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肌肉減少癥(肌少癥)已經成為一個日益嚴峻的健康問題,逐漸受到高度關注。有研究表明,全球60歲及以上人群中肌少癥的患病率為10%-27%。一項基于我國社區人群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結果顯示,60歲以上人群的肌少癥患病率為14.7%。
肌少癥的影響和表現
肌少癥是一種與增齡相關、以肌肉含量減少、肌肉力量下降和(或)軀體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征的老年綜合征。
肌少癥有哪些影響
肌少癥可顯著增加跌倒、衰弱、殘疾、心血管疾病及隨后的住院風險,并與住院時間延長、術后并發癥風險增加,甚至過早死亡等不良結局的發生風險增加顯著相關,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了巨大負擔。
肌少癥的臨床表現
肌少癥的早期癥狀往往不明顯,但一些細微的變化值得警惕:手部握力下降、體重下降、食欲下降、心情抑郁、容易跌倒、提不起重物,從椅子上起身困難、行走緩慢等。
肌少癥發生危險因素
高齡:肌肉質量和力量隨年齡增長自然下降。
低體力活動水平:缺乏運動。久坐或活動不足會加速肌肉流失。
營養不良:蛋白質攝入不足或營養失衡會影響肌肉健康。
另外還有低體質指數、慢性疾病等,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可能加劇肌肉流失。識別這些危險因素,有助于早期預防和干預。
肌少癥病因分型
1. 原發性肌少癥
2. 繼發性肌少癥:
①活動相關肌少癥,主要由長期臥床休息、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或失重等原因導致。
②疾病相關肌少癥,主要由已明確存在的臟器功能障礙、腫瘤和衰竭等前驅疾病導致。
③營養相關肌少癥,主要由長期機體能量和(或)蛋白質攝入不足、機體營養不良導致
肌少癥的診斷
1. 肌肉質量測量:雙能X線測量男性肌量<7.0kg/m2和女性肌量<5.4kg/m2,或多頻生物電阻抗BIA測量男性肌量<7.0kg/m2和女性肌量<5.7kg/m2,提示肌肉含量減少。
2. 肌肉力量測試:握力測試,男性握力<28kg和女性握力<18kg,診斷低握力,提示肌肉力量下降。
3. 軀體功能評估:日常步速、5次椅子站坐實驗、簡易體能測試量表作為軀體功能測量指標;步速<1m/s,5次椅子站坐試驗≥12s,SPPB評分≤9分,可診斷為軀體功能障礙。
肌肉量減少+肌肉力量下降或軀體功能障礙,考慮存在肌少癥
肌少癥如何治療
肌少癥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其中很多因素是不可逆的,但運動和營養干預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
運動療法
抗阻訓練可以有效提高肌少癥患者肌量,改善肌力和軀體功能,比如彈力帶、舉啞鈴、坐位抬腿、靜力靠墻蹲等;
中國傳統心身運動可有效改善肌少癥患者軀體功能。比如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等,建議根據患者身體狀況制定個性化、逐步遞進的運動方案,以達到每周3-7次,每次30-60min 的運動強度。慢病老年患者則要根據自身健康情況盡可能多地活動。
營養治療
營養補充是肌少癥的重要治療手段,主要包括蛋白質和必需氨基酸的補充。足夠的熱能攝入是保證肌肉質量的必需條件,尤其需要足量優質蛋白質。目前一些老年人素食、認為“堿性體質可防癌”,這會造成體重減輕和肌肉質量流失。
老年人應常規進行營養風險評估,對于有營養風險的老人,應予以針對性的干預,如咀嚼功能異常要佩戴義齒、生活能力差的老年人要予以家庭支持或使用送餐服務等來保障老年人有足夠的能量攝入。
對于能量攝入不足的老年人,應予以營養支持,可口服營養制劑補充(ONS)。富含亮氨酸的優質蛋白可以更好地促進蛋白質合成,如牛奶等乳制品、雞蛋、牛肉、雞肉、花生、黃豆等食物。對血清維生素D不足的肌少癥患者,同時每日口服600-800U維生素D,增加戶外活動和戶外曬太陽時長。
肌少癥是影響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問題,但通過早期篩查、合理治療和預防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呼吁社會各界關注肌少癥,共同促進老年人的健康老齡化。
通訊員:曹芳
來源:秦皇島市海港醫院
責任編輯:劉蓮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