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運與公共交通雖有關聯,卻是客運行業內并列之項,前者一般指城鄉之間或城市之間的旅客運輸,后者則只限定于城區之內。據史料記載,吉林市的公路客運始于民國時期,在九一八事變前,經民國吉林省公署核準開業的客車行先后達60家,從業汽車89輛。其中由閆叔康于1927年12月在德勝門里開設的叔康長途汽車行,擁有7輛汽車,經營吉林—榆樹、吉林—樺甸、吉林—磐石、吉林—蛟河等4條線路。
經過曲折蹣跚的發展歷程,在吉林市解放后,公路客運逐步迎來了快速發展的契機,公營、私營客運單位蓬勃發展。據《吉林市交通志》記載:1948年3月9日吉林市解放。在臨江門設立了吉林市汽車站(《昌邑區志》記載:1950年成立吉林客運總站)……當時有工作人員5名,私營貨車10余輛,沒有客車以貨車代客(《昌邑區志》記載:1952年,開始有自備客車)。
1948年4月11日上午8時起,這個汽車站正式辦理吉林至岔路河的客貨營運業務。6月1日又開通了吉林到雙陽的客貨運輸。當年還開辦了吉林至樺甸、吉林至豐滿等營運路線(《昌邑區志》記載:營運客運線路3條,里程200公里。)。不過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由于抗美援朝戰爭的因素,使得吉林市臨江門的客運站主要任務是組織私營汽車出戰勤,并兼辦客貨運輸業務。故而當時每天發三、四個班次,輸送旅客近百名。
隨著戰事逐漸結束,經濟發展成為國事的重心。由于臨江門客運總站地處主城區西側,與位于東關的火車站之間隔著偌大的主城區,無法實現公路鐵路聯運。為解決這一問題,進而方便旅客出行,經政府研究決定,于1955年,在中康路8號新建吉林市公路客運總站站舍。最初的站舍的情形,未見歷史照片,聽聞最初只是一座不大的二層小樓。查閱航拍資料,發現在建設街與中康路交匯口東側有一個規模不小的停車場(今紫氣東來大酒店)。
改革開放之后,隨著經貿活動的不斷活躍,公路客運量迅速增大。1983年,吉林市公路客運總站進行了擴建。據《昌邑區志》記載:擴建后的站舍面積由500 平方米擴展到2687平方米。候車室由容納400人到千余人……營運線路33條,營運里程3208 公里。除通往德惠、雙陽、榆樹、永吉、舒蘭、樺甸、磐石、蛟河8個縣及吉林地區42個鄉鎮外,還有經由九臺縣到長春的直達客車。
在當時,吉林地區還出現了日益增多個體公路客運專業戶。為解決其出吉林市區的停車需要,交通部門還在岔路鄉廣場附近新建了兩處停車場。進入新世紀后,吉林市客運總站已然擔負著省內9個市州,以及省外近20條省際班車,共800余班次的發車任務,旅客高峰時,日發送量2.5萬人次——在當時,客運站一帶終日人潮洶涌,小吃飲料的叫賣聲、吸引乘客的吆喝聲此起彼伏,原有候車站舍和停車場更日趨近乎飽和。
2010年10月,經市政府決定,將客運總站整體搬遷至新建的霧凇客運站,客運總站舊址改建為“中京城”地產項目。然而這一客運總站遷址決策并未從旅客出行特點出發,一廂情愿地規劃設計非但沒有參考1955年客運總站遷址的成功經驗,反倒重新拉大了客運站與火車站之間的距離,無法實現旅客的“零距離”換乘。因而新客運站投入使用后,無論是客運經營者還是旅客,皆有怨言。最終客運總站隨著吉林火車站西廣場改造完成回遷到火車站站前,耗資不凡的霧凇客運站則轉為他用。
我在中康路客運總站乘坐公路客運汽車的次數極少,回想起來似乎不應超過10次。對那里的印象也夾雜許多成見,總認為那里不僅環境吵雜,車輛亂停亂靠,而且在九十年代時,治安情況也不容樂觀,至今仍能記得許多流傳甚廣的遇盜、遭騙,甚至被劫的不堪傳聞——似乎置身其間,溫良者也變得暴戾,閑逸者能立刻警惕。想來那就是所謂舊時“江湖”味道的余韻使然吧。
而如今,行走在中康路上,雖仍見長途客車往來、??浚鷩讨?,當年的江湖余韻已很難找得到了。
本文為優雅的胡子原創文章,其他自媒體轉載須經作者同意
特別鳴謝邴赫先生對本人撰寫此文給予的支持和鼓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