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歐亞評論》網站4月13日文章,原題:應對特朗普的貿易威脅,為什么中國堅定自信 美國方面推出咄咄逼人的貿易政策,不斷升級關稅并發表對抗性言論,目的是從根本上重塑美中之間的經濟關系。但在緊張局勢不斷升級的情況下,中國表現出了非凡的自信,其鎮定自若與嚴峻的形勢反差鮮明。這就提出了一個關鍵問題:這種自信是一種深思熟慮的戰略,植根于對自身實力的現實評估,還是一種狂妄自大的表現,是對經濟和政治力量的危險誤判?
要理解中國所表現出的堅定自信,必須審視這種自信所依靠的支柱。
首先,中國擁有超過14億消費者的龐大國內市場,為抵御出口下滑的影響提供了重要緩沖。雖然美國市場依然重要,但中國的經濟戰略已然轉向促進國內消費,減少對外部需求的依賴。這一(龐大的)國內市場,加上蓬勃發展的中產群體,提供了一個潛在的增長渠道,減輕了貿易中斷帶來的沖擊。
其次,中國對基礎設施和技術發展的戰略投資,尤其是在5G、人工智能和可再生能源等領域的投資,使其成為新興產業的全球領軍者。“中國制造”的宏偉規劃反映了中國力圖實現科技自主和全球主導地位的長期構想。科技實力加上其制造能力,為中國提供了強大的競爭優勢,即使面對關稅也是如此。
此外,中國錯綜復雜的供應鏈深深嵌入全球經濟,這給任何脫鉤嘗試造成挑戰。雖然一些制造業轉移到了東南亞國家,但中國產業生態系統龐大而復雜,想要完全脫離是很難的。而且,中國還通過共建“一帶一路”等倡議,對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基礎設施項目進行戰略投資,擴大了其經濟和政治影響力,開拓了新市場,鞏固了自己的全球地位。
最后,中國政治制度具有集中和長期規劃的特點,這使得中國對談判更具戰略考慮和耐心。相比之下,在美國,每個選舉周期都可能發生政策轉變。中國領導層可以奉行一貫的戰略,為長遠利益而經受短期經濟波動。這種政治穩定性與愛國主義敘事相結合,培養了面對外部壓力時的團結意識和韌性。
未來中國的信心將受到多個因素考驗。全球經濟狀況、中美關系演變以及科技創新步伐都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的自信并非狂妄自大,而是出于對自身實力的深思熟慮的評估和長遠的戰略構想。它植根于其廣闊的國內市場、全球供應鏈一體化、戰略投資以及對科技創新的堅定支持。
雖然挑戰依然存在,但中國領導人相信,他們已經做好準備應對21世紀的復雜國際局勢,確保中國的全球經濟強國地位。巨龍的目光依然堅定,信心毫不動搖。(作者阿爾塔菲·莫蒂,喬恒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