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豫西伏牛山麓的鄉間地頭,河南省洛陽市汝陽縣人民法院上店法庭以新時代“楓橋經驗”為筆,用“多元共治”為墨,勾勒出一幅司法服務融入基層治理的生動畫卷。通過構建“調解優先、府院聯動、代表參與”三管齊下的工作機制,讓司法力量突破審判臺邊界,在鄉村振興一線綻放法治光芒。
調解“零距離”:聯動機制化解民生難題
“法官上門調解,當天就拿回了血汗錢!”農民工史某的感慨,印證著上店法庭“三調聯動”機制的實效。面對包工頭杜某與史某針對工款爭議引發的欠薪糾紛,法庭聯合司法所、村委會干部組建臨時調解組,采取“背對背算賬+面對面協商”策略,促成17100元工資當場兌付。
調解室墻上“傾力調解負責任”的錦旗金燦燦的大字,成為司法溫度融化民生堅冰的最佳注腳……
府院“面對面”:白皮書激活治理動能
在靳村鄉政府的專題研判會上,一本《基層治理司法審判白皮書》引發熱烈討論。
法庭庭長任彥錕通過22個典型案例和55項數據分析,為鄉村干部解碼治理難題:針對涉彩禮返還等家事糾紛,創新構建“鄉賢評議+分期履行”協同解紛方案,基于當事人合意原則,選出村中鄉賢與村委干部組成評議組,通過民主表決形成調解意見;針對大額標的案件履行困難情形,經法庭審查后制定分期履行計劃,建立鄉賢與司法機關協同監督機制;針對土地補償等農村高發性矛盾糾紛,構建“法律咨詢+前置調解”訴源治理體系,由司法所、人民調解委員會提前介入,通過法律釋明與調解疏導雙軌并行,引導當事人進行訴前訴求評估及風險預判,實現矛盾糾紛分層過濾、實質化解。
這份凝聚司法智慧的“治理指南”,為基層筑起了矛盾化解的“防火墻”。
法治“明白人”:講法講情巧解千千結
“‘法治明白人’講法也講情,矛盾解決了,咱的心里也敞亮了!”經過人大代表張建敏化解,該起宅基地糾紛圓滿解決,這正是“代表駐庭”機制的生動寫照。通過每月10日的“代表調解開放日”,3位具有豐富基層經驗的人大代表輪值駐庭,充分發揮人大代表聯系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在法官指導下開展調解。
群眾身邊有了“法治明白人”,基層治理法治化水平的提升就多了一個有力抓手,上店法庭實施的“代表現場調解”模式,使98%的調解案件實現“零反悔、零申訴”,群眾親切稱這些代表為“能斷家務事的法治明白人”。
從“坐堂問案”到“多元共治”,上店法庭以“請進來”的開放姿態匯聚解紛合力,用“走出去”的主動作為延伸服務觸角。當法官的腳步丈量田間地頭,當調解協議蓋上司法確認的印章,這座大山深處的人民法庭,正用有溫度的法治實踐書寫著基層善治的新篇章。(申康)
【編輯 瀅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