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景觀的N種打開方式”4月12日將在廣州市越秀區逵園藝術館開幕。逵園藝術館推出柯坎法與柯榮華雙人聯展“景觀的N種打開方式”,通過兩位藝術家的多元視角詮釋景觀的多樣性與復雜性。作為展覽的導語,策展人與藝術家圍繞展覽主題及各自創作展開對話,引領觀眾深入藝術家的創作世界:
(策展人:策、柯榮華:華、柯坎法:法)
策:兩位柯老師好,非常高興能與兩位合作本次展覽,也期待看到你們再次合作,展開藝術觀念的對話和碰撞。我想以一個輕松的話題開啟對話,這也是觀眾朋友們非常好奇的問題:兩位都姓柯,名字也很像,你們是兄弟嗎?如果不是,這種巧合的名字背后是否有一些有趣的故事可以分享?
華:這確實是很多人好奇的事情,我們認識23年,也是大學同班同學,關系一直很好,話題從來離不開藝術這兩個字。我們并不是親兄弟,只是姓氏相同,而且名字看起來也很相近,所以常被誤以為是兄弟。不過這也算是一種特別的緣分吧,我們在創作中也有很多共鳴。姓氏的巧合反而讓我們之間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連接,讓我們的作品在展覽中產生有趣的對話,對我而言這次展覽具有非常深刻的意義。
法:哈哈,應該說我們五百年前是一家,我們倆都是粵西的,柯姓本來極少,按宗族關系應該是一個本家。其實我和榮華是大學才認識的,兩人也比較聊的來,很多價值觀念比較合,就慢慢熟了起來,又一起做過很多展覽,對彼此也有一定的默契。
策:柯坎法老師的創作更傾向于一種架空的暢想與探索,而柯榮華老師則更多選擇介入現實,尋找另類的敘事。兩位對“景觀”這一概念的理解似乎有著不同的視角,能否請兩位分享一下,你們如何理解“景觀”的含義?在你們的創作中,“景觀”是否不僅僅是一個視覺概念,而是一種承載著記憶、時間、文化或社會意義的空間?你們的理解是否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一種對話或互補?
華:對我來說,“景觀”不僅僅是自然或城市的物理存在,而是一個由時間、想象和個人經驗交織而成的空間。我現階段更多是介入現實,去尋找一種另類的敘事方式。我一直認為景觀不僅僅是一個視覺對象,它背后往往承載著社會、歷史、文化甚至權力身份結構。所以,我通過影像、藝術裝置或者繪畫去記錄人與環境的互動,讓空間成為故事的承載體。比如,我的作品會關注社會景觀如何影響個體,或者個體如何在景觀中留下痕跡。我們兩個人的創作角度和制作方法有所不同,但恰恰形成了一種互補,就像一場關于“景觀”的對話,一個向內探尋,一個向外觀照。
法:在我的創作中,“景觀”更多是架空的,很少用“景觀”這個概念或詞語去表達,我想試著離開主觀認知去觀察現實,對現實進行一種提取、重塑和架構。它不僅僅是視覺上的再現:從“時間”角度來看,景觀只是作為時間和生命流動的承載體,承載記憶、某種情緒、甚至孤獨感的空間,它帶有某種不穩定性或游離感,讓觀眾看到不同層面的“風景”;另一部分作品,則利用沖突的戲劇語言塑造虛擬現實世界、虛擬的人物和真實場景組成一個虛擬現實的舞臺,來呈現我對生活的思考吧。
策:坎法老師,你的“時間三腳架”概念將時間表現為一種多維的結構,既有方向性又有碰撞與崩塌。你是如何通過視覺語言來表現這種復雜的時間性的?
法:我的作品一直在探索時間的形態。“時間三腳架”這一概念試圖讓時間成為一種具體的結構,而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我通過線條去構造與物體間的關系,去表達時間的支撐、延展和崩塌,讓它成為一種可被視覺感知的存在。
在創作過程中,最大的挑戰是如何能呈現這種多維的時間性。我嘗試通過局部的細節——如形體的傾斜、不穩定的支撐結構,或者即將坍塌的畫面構成,去制造一種時間感,讓觀眾意識到時間不僅僅是線性的流動,而是充滿了沖突、斷裂和偶然性的。當時間的逝去,萬物都會消失;而作為支撐的腳架一旦瓦解,其承載的物體也隨之消失。
策:榮華老師的,你的行為與影像作品帶有連續性或動態性,它們記錄了時間的流逝、空間的轉換以及人與環境的互動。這種動態的創作方式是否影響了你對靜止的平面繪畫的理解?如果有,它是如何轉化的?
華:藝術媒介的置換關系,一直是我創作思考的重要部分,我的行為影像或藝術裝置往往強調過程性,而繪畫相對來說是一個凝固的瞬間,但正因為有了影像的經驗,我在繪畫中開始更多地思考如何讓“時間”顯現出來。我會利用連續性的筆觸、模糊的運動軌跡,或者在一張畫面上呈現出不同時間和空間的疊加關系,使作品不再只是靜態的視覺體驗,像書法線條的流動那樣,呈現一種時間的痕跡。同時,我也在嘗試如何讓繪畫成為日常行為的一部分,比如在創作過程中加入某種時間性的動作,讓畫面本身也成為一個記錄媒介。
策:最后一個問題,兩位曾于2003年合作了雙人展“雙柯油畫展”,時隔超過二十年再度一起展出,感覺有什么不同嗎?這種跨越時間的合作是否讓你們對彼此的藝術有了新的理解?這種相互觀照的關系是如何一路影響著你們各自的創作呢?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你們二人是否有一些有趣的互動或默契,能夠分享給觀眾?
華:2003年的時候,我們還是廣美二年級學生,我們作品方向還沒有現在這么明確,那個時候更多是一起探索繪畫的可能性。而現在,我們各自的創作已經形成了非常清晰的路徑,但依然有很多共同點。再次合作的時候,我們發現彼此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同時也能看到二十年前的影子,就是創作的那股勁兒和藝術路途上的篤定一點也沒變,這種跨越時間的合作讓我更清楚地意識到,藝術不僅僅是個人表達,它其實也是一種交流,甚至是一種陪伴。
法:我覺得今年又起做“雙柯”也是機緣巧合吧,也想看一下多年后兩個作品擺在一起是一個怎樣的感覺。這次的合作,我的感覺和當年完全不同,我們各自的藝術方向更加鮮明,但又能在對話中找到共同關注的問題,這些交流不會直接影響我們的作品,我們各自的創作都是非常獨立,我對榮華作品還是比較理解,我們也比較尊重對方的工作方式。在生活上包容和理解是最大的友誼。
柯坎法,生于廣東雷州,2006年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作品曾被21空間美術館,美術文獻藝術中心,53美術館,華南美術館等機構及個人收藏。工作生活于廣州。主要個展:飛行線,逵園藝術館,廣州,中國(2021),天真的和感傷的小說家,方所,廣州,中國(2018),舞臺,九月畫廊,廣州,中國(2016),給自己開一個玩笑,53美術館,廣州,中國(2015),“物件”當代藝術展,亞蓋空間,廣州,中國(2013)。主要聯展:景觀的N種打開方式,逵園藝術館,廣州,中國(2025),雷州東西,哲木空間,雷州,中國(2024),Hi21,Hi藝術中心、深圳、上海、北京,中國(2023),游走的觀感,華南美術館,東莞,中國(2020),臨時觀察,RUND GALLERY,首爾,韓國(2019),把它劃開一個距離,匯一藝術空間,東莞,中國(2018),“三點之間”芳草地藝術節,芳草地畫廊,北京,中國(2017),青年100,今日美術館,北京,中國(2017),首屆青年藝術家推薦展,西汵印社美術館,杭州,中國(2016),MICROCOSM小宇宙,A+藝術文化中心,佛山,中國(2015),南方森林,灣仔畫廊,香港,中國(2015),生產機構,廣東美術館,廣州,中國(2015),首屆長江國際影像雙年展,長江當代美術館,重慶,中國(2015),“今典”廣東當代藝術展,53美術館,廣州,中國(2014),視覺交叉體,21空間美術館,東莞,中國(2013),野生視覺,53美術館,廣州,中國(2012),無限接近前方,廣東美術館,廣州,中國(2011),“睬你都傻”當代藝術在廣東,53美術館,廣州,中國(2010),“目眩神迷”新時代動漫美學展,廣東美術館,廣州,中國(2010),“2009年開放的表達”上海新青年大展,劉海粟美術館,上海,中國(2009),亞洲年青藝術家大展,朝鮮日報美術館,首爾,韓國(2009),“美麗的南方”廣州新生代藝術家群展,亞洲藝術中心,北京,中國(2008)。
柯榮華,2006年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2023碩博連讀畢業于首爾祥明大學造型藝術學院,現任職于廣東科技學院藝術設計學院。現為東莞市美術家協會理事、東莞市美術家協會藝術與設計藝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韓國影像學會會員、自變量國際藝術小組主要成員。作品曾被如意畫廊、53美術館、仁川藝術平臺、海月畫廊等國內外機構和私人收藏。工作生活于廣州、東莞及首爾。主要個展:自然的回音,韓國祥明大學博物館,韓國(2024),人造景觀,東莞市文化館,東莞,中國(2023),人造生態景觀,月海畫廊,首爾,韓國(2023),路漫漫,仁川藝術平臺,仁川,韓國(2022),REALITY,月海畫廊,首爾,韓國(2021),偷來的時光,井空間,廣州,中國(2020),封存——被迫的塵埃99天,井空間,廣州,中國(2016)。主要聯展:景觀的N種打開方式,逵園藝術館,廣州,中國(2025),第三屆亞洲美術雙年展平行展,紅立方藝術館,深圳,中國(2024),“多元新鏡界”第二屆廣西實驗藝術雙年展,桂林美術館,桂林,中國(2024),L’alba——日出,Kim Bo Seong Art Center,首爾,韓國(2022),New Wave,零空間,首爾,韓國(2021),“機構生產”廣州青年當代藝術生態考察,廣東美術館,廣州,中國(2013),“臺前幕后”廣東戲曲舞臺藝術展,廣東美術館,廣州(2010),“美麗的南方”廣東新生代藝術家巡展,798亞洲藝術中心,北京,中國(2008),“向前!向前!向前”第二屆廣東新青年藝術大展,廣東美術館,廣州,中國(2007),“超級英雄80后”廣東藝術新勢力聯展,如意畫廊,廣州,中國(2006),雙柯油畫展,廣美新松園,廣州,中國(2003)。
[展覽信息]
藝術家:柯坎法,柯榮華
策展人:李聽塵
展期:2025年04月12日 — 06月08日
時間:11:00 — 18:00
地點:廣州市越秀區恤孤院路9號
主辦:逵園藝術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