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晚上7點去看了一部三萬元拍成的小成本院線電影《東四十條》。北京大風預警后,有些觀眾還是取消了行程,當然大部分人都來了,包括我在內。現場互動環節三位主創,加上在其中客串角色的音樂人蔣先貴,讓氣氛活躍起來,現場輕松搞笑,正如這部影片的基調。
有影迷提到過本片氣質像日本電影《瀨戶內海》,不過,導演覃牧秋在回答觀眾問題時,則說自己更想靠近的是阿基·考里斯馬基的風格,還提到了考里斯馬基的電影《波西米亞生活》??傊?,這部電影沒有線性的故事,如果說有,也只能是那個想要找到鴿子獲得懸賞的“主線”。
影片主要內容就是一個叫東四和一個叫十條的兩個青年之間的對話和瞎聊,從四月份一直持續到轉年的一月份。經過一年四季,他們在不同季節不同場景的對話,充滿了屬于兩人和主創們的惡趣味。整體的感覺就是渾渾噩噩、百無聊賴的兩個靈魂走走停停,沒有目的,只想停留、閑逛和發呆。
印象深刻的地方不少,比如東四和十條在河邊釣魚,釣上來的是青島啤酒、眼鏡和毛筆等物件。東四問到為什么釣上來的都是外地的東西,十條說是因為北漂。本來這段內容已經帶來一些小的驚喜,沒想到后面還有個意外的小反轉,那套釣魚裝備不是他們自己的,漁具主人突然從身后出現,把他們兩人趕走。
類似的場景還有在公園席地而坐,用荷葉遮陽,把葵花籽抱過來,把瓜子都嗑完。而后面不遠處,有一個人在放風箏,之后風箏掛在樹上,他就一直想辦法把風箏弄下來,但始終行不通,直到放棄。前景無聊的人,和后面執著夠風箏的人,形成本片獨特的美學趣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