失去女兒的信任,我想讓她重新擁抱生活,健健康康的長大!
02
起初尋求九州金榜家庭教育幫助時,我完全就是想讓孩子好起來,絲毫未察覺到自身在教育中的癥結所在。
認為她進入了叛逆期,才會讓性格變得懶散。
心理咨詢老師說,在教育心理學中,這種現象被稱為 “教育者的盲點”,即家長往往只關注孩子的外在表現,而忽視了自身行為對孩子心理的深遠影響。
劉亞穎老師和專家團隊為我們制定了系統的指導方案。
# 重建親子關系
劉老師從親子關系的根源問題出發,引導我重新審視了自己的教育模式。
我逐漸認識到,自己長期奉行的專制型教育風格,在不知不覺中嚴重削弱了小惠的自尊感與安全感。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自尊是個體對自身價值的主觀評價,而孩子的自尊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父母的反饋之上。
我過往習慣性地批評指責,過度關注結果,很少肯定小惠的努力過程,導致她內心深處對自我價值產生了懷疑,安全感也隨之缺失。
讓這個12歲的孩子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壓力。
就像之前每次考試成績出來,我第一時間關注的是分數排名,一旦不理想,便劈頭蓋臉地數落她不夠努力;
卻從未耐心傾聽她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與挫折......
# 建立自信擁抱希望
九州金榜家庭教育的隱形鏈接老師與小惠建立起了溝通橋梁。
老師運用共情、積極關注等心理咨詢技巧,經過幾次推心置腹的交流,成功讓小惠放下了心理防備。
小惠開始愿意傾訴內心的想法,在老師的引導下,也慢慢嘗試去發現自身的優點與長處。
我也根據劉老師的指導與孩子正確溝通,多帶給她積極的一面、多夸贊孩子。
劉老師說,每一次鼓勵與認可,對于小惠而言,都是在她因長期缺乏滋養而荒蕪的內心土壤中,播撒下了希望的種子。
這種積極的心理暗示與正面強化,能夠極大地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與自我效能感,幫助他們重新構建積極的自我認知。
# 給予情感支持
在劉老師的指導下,我開始努力做出改變。
劉老師說,做出改變的關鍵是從原來只看重結果的功利性思維,逐步轉變為關注孩子成長的過程;
從高高在上的 “管理者” 角色,轉換為平等的陪伴者。
我跟著劉老師遵循以孩子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與發展節奏。
當小惠失落沮喪時,我嘗試運用情緒管理中的傾聽與安撫技巧,給予她情感上的支持;
當她表達情緒時,我不再急于糾正批評,而是耐心傾聽,讓她感受到被尊重與理解。
除此之外,劉老師還為我說了三點家庭教育技巧,一起分享給大家:
①要養成積極的生活狀態,積極地應對生活,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
不要把工作或者生活中的不順帶到家庭中,當遇到不順時可以選擇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從中獲得成就感。
②鼓勵孩子自己去做事,去發現自己的興趣,發展自己的能力。
不要打擊孩子的好奇心,當孩子對某一樣事物產生興趣的時候,父母要盡己所能地幫助孩子。
③允許孩子犯錯、試錯,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去尊重,不要過多干涉他的意愿和決定。
不要對孩子有過多的批評和指責,要尊重孩子的選擇,用平和的方式引導孩子。
03
隨著指導的持續深入,小惠的狀態迎來了積極轉變。
過去,她把自己封閉在房間里;
如今,那扇門常常是敞開的,她的身影頻繁地穿梭在房間與客廳之間,臉上洋溢著以往少見的活力。
曾經讓她望而卻步、一拖再拖的作業,如今主動完成。
以前,每次提及作業,她不是皺著眉頭滿臉抗拒,就是找各種借口拖延,而現在,放學后她會自覺地坐在書桌前學習。
以往,她總是對自己的能力持懷疑態度,現在,她會在自己的床頭貼上寫滿鼓勵話語的便利貼,不斷自我激勵。
在陪伴小惠的這段漫長旅程中,我也如同經歷了蛻變。
我目睹著小惠的變化,深刻地意識到,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成績不過是微不足道的構成,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標準。
曾經,我們的交流常常圍繞著成績和作業,她抗拒,我憤怒,在這樣的緊張關系中疲憊不堪。
如今,我明白小惠的內心世界遠比成績復雜和豐富得多。
我開始嘗試走進她的世界,傾聽她的心聲,和她一起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樂。
慢慢地,我和小惠之間的關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相互依靠、彼此信任的親密紐帶。
她遇到開心的事情會第一時間和我分享,遇到煩惱也會毫無保留地向我傾訴,而我也會給予她最溫暖的回應和最真誠的建議。
感謝九州金榜家庭教育的專家老師們!
(家長為劉老師和專家團隊寄送錦旗)
很多孩子的問題,并不只是孩子本身的錯,而是家庭關系的“投影”。
當父母學會療愈自己,放下控制,多一點耐心與信任,孩子才有可能真正被“看見”,也才有機會,從情緒的深淵中生長出自己的力量。
親子關系,不是一場管理,而是一場雙向的修行。
點個關注,一起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