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挑起的關稅戰禍亂世界,全球貿易、產業、企業乃至消費者,無不遭殃。
“我完全跟不上節奏……”英國廣播公司(BBC)當地時間4月12日報道指出,特朗普近期反復調整的關稅政策讓眾多美國消費者“感到陷入癱瘓狀態”,并已將美國進口商品的平均有效關稅稅率推至一個多世紀以來的最高水平。人們普遍預計,關稅將在未來數月導致物價上漲,尤其是服裝、皮革制品、電子產品和玩具等商品,其中許多都是中國制造。
報道援引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的預測稱,服裝價格在短期內可能飆升60%以上,基礎藥品價格可能上漲12%,食品價格上漲2.6%。總體而言,如果購買模式保持不變,一個典型的美國家庭將因新關稅而面臨大約4700美元的成本上漲。為此,美國多地已經出現了恐慌性的“囤貨潮”。
“反復無常”的特朗普政府,又在當地時間4月11日低調豁免內存芯片、手機、電腦等約20種產品的“對等關稅”。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當地時間4月12日則報道認為,但就美國大部分經濟領域和小企業主而言,對中國進口產品征收145%關稅所造成的損害很快就會“不可逆轉”(irreversible)。
一名智庫經濟學家直言:“(特朗普對華關稅)將阻止中美之間的大部分貿易,相當于直接切斷(貿易)。”還有供應鏈高管表示,在中美發生貿易爭端之際,取消中國貨運訂單和棄貨正迅速成為常態,由于美國各行業企業全面暫停集裝箱出口,關稅沖擊猶如“泰山壓頂”(a ton of bricks)一般迎面襲來。
連日來,眾多美國民眾搶購和囤積日用品。 美媒
特朗普“反復橫跳”,美國人跟不上了
BBC指出,特朗普動用“關稅大棒”訛詐其他國家之際,美國國內的消費者也倍感壓力,美國家庭正受到可能令人震驚的物價上漲的沖擊,甚至未來可能面臨商品短缺等困境。
近日,43歲的紐約人理查德·梅迪納(Richard Medina)就因手機出現故障而毫不猶豫地換了新手機,因為他擔心關稅可能會導致智能手機的價格突然上漲。而另一些束手無策的人則希望,特朗普能夠改變主意,改弦易轍。
面對金融市場對其最新關稅的抵制,特朗普已經多次“出爾反爾”,拋出所謂“對等關稅”后,他又給了歐盟等一些貿易伙伴90天的“緩征期”。此后,就在梅迪納這樣的消費者恐慌性購買后,特朗普又宣布對科技類產品給予關稅豁免。
“我跟不上總統的節奏。”42歲的安娜·伍茲(Anna Woods)表示:“我只是覺得我們生活在一個不確定的時代,我確實需要買點東西……一切都在上漲。”
路透社當地時間4月8日曾報道指出,在美國針對各國更高稅率的“對等關稅”于4月9日生效之前,許多美國消費者瘋狂地、盡可能多地囤積商品,他們擔心一旦關稅生效,美國的零售品價格將快速上漲。一些美國人還擔憂,現階段任何恐慌情緒都可能引發囤貨潮,而在通貨膨脹惡化的預期之下,這種搶購行為或將進一步加劇。
“我一直對中國能以如此低廉的價格為我們提供商品而感到開心。”55歲的退休服裝行業人士安杰洛·巴里奧(Angelo Barrio)對于特朗普對華加征關稅這樣表示,他認為,中國沒有任何過錯,卻平白無故地遭到美國的針對。
美國經濟前景,機構和民眾都擔憂
研究公司Placer的數據,在特朗普宣布關稅的前幾周,美國主要零售商的客流量激增。而根據ConsumerEdge追蹤的數據,沃爾瑪(Walmart)和塔吉特(Target)等公司的貨品銷售量也有顯著增加。近期,亞馬遜首席執行官安迪·賈西(Andy Jassy)在接受CNBC采訪時表示,在中國賣家占主導地位的亞馬遜電子商務平臺上,美國人的商品購買量正在增加。
“雖然不知道是否可以斷定這是恐慌性購買,但似乎存在普遍性的囤貨行為。”ConsumerEdge的主管邁克爾·岡瑟(Michael Gunther)表示。
BBC援引分析師指出,當前消費激增可能只是暫時現象,或是將未來消費提前透支的結果。一旦漲價潮真正來襲,經濟學家預計,多數美國人將轉向更廉價的替代品、延遲購買或直接放棄消費,這種收縮對消費驅動的美國經濟影響重大。
保險和金融服務公司Nationwide的首席經濟學家凱西·博斯蒂揚契奇(Kathy Bostjancic)預測,今年美國經濟增速將驟降至0.5%,失業率可能攀升至5%(新冠疫情以來最高水平)。而其他機構,如摩根大通,則預測美國經濟將全面陷入衰退。
“消費者行為正在變得難以捉摸。”博斯蒂揚契奇表示:“我們可以看到,消費者支出實際上在3月和4月表現強勁,但這只是因為在關稅上調之前出現了這種激增。展望未來,消費者支出將后繼無力。”
調查顯示,美國人對經濟和物價上漲的擔憂都在加劇,一些在紐約購物的人說,他們感覺整個熟悉的生活方式都要走到盡頭了。
紐約的一名電梯機械師路易斯·洛佩茲(Louis Lopez)說,他非常擔心經濟形勢,已經開始把現金藏在床墊下。然而,他也趕緊搶購了新的工作服和一雙耐克運動鞋。他說:“趁現在還能負擔得起(趕緊買)……這些關稅會徹底改變每個人的生活。”
近期打算囤貨的安娜·伍茲,她擔憂兒子的夏令營費用 BBC
如此加征關稅,等同“阻止中美大部分貿易”
海運情報機構Sea-Intelligence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艾倫·墨菲(Alan Murphy)表示:“中國家具生產商已完全收不到美國進口商的訂單,而玩具、服裝、鞋類和運動器材行業也面臨同樣情況。”
“東南亞地區也曾出現相同情況,但在90天緩征期后,訂單已恢復。”SEKO物流的首席商務官布萊恩·伯克(Brian Bourke)稱,然而,從中國出發的集裝箱訂單仍在繼續被取消。
物流公司OL USA首席執行官艾倫·貝爾(Alan Baer)坦言:“幾乎所有涉華業務都處于停滯狀態。”
“特朗普對中國進口商品征收145%的總關稅,將阻止中美之間的大部分貿易。”美國智庫稅務基金會聯邦稅收政策中心副總裁、經濟學家埃里卡·約克(Erica York),當地時間4月10日在CNBC《交易所》(The Exchange)上這樣指出:“可能仍然有一些東西沒有任何替代品,企業只能自己買單,但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相當于直接切斷(貿易)。”
CNBC認為,過去一周的情況已逐漸明朗化,在給予其他部分貿易伙伴90天緩征期后,中國仍將是特朗普政府關稅政策的主要目標。這傳遞出的一個明確信號是,低利潤率商品難以持續在中國生產。雖然科技類產品獲得關稅豁免的部分原因可以用供應鏈特性來解釋,但也突顯了哪些領域將遭受最嚴重沖擊。
墨菲說:“電子產品、機械、醫療設備和藥品等利潤率更高、技術含量更高的產品無法輕易轉移采購,因為建立高技術制造工廠需要時間和大量資金。”
他表示,在科技類產品獲得關稅豁免前,這些產品的生產商一直在分析哪些零部件可以從其他地方采購,同時主要考慮短期內減少美國庫存。各方正協同努力將產能轉移至東南亞(主要是越南或印度),而降低對歐洲的價格以維持生產,或者直接關閉生產線,也是考慮中的選項。
“提防特朗普,無人積極考慮將產能轉至美國”
美國服裝和鞋類協會首席執行官斯蒂芬·拉馬爾(Stephen Lamar)表示,突然的政策變化和高關稅正在以新冠疫情以來從未見過的程度擾亂著供應鏈。
“由于美國對從中國進口的產品征收過高關稅,許多公司別無選擇,只能取消訂單。”拉馬爾說:“(政策)不斷變化意味著,在貨物到達港口之前,新的關稅成本無法準確呈現或預測,而高費率正在產生無法支付的賬單,這不是小企業能夠承受的風險或負擔。”
拉馬爾說,對于許多這樣的公司,特別是小企業來說,沒有其他的采購渠道,訂單的驟然減少將立即轉化為銷售損失和廣泛的產品短缺。“當前必須延長對中國輸美商品發動貿易戰的暫緩期,否則將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物流運輸業巨頭馬士基(Maersk)警告稱,在集裝箱班輪業務方面,預訂量的下降,加上特朗普對“中國船舶”征收“附加服務費”可能也將于下周生效,這將導致“所有北美班輪服務的大規模重組”。
馬士基在給客戶的一份信函中寫道:“解決這一混亂局面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未來幾個月將出現(港口)擁堵和運費飆升。”
4月8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長灘港集裝箱碼頭 視覺中國
墨菲透露,在其公司接觸的所有中國制造商中,目前沒有一家在積極考慮將產能轉移至美國,部分原因是對特朗普政府最終目標仍有不解。
“最大的擔憂是特朗普政府的真實意圖完全不可預測。”墨菲表示:如果關稅只是談判達成更好貿易協議的一種策略,沒有人會考慮對美國生產進行大規模投資。如果政府真的在追求美國再工業化的目標,那就必須明確長期關稅計劃,而不是談論‘四維象棋’和‘交易的藝術’。”他認為,關稅每日一變只會制造不確定性。
目前來看,暫緩貨運處理是減輕關稅影響的一種方式。物流供應商可提供保稅倉儲服務,使貨物在一定期限內進入美國而無需繳納關稅,利用外貿區和其他延遲過境運輸的方法,可暫時遞延貿易關稅。馬士基集團首席商務官卡斯滕·基爾達爾(Karsten Kildahl)說:“當前情況是前所未有的。”
馬士基方面向CNBC透露,許多托運人正采取“觀望”的態度。該公司在近期給客戶的警示函中寫道,在形勢明朗前,客戶將謹慎控制庫存水平,并持續探索增強供應鏈彈性的方案。馬士基表示,在其全球倉儲網絡、配送中心、港口碼頭、船舶及貨機體系中,“額外的靈活性”正是當前多數客戶的核心訴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