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 年 7 月,在解放戰爭的烽火中,劉鄧大軍肩負著挺進大別山并建立根據地的艱巨任務。為了配合這一戰略行動,中央部署陳賡的兵團作為左翼進攻豫西,華野則派出五個縱隊作為右翼出擊魯西南,三路部隊共同向中原地區發起進攻。
陳毅與粟裕接到命令后,對華野進行了七月分兵。陳士榘帶著三個縱隊向魯西進攻,葉飛的 1 縱和陶勇的 4 縱配合攻向魯南,而粟裕與陳毅帶領剩下的五個縱隊留在內線作戰。
然而,分兵之后的戰況并不樂觀。外線的五個縱隊在向魯西南進攻時,起初還算順利,但因兵力分散,攻打鄒縣、濟寧等地多日未克。內線的五個縱隊也因天氣原因,在南麻、臨昫遭遇重大挫折。其中,葉飛與陶勇的兩個縱隊在攻向魯南時甚至遭到敵人包圍,好在戰士們英勇奮戰,成功突圍并與陳士榘部隊匯合。
8 月 3 日,陳毅與粟裕向中央發報,建議將外線的五個縱隊改編為華西兵團,由陳士榘和唐亮任司令與政委,向魯西南進攻并靠近劉鄧大軍。但毛主席對此有不同看法。
毛主席給陳毅粟裕發去多封電報安慰,分析局勢稱丟了南麻、臨昫無礙,戰爭形勢仍對我軍有利。他指示粟裕帶炮兵支援外線五個縱隊進攻魯西南以策應劉鄧大軍,陳毅則率內線四個部隊繼續作戰,華野后勤部門也向魯西南進軍與粟裕匯合。
此后,毛主席又讓外線五個縱隊休整兩周等粟裕匯合。同時,粟裕出于謙虛建議與陳毅一同指揮,中央同意并讓粟裕帶六縱和特縱前往魯西南,加上晉冀魯豫的 11 縱隊,粟裕可用兵力達七個縱隊。
粟裕離開內線后,建議譚震林當司令,許世友為副司令,黎玉為政委指揮內線作戰。但毛主席認為譚震林長于政工,讓許世友當司令,譚震林為政委兼華野副政委,職務上譚震林高于許世友,但內線作戰由許世友負責,從而讓許世友連升兩級。
為了更好地理解毛主席這一用人決策的英明,我們來看一個類似的案例。在古代的一場戰爭中,有一支部隊面臨著復雜的局勢,需要重新調整指揮架構。當時有兩位將領,一位經驗豐富但性格較為保守,另一位勇猛無畏但資歷較淺。在關鍵時刻,統帥根據戰場實際情況,大膽任命資歷較淺但勇猛的將領為主帥,而讓經驗豐富的將領從旁協助。起初,眾人對此頗有疑慮,但在后續的戰斗中,新任命的將領憑借著果敢和智慧,帶領部隊取得了關鍵勝利。
同樣,在華野的這次部署中,毛主席知人善任,充分了解各位將領的特點和優勢。許世友作戰勇猛、軍事指揮能力出色,讓他負責內線作戰,能夠充分發揮其才能,有效地鉗制敵人。這一任命不僅體現了毛主席的用人智慧,也為華野在內線作戰中取得勝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