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小區35根廢棄電線桿“無人認領”(主題)
破解無主電線桿拆除難題,這個老小區提供了可復制樣本(副題)
解放日報見習記者 段心玫
近日,有市民反映自家小區內存在30多根廢棄電線桿,“這些電線桿立在小區里20多年了,早已廢棄閑置,不僅影響小區美觀,還存在一定安全隱患,希望能盡快拆除”。記者在浦東新區東力新村小區調查發現,這一看似簡單的“拆桿”訴求,解決過程卻十分曲折,一度陷入“無人認領,也不敢強拆”的困局。
浦東新區東力新村小區內隨處可見“光禿禿”的廢棄電線桿。 段心玫 攝
廢棄電線桿權屬不清
“這么多光禿禿的電線桿,立在小區里很礙眼。”“有的桿子已經傾斜,總擔心會倒。”“從我們搬進小區時就有這些電線桿了,一直沒人用。”……3月24日,東力新村多位居民說,拆除廢棄電線桿、打造整潔清爽的小區環境是他們共同的愿望。
記者現場觀察到,這些灰色水泥電線桿高約6米至8米,每隔約20米就有一根矗立在小區道路邊,30余根電線桿上既無電纜設備附著,也沒有任何銘牌標識,部分桿體上殘留著銹蝕的路燈支架。一根傾斜約30度的電線桿格外醒目,桿身上懸掛著“此處有隱患,整改中,請勿靠近”的警示牌。
據東力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張琤介紹,東力新村始建于20世紀90年代,是商品房和動遷安置房混合的老小區,電線桿最初是為滿足小區路燈照明需求架設,也曾通過架空線路為小區568戶居民家供電,“一些老居民回憶,這些電線桿還承載過電話線、網線等多種通信線路。”隨著近年雨污分流、桿線入地等工程推進,小區內多數線路已轉入地下。2018年更換全新路燈桿后,水泥電線桿就被閑置了。
“由于年代久遠,電線桿產權很難追溯,可能涉及電力、通信等多個部門。”記者見到張琤時,她正在為這件事忙碌,3月中旬居民初次向居委會反映電線桿問題后,居民區黨總支、居委會便開始摸排協調,確認小區內有35根廢棄電線桿,并嘗試聯系相關單位,結果令他們意外:供電公司、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東方有線均表示電線桿不是自家資產,無法進行處置。居民向“12345”市民服務熱線投訴,工單轉了一圈后被退回至社區。
記者致電國網上海市區供電公司服務熱線,客服表示,針對廢棄電線桿,供電公司有明確的處置流程,首先要通過現場勘察確認電線桿使用情況和產權歸屬,若核實為國網資產且無后續用途,將派施工隊上門免費拆除,“非國網產權電線桿確實不在我們的正常處理范圍內”。
“我們去東力新村實地勘察過兩次,專業師傅一看就知道,那不是我們的電線桿。”外高橋供服中心工作人員回電稱,國網電線桿均印有專屬銘牌編號,且采用大口徑設計,與東力新村小口徑電線桿存在顯著差異,他推測電線桿可能是小區開發商設置的路燈設施。
“建議居民自己找有正規資質的施工隊來拆除。”外高橋供服中心工作人員稱,拆除電線桿需將吊車開入小區,先破除混凝土基礎,再由專業設備吊裝移除桿體,最后填埋基坑并恢復路面。“流程并不復雜,但拆除30多根電線桿的工程量大,估計費用也不低。”
當年的開發商和施工方已無從聯系,相關單位又無人認領,“去哪里找專業可靠的施工隊?費用又怎么解決?”面對棘手的“無主電線桿”,張琤犯了難。
針對東力新村的案例,上海正策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律師張玨建議:“老舊小區電線桿的拆除,可由區級房管部門為牽頭方,小區物業主管單位為實施方,聯動電力公司、運營商等單位制定工程方案,將它納入增進民生福祉的舊區改造范疇內。90年代老小區電線桿可能屬于國企資產,在明確拆除方案后進行公示征詢,如果逾期無人認領再進行拆除。”
多方籌資合力“拆桿”
3月27日,東力新村無主廢棄電線桿有了新進展。“我們將通過‘黨建聯建、社區共建’模式,在居民區共建單位中尋找合適的電信工程類單位施工,居委會、業委會、共建單位等多方共同籌措資金。”東力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張琤說。
在居民區黨總支、居委會的牽頭協調下,通信運營商等多家共建單位前來勘察并給出2萬元至4萬元的報價,一家通信運營商還主動推薦其下屬工程公司承接電線桿拆除工作,承諾減免人工費用。“居民區黨總支將負責資金籌措,盡可能不用或少用小區經費。”
針對電線桿產權爭議,3月31日至4月3日,東力新村居委會、業委會向相關單位逐一送達確權征詢函并收到書面回函,同時向房管、城管等部門報備。
4月2日,東力新村居委會就電線桿移除問題召開居民聽證會,聽取居民黨員、志愿者、區域人大代表、黨代表、居民區兩委人員、業委會、物業人員的意見和建議,并公示會議結果。與此同時,共建公司和物業公司持續優化施工方案,“實施拆除前,我們會對小區電力及通信設備開展全面排查”,以本次“拆桿”為契機,施工單位將對小區內廢棄線纜、損壞路燈、傾斜帶電桿進行集中清理修繕。
“回應了民生訴求,解決了實際問題”,不少居民對當前方案表示認可。待公示期結束且無異議,東力新村廢棄電線桿拆除工程就將啟動。
東力新村遇到的難題并非孤例,一根無主電線桿的拆除,恰好處在權責交叉、多頭管理的模糊地帶。公開信息顯示,在全國不同城市,“拆桿”大多時候依賴小區建設、城市更新等渠道來解決,有時候還需要人大代表等多方力量介入推動,實現跨部門統籌協作。東力新村的嘗試,為老舊小區“無主設施”治理提供了可復制的樣本。
來源:解放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