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法國國寶級女演員于佩爾完成了話劇《櫻桃園》在上海的首場演出,她在文化廣場感受到上海觀眾的專注與熱愛,感受到這座城市的熱忱與昂揚,她說:“上海的能量和活力,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于佩爾的能量與活力,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昨晚,在MOViE MOViE影城,在2025年法國電影展映現場,一位一天里第四次見到她的影迷小吉激動地為新民晚報記者細數:“下午在舞臺上一次,后來在文化廣場門口又一次,她耐心地給我們每個人簽了名,很好的助理還幫我們合了影,剛剛在影院的過道里瞥見她一眼,喊了她,她又跟我們擺手了,剛在臺上再見到她,第四次了,真的能感受到她對藝術的無比熱愛。”
是的,于佩爾在上海的行程,滿滿寫著她對舞臺,對電影,對藝術,以及對上海這座她第四次到訪的亞洲城市的喜愛。
她演了三場話劇《櫻桃園》,150分鐘的大戲,瘋瘋癲癲的狀態幾乎信手拈來。每一場謝幕她幾乎都走出劇院與喜愛她的觀眾握手,為他們簽名,哪怕上海的夜風并不溫柔,哪怕春天的飛絮有點擾人。但她每一次走出文化廣場的時候,臉上幾乎都沒有疲憊,沒有倦容,帶著挺拔的身姿和淺淺的笑意。她對舞臺的享受,可見一斑。
她去上海大學,走進校園,更走進學生中間,做了一場充分且真誠的藝術對談。她認真回應主持人馬可·穆勒的提問,也真誠地解答在校學生的好奇。當被問及是什么滋養了她的表演素養時,于佩爾表示文學與戲劇影視作品對她的個人生活有所充實,而與不同導演之間的探討則對其每一次的表演注入了靈感與啟示;當被問及如何把握演員自我與角色的邊界時,于佩爾認為她在表演的時候并不會思考太多,“想法留給導演,答案由觀眾探索”。對于與新銳導演合作的經歷,于佩爾坦言:“我從不刻意區分導演的資歷。若總以‘第一部作品’的眼光看待,反而會破壞與導演平等交流的氛圍。”至于如何從復雜角色中抽離,于佩爾以鋼琴家作比,“演奏結束,生活繼續。演員是一份需要專業精神的工作,入戲與出戲的界限必須清晰。”作為兩度獲得戛納電影節最佳女演員、兩度獲得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女演員,并斬獲柏林電影節終身成就榮譽金熊獎的法國國寶級女演員,伊莎貝爾·于佩爾的謙遜與深刻,都撲面而來。
她作為2025法國電影展映的宣傳大使,出席了自己主演的電影《日本的西多妮》和《波爾多囚犯》的映前見面會,與喜愛法國電影的影迷分別耐心介紹這兩部電影的特別的拍攝環境和意外反轉的結局,她還跟大家再次安利自己的話劇,希望大家如果在上海沒看上,可以在未來兩周去南京或北京看。
“這兩部電影我都看過,一部講法國人在異國他鄉如何處理喪夫之痛,一部講高壓環境下不同階級之間女性的情誼。我搶了票,就是想來再看一眼于佩爾,她真的72歲了嗎,舉手投足,滿是優雅與活力啊。”影迷小丁下午早早地來到MOViE MOViE影城,“這里都是跟我一樣愛她、愛法國電影的人,進場前我們一起等在影院外,享受著日落后上海的‘藍調時刻’,感覺風都是溫柔的。”
其實于佩爾昨天的行程還沒有結束,她后來又輾轉到浦東美術館。這不是她的官方活動,這是她的私人時間,但她跟350多位影迷一起,在夜風中,在星空下,在黃浦江畔,共同見證《花樣年華》25周年特別版在中國大陸上映的收官。晚風中,她穿著同一套燈芯絨外套,只是換了一條更厚實的圍巾。她站在浦江的燈火里,跟這部海派經典電影一起,與這座城市深情告別。
原標題:《“我一天見到了于佩爾四次”》
欄目編輯:江妍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孫佳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