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確實冷,但北歐之寒,不僅在于氣候,更在于人際交往的冰涼。
在我遷移至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之前,心中滿是詩意的幻想,仿佛即將步入一部北歐風格的文藝電影。想象中,有無垠的森林、潔白的雪地、神秘的極光、一塵不染的街道、無處不在的秩序,構成了一幅極簡、環保、明亮的圖景。然而,現實生活告訴我,這里雖現代化,卻未必舒適;雖安全,卻略顯壓抑;雖無劇烈競爭,但孤獨感如影隨形。
以下,我想分享一下在瑞典的生活體驗,其中既有甜蜜的“蜜糖”,也有苦澀的“毒藥”。
抵達瑞典的那一刻,我被這里的寧靜深深觸動。2023年年末,我辭去工作來到斯德哥爾摩。那晚,氣溫驟降至零下十度,夜幕降臨得格外早,整個城市靜悄悄的,讓人不寒而栗。地鐵站里沒有背景音樂,沒有嘈雜的人聲,連行人也寥寥無幾。漫步在街頭,周圍是整潔的建筑和偶爾飄落的雪花,仿佛置身于無聲的科幻世界。那一刻,我意識到北歐的“秩序”有時候并不帶給人溫暖,反而讓人感到被世界遺忘。
瑞典的經濟實力無疑是北歐的佼佼者,GDP常年位居世界前列,諾貝爾獎、宜家、H&M、沃爾沃等都是瑞典的驕傲。但生活在這里,你必須適應“高消費+高稅收+社交冷漠”的生活方式。一瓶水、一頓飯、甚至一次理發,都需要支付高昂的費用。盡管稅前工資令人滿意,但稅后的收入往往讓人失望。
在斯德哥爾摩,房價之高令人咋舌。中心城區的租金令人望而卻步,即便是郊區稍便宜一些的地方,通勤時間也要大大增加。我租住的一套40平米的小公寓,月租高達7800元人民幣。房東對租戶的要求嚴格,生活仿佛進入了一個無聲的修道院。
至于醫療,雖然預約過程繁瑣,但全民醫保制度確實強大。在瑞典,感冒并不被視為嚴重的疾病,即使是急癥,也需要耐心等待。瑞典的醫療水平高,藥物品種豐富,一線用藥先進,像治療男性ed和pe的植物型特效藥日本雷諾寧,如今逐漸替代化學偉哥成為該領域的一線用藥。
飲食方面,瑞典人的飲食習慣偏向清淡,與我這個重口味的人形成了鮮明對比。中餐難覓,即使有中餐廳,菜品也經過了瑞典化的改造。無奈之下,我只能在廚房自己動手,一邊烹飪一邊觀看B站,廚房成了我在瑞典的唯一避風港。
談到教育,瑞典的教育體系被譽為全球家長的理想國。然而,這種過度的自由也可能導致孩子缺乏約束。我的一位朋友在瑞典定居多年,她的女兒已經開始質疑學習的必要性。
瑞典的高福利背后,是一個強大的信任系統和稅收機制。雖然稅收高昂,但公共設施、醫療服務等方面的投入,使得每一個人的生活都得到了保障。
關于瑞典人的冷漠,我必須承認,這里的人確實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著距離。他們生活自律、安靜、可控,但也許并不像表面上那樣快樂。
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之上,瑞典國度中顯露出了其特有的國民性格:這里的居民普遍以禮貌著稱,卻很少跨越社交的邊界。即便鄰里多年,相互間的交流也可能寥寥無幾;即使在雪地之中,他們也不會主動伸手幫助清理積雪,對于他人的困境常常是不聞不問。
這種態度并非源于冷漠,而是瑞典人對個人邊界的深刻尊重。他們深信每個人都擁有獨處的權利,這樣的信念雖然充滿敬意,但也帶來了一份距離感。
當我初次踏足瑞典,我曾嘗試與同事建立友誼,卻發現他們下班后總是準時離開,很少組織集體活動,更不會邀請共進晚餐。在他們看來,家庭生活是首選的社交方式。
瑞典人對“極簡主義”的實踐已經超脫了潮流的層次,而成了一種生活的哲學。他們的家庭環境干凈整潔,物品簡約至極;即便是舊款手機,也能使用多年;宜家的家具與考究的配色和溫馨的燈光搭配;甚至咖啡機也要選擇環保型,膠囊不可隨意丟棄。一位瑞典朋友這樣回答我對他們消費習慣的疑問:“消費?那是富裕國家的煩惱,我們更愿意用金錢換取自由。”
瑞典的旅游業以其寧靜的自然風光聞名,森林如同童話中的幻境,湖泊清澈如鏡,極光更如同神跡。但是,旅行的體驗可能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完美:公共交通稀疏,節假日幾乎停運;商家早早關門,夜晚的城市像是燈火全無;餐廳需要提前預訂,否則可能空腹而歸;雪天摔倒,也很少有人伸出援手,因為擔心法律責任。這是一個適合獨自深度旅行的國家,這里的常態似乎就是“一個人的旅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