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衡水市冀州區推出新模式使農村居住環境煥然一新(引題)
“清運分離”破解農村垃圾治理困局(主題)
河北日報記者 李冬云 邢云
閱讀提示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事關廣大農民根本福祉。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
近幾年,衡水市冀州區創新推行農村生活垃圾“清運分離”模式,引入信息化監管系統,通過機制創新和科技賦能,不僅降低了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成本,還提升了村民主動參與環境保護的意識,農村居住環境煥然一新。2024年,冀州區被評為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
“清運分離”模式有什么好處?垃圾清運成本是怎么降低的?被清運走的生活垃圾怎樣處理?近日,記者到冀州區農村進行實地調查。
4月3日,衡水市冀州區大寨村,昔日的垃圾坑變成了小花園。 河北日報記者 邢云 攝
垃圾溝變身小花園
4月3日,衡水市冀州區小寨鄉大寨村。
中心花園里,紫葉李、海棠正開得熱鬧,灌木長出嫩綠的新葉,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
家住花園旁的63歲村民辛翠苗,平時經常和老姐妹們在花園里散步賞花?!盎▓@建起來,我家可跟著沾了大光了!”說起這件事她特別高興。
過去,花園所在的地方,是一條兩米多寬、一米多深的大溝。周邊村民家的垃圾、泔水都往里面倒,天長日久,變成了一條垃圾溝。辛翠苗看到就堵心。
而如今,辛翠苗的“堵心”變成了“舒心”。她拉著記者去看宣傳墻上花園改造前后的對比照片,如果不是有周邊房子做參照,完全看不出是一個地方。
垃圾溝變成小花園,生活垃圾去哪了?
大寨村在主要街道路口配置了60余個垃圾桶,村民出門走幾步就能倒垃圾,生活垃圾直接入桶不落地。
大寨村生活環境的變化,正是冀州區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成效的縮影。
冀州區下轄6鎮4鄉382個村,農村常住人口23萬人,每天產生生活垃圾100到150噸,這些垃圾很大程度上影響農民生活。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冀州區創新推行農村生活垃圾“清運分離”模式,每個村都配備了充足的垃圾桶,基本實現垃圾日產日清。這項改革舉措不僅有效破解了農村垃圾治理困局,還使農村環境治理成本降低了不少。2024年,冀州區被評為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
入桶垃圾的清運,由冀州區住建部門招標的第三方公司河北省冀信環??萍加邢薰矩撠?。史金月是該公司的清運司機之一,負責小寨鄉部分村的垃圾清運。
4月7日早上6時,他開著垃圾清運車和搭檔的掛桶工一起開始串村。每到一個垃圾桶點位,掛桶工就熟練地將垃圾桶掛到車后的支架上,史金月在車內操縱支架,將桶內垃圾傾倒入車,車后的推鏟再把垃圾擠入車廂壓實。
一輛清運垃圾車能裝3到4噸垃圾,這些垃圾隨后被運往設在冀州鎮大齊村的垃圾清運中轉站。
“我的電話和微信,村干部和保潔員們都有。我還在鄉鎮組建的‘環衛整治推進群’里,個別垃圾桶出現新增垃圾滿桶的情況,村民在群里說一聲,最晚第二天我們就清理了。”史金月說。
垃圾坑一去不復返,帶來農村生活環境的改善,同時也提升了村民的環保意識和參與主動性。
冀州區徐家莊鄉西午村村民王廣錄,是村里聘用的4名保潔員之一。他每天上午、下午各清掃一遍負責區域。
“現在大部分村民都已經習慣垃圾入桶,街道也比以前干凈多了。一些愛扔垃圾的村民,都不好意思扔了。”王廣錄說,現在街道清掃出的垃圾少了很多。
而且,西午村號召村民“門前三包”:包衛生、包綠化、包秩序。通過廣播宣傳、微信群點名等舉措,一些村民房前屋后堆放的“陳年”雜貨,都被徹底清理干凈了。
“如今,不僅村里面貌大變樣,文明新風也撲面來。”西午村黨支部書記呂樹新說。
“分灶吃飯”厘清治理責任
現在,呂樹新發現,村里哪里有垃圾沒及時清理,打一個電話,保潔員立馬到位。“過去可沒這么高的效率。”他說。
冀州區農村生活環境煥然一新,垃圾治理模式的創新,起到了關鍵作用。
2022年之前,冀州區農村垃圾治理采用全外包模式,保潔員都是第三方公司的員工,“聽企不聽村”,村里很難監督管理,企業也是挑簡單的活干。垃圾多、治理難度大的村,企業不愿增加投入、加派保潔力量,遺留垃圾得不到處理。
政府為垃圾治理花了錢,村民卻對效果不滿意。針對這一問題,2022年7月,冀州區開始推行“清運分離”——垃圾轉運由住建部門聘請專業公司負責,日常保潔由鄉鎮自行聘用保潔員完成。
這就好比“分灶吃飯”,從制度上厘清鄉鎮和企業的垃圾治理責任,各司其職,責任到人,提升效率。
“村委會精細劃分了各保潔員的負責區域,規劃巡街路線,制定清掃標準,由村民對保潔員工作進行日常監督,干得好的就接著干,干得不好就換人?!眳螛湫抡f,新辦法一推行,村里街道衛生的改善立竿見影。
負責垃圾轉運的第三方公司,也通過引入智慧化管理系統,提高了服務的精準度。
4月3日,河北省冀信環??萍加邢薰緝?,監管員正在通過垃圾清運車實時監控系統,查看55輛作業車的點位信息。
作業車輛會按照設定好的線路運行,依次到每一個垃圾桶點位“打卡”。一旦有車輛未按路線收運垃圾,系統會立即“報警”,監管員會及時提醒垃圾清運車司機整改。
這套智慧化管控系統,讓企業有了遠程管理清運車輛作業的“電子眼”。
“科技手段,讓監管從‘人盯人’變成‘數據說話’?!焙颖笔〖叫怒h??萍加邢薰炯街蓓椖坎拷浝砝顏嗭w說,前不久系統還進行了升級,之前只能看到車輛在某個區域內活動,現在每輛車都搭載了北斗導航系統,車輛走過的每個點位都一目了然。
此外,李亞飛和所有清運員都在各鄉鎮組建的“環衛整治推進群”里,如果村里對清運員的工作不滿意,他都能第一時間協調解決。
除了微信群,鄉鎮監督企業服務還有一把更好用的制度“標尺”——每月打分考核,考核結果與清運服務費掛鉤。
4月3日,在小寨鄉,記者看到該鄉今年2月的農村生活垃圾清運檢查臺賬。臺賬上列出了當月各村發現的20多條垃圾清運問題,每一條的時間、地點、檢查人員、現場圖片都清清楚楚。
為了讓鄉鎮的考核有據可依,冀州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制定了《農村生活垃圾日常收集和轉運標準》,共10項細則,對垃圾清運質量、車輛清潔度、垃圾中轉站運營維護等情況進行考核。例如:垃圾箱(桶、池)發生漫溢的,確認是企業未及時清運導致,發現一次/處扣0.2分;垃圾車必須封閉運輸,運輸過程中散落的,發現一處扣0.5分;車體表面發現大量沉積污垢,經監督管理人員提醒后未整改的,扣0.2分。
考核采用百分制,分數不低于90分,當月服務費全額撥付;低于90分,每下降1分,扣除月服務費500元。
“根據細則,同一個鄉鎮連續3次或1年內累計5次月考評結果在80分以下,我們有權與企業解除合同?!奔街輩^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陳國春說,考核分數和服務費用掛鉤,直接倒逼企業提高服務水平。
一年節省340萬元治理費用
4月3日,保定市各縣(市、區)相關部門負責人到衡水市冀州區觀摩交流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經驗。冀州區一本治理前后的經費對比賬單,引起觀摩團成員極大關注。
根據冀州區統計,在全外包模式下,所有費用全部支付給第三方公司,總成本為2100萬元。實施“清運分離”模式后,每年總成本降至1760萬元,年節約成本340萬元。
降本增效是如何實現的?
大寨村算了一筆自家的賬:通過開展“門前三包”,大寨村公共區域的保潔面積從原來的3.6萬平方米減少到2.8萬平方米,減少了20%左右;保潔員從過去的8名減少為5名,每名保潔員每月550元工資,這一項村里一年就節省開支近2萬元。
冀州區財政承擔轉運費用,鄉村自籌保潔支出,這種分級付費的模式,讓各村都開始有意識地精打細算,努力花小錢辦大事。
河北省冀信環??萍加邢薰疽苍凇澳苌夏芟隆钡目己藱C制下,優化管理服務,降本增效。
“全外包模式下的第三方公司,司機工資開支要30多萬元,垃圾中轉站維保費70多萬元。我們接手后,這兩項分別壓縮到24萬元和35萬元?!崩顏嗭w說,成本降了,服務標準沒有降,壓縮的成本是企業通過精細化管理省出來的。
農村生活垃圾治理不僅省了錢,這些被收運來的垃圾還變廢為寶,實現二次利用。
4月3日下午,衡水冀州泰達環保有限公司。冀州區農村每天產生的100多噸生活垃圾,最終都被運到這里。
垃圾抓斗起重機控制室內,工作人員隔著玻璃操縱巨大的抓斗抓起垃圾池的垃圾。起重機慢慢提升抓斗,最終將垃圾投入十幾米高處的垃圾焚燒爐料斗。整個生產車間全密閉,在控制室聞不到一點異味。
衡水冀州泰達環保有限公司是一家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2021年實現并網發電。廠區通過先進的煙氣凈化系統,實現廢氣凈化處理,同時,廢水實現零排放,廢渣經處理后還能制成建材。企業達到了省級超低排放標準,今年正在進行環保績效創A。
垃圾焚燒產生的余熱,還被工廠用來發電?!斑@一爪抓起來的垃圾大約是5噸,工廠日處理生活垃圾能力是500噸,每天可發電18萬度,按照每個家庭每月使用200度電計算,一天的發電量足夠75個家庭1年使用?!焙馑街萏┻_環保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輝說。
冀州區農村的生活垃圾,就這樣作為資源被“吃干榨凈”。轉化后的“綠電”,通過國家電網輸送到千家萬戶。
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創新,帶來的不僅是外在環境的改善,更是村民內在精氣神兒的提升。
緊鄰衡水湖的冀州區冀州鎮北岳家莊村,白墻灰瓦的徽派二層民居整齊排列,村內道路全部硬化,垃圾桶擺放在指定位置,村莊面貌干凈整潔。
4月3日上午,78歲的村民姜惠存正往家門口的花圃里種柿子樹。過幾天,她還打算在柿子樹下種些花。
“我們村現在環境這么好,從城里來玩的人越來越多?!苯荽嬲f,現在家家戶戶門口都不堆雜物,很多村民開始種花種草。
一條自然水道從北岳家莊村穿過,水道兩岸的綠地已經種上紫葉李、梨樹等景觀樹種,樹下的土地已經翻耕好,被村民們“承包”,準備打造充滿田園意趣的小花園、小菜園。
和許多農業村不同,北岳家莊村是個漁村。打造以藝術漁村、北方水鄉為主題的休閑特色小鎮,是他們的發展方向。
“鄉村環境的改善,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也給村里發展旅游業打下了基礎?!北痹兰仪f村黨支部書記李新月說,下一步,北岳家莊村將和周邊4個行政村聯動,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建設具有衡水湖文化特色的湖畔未來鄉村。
記者手記
一塊檢驗基層治理能力的“試金石”
在一些農村,這樣的場景并不罕見:村頭空地上,最初只有零星幾袋垃圾無人清理,漸漸地,垃圾越堆越多,最終變成臭氣熏天的露天垃圾場。
在管理學中,這是典型的“破窗效應”。這種群體性的效仿行為,使得農村環境治理陷入“污染—麻木—更嚴重污染”的惡性循環。
從某種角度來說,能否做好農村垃圾治理,不僅關系鄉村環境面貌好壞,還是一塊檢驗基層治理能力的“試金石”。
阻斷“破窗效應”,推動農村垃圾治理,衡水市冀州區從多方面動了腦筋。
近兩年,冀州區大力推廣設施果蔬和水肥一體化,地膜、滴灌帶等農業生產廢棄物不斷增加。冀州區徐家莊鄉西午村擁有1000多畝蔬菜大棚,產生大量農業生產廢棄物,但農民離開田間地頭時,這些廢棄物也被直接送到徐家莊鄉的集中回收點,再由相關企業回收利用。如今,像這樣的地膜、滴灌帶集中回收點,全區每個鄉鎮都有1個,實現了從源頭上對農業生產廢棄物的分類管控和快速回收。
和固體生活垃圾相比,農村的生活污水是更難治理的一環。在一些地方,由于農村缺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很多村民將污水直接潑到街道上,倒進地里或周邊河湖里。污染環境的現象,屢禁不止。為此,冀州區變堵為疏,在農村探索應用灰水收集處理系統。該系統通過一體化灰水處理設備,對生活污水進行過濾處理,處理后的水可用于沖廁。
這些安排,體現了政策制定的精細化。合理嚴密的制度設計,搭建起防止“破窗效應”的安全網。
群眾是治理效果的受益者,同時也是基層治理的關鍵力量。培育村民的主體意識,是根治“破窗”的關鍵。
冀州區各村黨支部牽頭、黨員帶頭,開展“門前三包”,定期組織全村大掃除,引導村民樹立人人都是宣傳員、監督員和保潔員的意識,營造出全員參與鄉村環境治理的火熱氛圍。
當每個村民都成為環境的守護者而非破壞者,鄉村全面振興才具備堅實的人文基礎。阻斷“破窗效應”的惡性循環,我們收獲的不僅是重塑后的和美鄉村,還有凝聚起的共同奮斗的力量。
來源:河北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