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一場喜氣洋洋的軍功頒獎禮,眨眼間就成了血肉橫飛的屠宰場?4月13日的蘇梅市,陽光正好,州立大學會議中心的禮堂里掛滿彩帶,烏軍第117旅的士兵們昂首挺胸等著授勛。市民代表舉著手機直播,社交平臺上一片“軍民同心”的歡呼。可就在綬帶剛掛上脖子的瞬間,俄軍的兩枚伊斯坎德爾導彈從天而降——轟!32條人命當場蒸發,連躲在媽媽懷里的6歲女孩都被炸成了碎片。前線20公里外搞頒獎?烏軍這是嫌俄軍的導彈不夠準,還是覺得自家士兵的命太硬?
這場慘劇的荒唐程度,簡直能寫進現代戰爭迷惑行為大賞。蘇梅市緊挨俄烏邊境,去年烏軍反攻庫爾斯克后,這里早被俄軍盯成了“重點打卡地”。可當地官員偏要頂風作案,不僅大張旗鼓給幾百號軍人辦頒獎典禮,還給市民發鑲金邊的紙質請柬。有親俄網友曬出請柬照片冷笑:“街邊賣面包的大爺都知道典禮流程,俄軍情報部門難道是吃干飯的?”更絕的是,頒獎地點選在州立大學會議中心和銀行學院會議室——這兩個地方上周剛被烏軍征用為臨時指揮部,俄媒的衛星照片里,二樓窗戶還貼著“117旅作戰室”的標識。
導彈落下時,正在直播的市民手機記錄下了地獄般的場景:第一枚導彈把頒獎臺掀飛五米高,水晶吊燈砸在人群里迸出鮮血;第二枚導彈八秒后補刀,銀行學院的玻璃幕墻轟然倒塌,準備合影的軍屬們瞬間被埋進磚石堆。烏克蘭獨立新聞社支支吾吾說“民用設施遇襲”,可俄媒放出的現場視頻里,分明能看到廢墟中散落的軍靴和半截綬帶。有眼尖的網友發現,烏軍當天獲獎名單里還有個“反無人機作戰標兵”,評論區瞬間炸鍋:“這標兵連自己都保不住,評獎標準是比得慘嗎?”
要說烏軍這記性,簡直比金魚還短。去年元旦俄軍在馬基耶夫卡開新年派對,被海馬斯炸得尸骨無存;三個月后某俄軍師長在樹林里訓話,又被火箭彈轟成光桿司令。如今同樣的劇本換了主角,烏克蘭議員瑪麗亞娜氣得在社交媒體飆臟話:“給活人頒獎非要湊成堆?下次是不是要把頒獎臺擺到克林姆林宮門口?”可前線士兵也委屈——有匿名士兵發帖吐槽:“我們早說了別搞形式主義,可長官非要拍視頻給西方金主看。”
網友們的口水仗打得比戰場還熱鬧。親烏派曬出孩童遺物的照片配文:“這就是普京說的去軍事化?”親俄派則反手甩出典禮現場視頻:“給殺人犯戴勛章,導彈來了知道喊疼了?”中立網民更毒舌:“兩軍比著秀智商,諾貝爾和平獎該頒給導彈制造商。”不過說句公道話,俄軍這次襲擊確實捅了馬蜂窩——60多名傷者里大半是普通市民,菜市場大媽抱著斷腿哭嚎:“我們就是來看個熱鬧,招誰惹誰了?”
其實這場血案早有預警。蘇梅市40%人口講俄語,街角賣紅菜湯的大嬸說不定就是情報線人。更離譜的是,頒獎典禮的通知居然掛在市政官網上,生怕俄軍找不到坐標。有軍事博主翻出三個月前的帖子苦笑:“我當時就說烏軍指揮系統像篩子,結果被噴成俄諜——現在篩子漏出人命了!”北約教官私下也搖頭:“我們教戰術,可他們連保密意識都比不過中學生。”
眼看著尸體一具具從廢墟里抬出,烏克蘭軍情局長布達諾夫咬著后槽牙發誓報復,說要端了俄軍導彈旅的老巢。可明眼人都知道,現代戰爭早不是拼熱血的年代了。伊斯坎德爾導彈5米內指哪打哪,海馬斯火箭彈能追著汽車炸——在無人機滿天飛的戰場,活下來的秘訣就仨字:別扎堆。可惜烏軍高層似乎還沒參透這個道理,聽說哈爾科夫又要搞戰地音樂會,海報上都印著“用歌聲嚇退俄軍”,真不知該夸他們樂觀還是罵他們缺心眼。
硝煙散盡的蘇梅市,州立大學的殘墻上還粘著半張慶典海報,燙金的“榮耀屬于英雄”在夕陽下泛著血光。一位失去兒子的母親癱坐在廢墟前,攥著染血的軍功章喃喃自語:“這鐵片子能換回我娃的命嗎?”遠處的教堂響起喪鐘,32口棺材緩緩抬過街頭,不知這里面有多少冤魂,本可以活著戴上真正的和平勛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