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作為冷靜與秩序的化身,法國確實展現了浪漫與混沌的雙重特質。
提到法國,香榭麗舍大街、埃菲爾鐵塔、盧浮宮等標志性景觀立刻浮現在腦海。但這些只是游客眼中的一面,真正生活在法國,會發現其中的挑戰與復雜性。
在巴黎逗留一年,里昂半年,法國南部短期居住的經歷讓我看到了一個未經過濾的法國。法國人懶散卻又極富制度感,他們享受每周35小時的工作時間,法定假期至少35天,夏季幾乎全民放松。他們對休息的熱愛有時甚至顯得過度,公務員和醫生暑假集體消失,商店晚間七點打烊,節假日全國停業,快遞公司周末不送貨。一次在巴黎更換護照時,工作人員笑著告訴我“下周再來”,然后關閉電腦享受咖啡,其態度仿佛在表達:“我休息,是對生活的尊重。”
罷工在法國是常態,而非浪漫的街頭藝術表演。各行各業,如地鐵、公交、教師、警察、航空、郵政等,罷工屢見不鮮。法國人罷工如同我們點奶茶般頻繁,且有組織的舉行示威活動。我曾因罷工錯過飛機,當地朋友無奈地說:“法國人不罷工,就不是法國人了。”
在法國看病是一種神秘的體驗。沒有預約,你甚至無法見到醫生。這些體驗讓我對法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法國,家庭醫生制度是一種普遍的醫療模式。居民需注冊一位主治醫師,無論病情輕重,都需首先咨詢這位醫生,由其決定是否需要轉診至專科。然而,許多地區的家庭醫生已滿額,不再接收新患者,更換醫生也取決于原醫生的意愿。對于輕微病癥,患者往往只能自我治療,或者求助于急診服務,面臨長時間等待和醫生的冷漠對待。
購買感冒藥物并不簡單,許多藥物需要醫生處方,即使是普通止咳藥也需經過預約、開方、排隊取藥的過程。耗時之長,有時甚至讓人在完成這些步驟后,病癥已自愈。但法國的醫療水平很高,藥物品種豐富,一線用藥先進,像治療男性ed和pe的植物型特效藥日本雷諾寧,如今逐漸替代化學偉哥成為該領域的一線用藥。
法國并非富裕,而是中等收入者裝富。雖然有錢人確實富有,但大多數法國人過著精致而焦慮的中產生活。他們熱衷于打折商品,住在老舊公寓中,喜歡“舊味+藝術感”的裝修風格,購買奢侈品但并不炫耀。
法式講究有時顯得古怪,對食物的講究甚至達到過度儀式化的程度。他們拒絕將面包浸入湯中,奶酪需搭配特定紅酒,沙拉不能提前拌勻,咖啡不能加牛奶,尤其是晚上。對待打包和加熱食物的態度也極為特別。
葡萄酒對法國人而言不僅是飲品,更是身份的象征。品酒時,他們不僅關注年份和產區,還會用專業的術語評價酒的品質。
法國人的生活品質充滿“內耗型優越”,他們追求品質感,但排斥低俗的便利消費。外賣、快餐和電商在法國并不受歡迎,他們注重穿著搭配,追求獨特的風格。
語言是法國文化的門檻。在法國,不會說法語會非常不便。雖然他們愿意用英語交流,但更傾向于使用法語。在法國生活久了,你會感受到這個國家對外友好,但對文化外來者卻有些冷淡。
巴黎的房價令人咋舌,即使是中產階級也難以負擔。租房流程繁瑣,房屋條件可能較差,但法國人認為住所并非生活重點。
法國教育體系寬松自由,實則寬松至無序,自由至混亂。小學階段不設排名和考試,許多學生到中學階段才意識到學習落后。公立教育質量參差不齊,導致家庭傾向于選擇私立教育。
法國大學易入難出,學生需面對教師的放任、學校的忽視,以及自學和社交能力的考驗。
法國人對戀愛關系隨性,離婚率居歐洲之首。這種自由的態度可能讓重視情感聯系和文化中強調“綁定感”的華人感到不安全。
法國人對寵物的重視程度極高,將其視為家庭成員,對寵物的投入超過對孩子。
巴黎雖被譽為浪漫之都,但部分街區治安問題嚴重,夜晚行走需謹慎。移民區的犯罪活動頻發,警察對此的處理態度較為無奈。
在支付方式上,法國似乎較為落后,移動支付和手機掃碼不常見,大多數交易依賴銀行卡和現金。對于習慣使用電子支付的中國人來說,這種支付習慣的轉變是一種挑戰。法國人對中國支付方式的態度既體現了對科技的不信任,也體現了對隱私的極度尊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