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時代的國際傳播學術論壇——暨《國際傳播的體系與運作》學術著作研討會”日前在南京大學舉行。來自復旦大學、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山東大學等全國數十所高校的新聞傳播學者以及業界人士參加了論壇,并對三卷本的新著《國際傳播的體系與運作》進行了研討。本次活動由南京大學出版社、復旦大學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聯合主辦,復旦大學國際公共關系研究中心、復旦大學視覺文化研究中心、南京大學藝術與科技研究所協辦。南京大學相關部門的領導出席活動,南京大學出版社副總編輯祁林教授主持了會議。
《國際傳播的體系與運作》叢書由著名學者孟建、胡學峰主編,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榮獲了國家出版基金,是一部系統研究國際傳播,特別是跨文化傳播的學術力作。全書分為上、中、下三卷,近百萬字,每卷主題鮮明、邏輯嚴謹、闡述深刻。上卷以“國際傳播的格局、觀念與國家形象建構”為主題,在深入剖析當前國際傳播極為復雜格局的基礎上,對全球化時代的傳播生態、傳播觀念以及國家形象等重大新聞傳播理論問題,進行了全面深刻地闡述,并努力構建國際傳播理論研究的全新體系。中卷聚焦“國際傳播的體系、敘事與影響力測評”這一主題,系統論述了國際傳播體系的各種特點、多樣化的敘事策略以及科學的測評方法,并就如何在國際傳播的復雜格局中認識這些特點和運用多樣方法,展開了全面研究。下卷則圍繞“國際傳播的運作、實踐與經典案例”這一主題展開分析。該卷通過對國際傳播經典案例的選取和剖析,從大型國際活動的傳播策劃,到新媒體平臺的運營推廣;從國際輿論的應對引導,到文化產品的出海遠航,皆有詳盡分析和評論,為讀者呈現了一幅豐富多彩的國際傳播實踐畫卷。
- 南京大學相關部門領導與叢書主編為叢書揭幕
在學術研討與著作評論中,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的戰略高度,高度重視國際傳播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指導性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為推動我國國際傳播守正創新、提升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指明了方向。南京大學出版社傾力推出的《國際傳播的體系與運作》這套叢書,正是努力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推進國際傳播格局重構,創新開展網絡外宣,構建多渠道、立體式對外傳播格局”等重要精神的生動體現,其鮮明的時代特色和理論實踐意義都非常突出。
諸多專家從當下國際傳播的理論構建和運作實踐角度進行了發言。他們認為,這部叢書在當下詭譎多變甚至交鋒激烈的國際輿論背景下出版發行,可謂“生正逢時”。這為我們深刻認知國際傳播格局和洞悉把握國際傳播大勢,相當及時,十分重要。在當前智能時代,特別是新AI勁爆噴發的大背景下,國際傳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復雜局面和各種難題,傳統的傳播模式已無法適應新的形勢,急切呼喚我們盡快構建一個更加多元化、個性化、智能化的全新國際傳播體系。而這套叢書的出版恰好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戰略思路和運作方法。這套叢書不僅從理論層面進行了高屋建瓴的全面構建,還通過運作層面進行了品鑒入微的案例剖析。這套叢書對于高校的新聞傳播教學和科研,對于從事新聞傳播實踐的領導干部和業界人士,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些專家則著重從跨文化傳播的角度發表了自己的學術觀點。他們認為,在全球化日益發展、變化的今天,跨文化傳播成為了國際傳播的核心議題。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和沖突,給國際傳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如何實現“跨地域、跨政體、跨語言、跨文化”的有效傳播,是當下國際傳播面臨的突出問題。而這套叢書恰恰深入探討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傳播規律和特點,提出了不同文明體之間交流互鑒的新理念、新途徑。比如,這套叢書強調了在傳播過程中要采用符合當地受眾接受習慣的敘事方式,不能僅僅從自己的文化視角出發,也要站在對方的文化角度去思考問題,唯其這樣才能實現不同文化間的“求同存異”和“同頻共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 “智能時代的國際傳播學術論壇”會議現場
有些專家結合自己的國際傳播實踐,分享了這本書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價值。他們說,我們有著在媒體機構從事國際傳播的經驗,深知國際傳播的復雜性和艱巨性。這套叢書中的觸及的許多問題,我們在實際工作中都會遇到,但苦于沒有系統理論指導,往往陷入運作的迷茫。這套叢書為我們提供了科學有效的解決方案。比如,在影響力測評方面,叢書中制定的方法和指標非常系統,非常實用,可以指導我們準確地評估傳播活動的效能,從而及時調整傳播策略。這套叢書不僅是一套學術著作,也是一套實用工具書,可供從事國際傳播的業界人士使用。
許多專家從智能技術的角度對這本書進行了評價。他們說,當下“牛頓式”智能革命的“橫空出世”,為國際傳播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虛擬現實等技術的飛速發展,正在改變著國際傳播的觀念和方式。這套叢書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前沿發展趨勢,對智能技術在國際傳播中的應用進行了深入探討。我們要充分利用智能技術的優勢,創新傳播方式和手段,迅速提高國際傳播的精度和效能。同時,我們也要警惕智能技術帶來的風險和挑戰,如深度偽造、信息繭房、算法偏見等諸多問題。
還有專家還進一步提到,該套書在研究方法上具有很大創新。叢書綜合運用了多種學科的研究方法,如傳播學、文化學、社會學、技術哲學、國際關系學等,為國際傳播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新的方法。一位專家形象地比喻道“這套叢書好比給國際傳播研究配備了一把多功能的瑞士軍刀,讓我們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去剖析問題,并找到全面、具體的解決方案,最終取得國際傳播良好的效果。”
- 叢書主編復旦大學孟建教授(左)與南京大學出版社副總編輯祁林教授(右)講話
組織本次活動的南京大學出版社副總編輯祁林教授說,南京大學出版社正在傾力打造國際傳播出版的重要平臺,要將南京大學出版社建設成為全國國際傳播出版的重鎮。他衷心感謝孟建教授以及他所帶領的學術團隊傾注多年的心血錘煉了這套高質量的學術叢書。他渴望和期待更多的著名學者和專家能夠像孟建教授一樣,參與到南京大學這個國際傳播出版平臺中來,為推動我國國際傳播事業的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同時,他也期望廣大從事國際傳播工作的各級領導和從業人員能夠從這套高質量叢書中汲取營養,將學術研究成果應用到實際工作中,盡快提升我國國際傳播能力。
該套叢書的主編,復旦大學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復旦大學新聞傳播學博士后流動站站長、中國傳播學會副會長孟建教授對本次研討會進行了學術總結。他說,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加速推進的今天,我們高校從事國際傳播研究的專家學者肩負著前所未有的歷史使命和時代重任。我們要緊跟時代步伐,密切關注國際傳播領域的新變化、新趨勢,在國際傳播的理論研究和運作實踐上不斷攀登新的高峰。他認為,國際傳播不僅僅是信息的傳遞,更是文化交流、價值體現和形象塑造等多方面的“集大成”。在以AI為代表的智能時代,我們要充分利用新技術、新平臺,讓中國的聲音更加響亮地、更加有效地傳播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孟建表示,他和他的學術團隊要以更加嚴謹的治學態度、更加創新的理念和方法、為我國的國際傳播奉獻更多的學術精品,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營造更加有利的國際傳播環境。
- 與會部分專家學者合影
據悉,南京大學出版社將與復旦大學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進一步緊密合作,打造一套多卷本“媒介發展與現代文明”的學術叢書。首批選題《文明對話——跨媒介敘事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媒介基因解碼——從符號到智能的現代文明演進》《感官革命——從文字壟斷到多模態文明的媒介進化》等一批重要書目已在策劃論證中。
(曹娛、王圓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