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加強對藝術創作的理解,傳媒與演藝學院于4月9日下午在藝術樓附樓102舉行傳媒與演藝學院名家系列講座。本次講座由“文華獎”“曹禺戲劇文學獎”獲得者、原成都軍區戰旗話劇團團長、四川省劇協副主席、國家一級編劇金乃凡教授主講。傳媒與演藝學院院長許春林、黨委書記韓杰、院長助理雷濤、曹飛越及師生代表100余人參加本次講座。
作為原成都軍區戰旗話劇團團長,金乃凡以“流動軍營劇場”的獨特視角切入,講述其在邊疆基層創作的初心:“當戰士們的鋼盔成為舞臺燈光,我意識到戲劇的力量在于與觀眾建立最直接的情感連接。”這種源于生活的創作理念貫穿其作品始終,其代表作《結伴同行》便以普通人的西藏朝圣之旅為藍本,通過多聲部敘事結構展現人性復雜性,既成就了演員趙亮的表演高光時刻,也在北京演出時引發關于信仰與人性的廣泛討論。在談及地域文化對創作的影響時,金乃凡提出“文化基因轉譯”的創作路徑。他以巴蜀文化為例,從司馬相如的辭賦氣韻到巴金的家族敘事,闡述如何將地域文化符號轉化為當代戲劇表達:“地域性不是標簽化的符號堆砌,而是通過人物命運讓地方經驗成為普遍人性的容器。”他特別推崇劇作家魏明倫提出的“三標準”創作理念,認為戲劇應追求“結構的迷宮性、情感的共振性、思想的叩問性”。
講座中,金乃凡還分享了其退休后投身木偶劇創作的轉型經歷。以張大千傳奇人生為藍本創作的木偶劇《張大千之匪巢磨難》,通過傳統技藝與現代舞臺科技的結合,為地方劇種注入時代活力。這種跨媒介創作嘗試,既保留了傳統藝術的美學特質,又拓展了戲劇表達的邊界。針對學生提出的“人工智能時代戲劇創作的邊”問題,金乃凡先生回應道:“技術可以改變呈現方式,但戲劇的本質始終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共鳴。創作者需要保持對社會現實的敏感度,用藝術的方式回應時代命題”。
講座尾聲,金乃凡寄語現場師生,強調戲劇創作要不斷創新,關注觀眾需求。此次講座為熱愛舞臺藝術的師生提供了寶貴的學習機會,通過這樣的學術交流,師生們不僅能夠拓寬自己的視野,增長知識,也能夠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培養批判思維和獨立創作能力。未來,學院將繼續努力,不斷探索更多具有實踐意義的學術講座,為師生們提供更多交流學習的機會。(傳媒與演藝學院 供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