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代,人才輩出,但有一些人物總是被有意無意的忽略,這些被忽略的人物實際上有著極大的功勞,沒有他們,歷史有可能會被改寫。
魯肅就是這樣一個人物。
一、東吳版《隆中對》
魯肅的才華不輸諸葛亮和周瑜,但在小說《三國演義》中,魯肅就是一個配角,他被刻意矮化,從而凸顯諸葛亮多智、周瑜多謀。
真實的魯肅,有勇有謀,腹有良策,是少有的奇才。
魯肅和周瑜一開始都是袁術的部將,他們兩人都看出袁術貪詐無綱紀,就棄暗投明,投奔了孫策。
孫策早亡后,孫權繼承了父兄基業,魯肅就成了孫權的屬下。
魯肅要想一展抱負,就得展露其才華,獲得主君認可,諸葛亮有《隆中對》,魯肅有“榻上策”,巧的是,隆中對和榻上策驚人的一致。
魯肅給孫權制定了三步走戰略。
第一步,“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曹操已經統一了北方,所到之處盡皆降服,不能和曹操硬碰硬,只能立足江東,積蓄糧草,訓練兵士,靜觀天下之變,一旦天下有變,再圖進取。
第二步,“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先向西把江夏的黃祖滅掉,然后再滅掉劉表,把荊州之地納入版圖。再之后,順江而上,平定益州,全占長江以南,和曹操“劃江而治”。
第三步,“建號帝王以圖天下”。等到和曹操南北對峙后,就登基稱帝,北伐曹操,克復中原,成就“高帝之業”。
孫權本就是個野心家,遇到魯肅這個陰謀家,自然心花怒放,他知道魯肅就是他的張良,定然能夠輔佐他成就霸業。
魯肅之于孫權,就是諸葛亮之于劉備。
諸葛亮的戰略眼光和魯肅的戰略眼光相同,隆中對和榻上策稍有出入,諸葛亮重點是聯吳抗曹,由三國而趨統一,魯肅重點是南北分立,兩強爭雄,但本質上兩者之間沒有多大區別。
但是,在當時情況下,諸葛亮的隆中對是空想,魯肅的榻上策是實謀。
劉備當時兵少力弱,還依附于劉表,連塊根據地都沒有,隆中對有沒有條件實施要看機緣。
孫權就不一樣了,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帶甲十萬,兵精糧足,榻上策有實施的條件。
此時的隆中對是個招股PPT,八字還沒一撇,榻上策則是戰略規劃書,可以直接付諸實施。
孫權有了魯肅的榻上策,就有了總體戰略規劃,也有了行動指南。
二、赤壁之戰靈魂人物
建安十三年,按照魯肅的規劃,孫權開始實施第二步計劃,“剿除黃祖,進伐劉表”。
事情進展很順利,黃祖很快被消滅,孫權報了殺父之仇。
可是計劃沒有變化快,在孫權準備繼續征討劉表時,曹操坐不住了。
孫權有魯肅,曹操也有郭嘉,早在多年前,曹魏版隆中對就已經被郭嘉提出。
荊州這塊富裕之地,早就被納入曹操的征服計劃,只是曹操忙著解決北邊的袁紹還無暇南顧。
現在袁紹已被消滅,南征荊州就被列在了日程表上。
當孫權滅了黃祖后,曹操急率大軍南下,搶占先機,以防孫權滅掉劉表先占荊州。
恰巧此時劉表病死,荊州又搞起了兄弟相殘的老把戲,孫權只能止步觀望。
魯肅這時候又表現出了奇謀,他勸說孫權讓他以吊唁的名義觀察形勢,好為下一步行動做參考。
這就是魯肅的過人之處,道聽途說、憑空想象都沒用,只有實地調研,才能把握時局。
魯肅西行的速度趕不上曹操南下的步伐,魯肅還沒到荊州,劉表繼承人劉琮就投降了曹操。
劉備此時正如喪家之犬,被曹操追到了當陽。
此時的劉備已經走投無路,魯肅的出現,猶如一根稻草被劉備僅僅抓住。
魯肅的自作主張,建議劉備聯合孫權抗曹,劉備自然求之不得,就派諸葛亮跟隨魯肅去見孫權,溝通結盟事宜。
這里就體現出魯肅的眼界,孫權到底怎么干還沒定呢,他就擅作主張與劉備結盟。
當魯肅回到孫權駐軍地柴桑,孫權召集會議討論如何應對曹操南下,張昭為代表的文臣武將全都勸孫權投降曹操。
孫權自然不想投降,但投降派太多了,他自己一時也沒了主張,這時候魯肅在會議上“獨不言”,看到孫權起身去廁所,才悄個咪咪的跟了出去。
魯肅在會議上當著群臣的面是不好發表意見,一則會引起爭吵,二來會成為眾矢之的,有話只能私下跟孫權說。
魯肅只用一句話說服了孫權聯合劉備抗曹,他說,我等投降了,到了曹營還能“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你孫權到了曹營就是個死。
孫權聽到這種話才下定決心要抗曹。
魯肅做事很周到,他知道曹操也不是好惹的,便勸孫權趕緊把周瑜召回來。
說服孫權聯劉抗曹是戰略,讓周瑜回來領兵是戰術,魯肅頃刻間都為孫權籌劃好了。
之后就是名震千古的赤壁之戰,曹操敗北,狼狽逃回北方,荊州之地全入到孫權手中。
赤壁之戰在《三國演義》中基本上是諸葛亮促成,周瑜親自指揮,這大功勞都讓羅貫中記在了諸葛亮和周瑜頭上,而實際的促成者魯肅卻是個小配角。
實際上,如果沒有魯肅,赤壁之戰很難打起來,劉備和孫權也會被曹操消滅,更不會有接下來的三國。
三、三國實際締造者
按理說,打跑了曹操,占據了荊州,孫權已經實現了第二步戰略目標的一半,下一步就是西進益州,統一長江以南。
可此時劉備卻來乞要荊州,借此存身。
孫權召開了會議討論此事,張昭這些投降派此時看到荊州這塊肥肉拿下來,自然不肯讓給劉備,只有魯肅力勸孫權借給劉備。
這個一開始我也不能理解,明明東吳最想要荊州,現在好不容易打下來了,為何要借給劉備。
劉備是誰,世之梟雄,又會籠絡人心,時間久了,就是養虎遺患,尾大不掉。
但仔細一想,借荊州有魯肅的道理。
荊州剛剛經歷喪主,內訌,降曹,曹孫劉大戰,已經人心惶惶,孫權以外來人身份入主荊州,不一定能鎮住場面。
貪多嚼不爛,倘若孫權強行占據荊州,在人心未穩的情況下,曹操再卷土重來,那孫權將很難抵擋。
所以魯肅為了穩妥起見,才建議孫權讓劉備署理荊州,安定人心,劉備最擅長這個,讓他來做抵擋曹操的橋頭堡,作為曹操和孫權之間的緩沖。
等到劉備打下益州后,再名正言順的收回荊州。
孫權覺得魯肅的規劃是對的,就同意了劉備的請求,曹操聽說劉備都督荊州,驚愕的把筆都掉在了地上,他沒想到孫權這么慷慨。
但確實有效果,終曹操一世,他再也沒有南征荊州。
魯肅讓劉備借荊州,其實是背離了“榻上策”,這個權宜之計,讓劉備一步步做大,從而使南北對立的規劃變成了三國鼎立。
為何魯肅要背離初衷,我猜他是有苦衷。
其一,他沒想到曹操的實力這么強大,南征荊州,不費吹灰之力就拿下,要不是老天爺幫忙,給曹軍降下了瘟疫,赤壁之戰結局真不好預料。
其二,孫權的江東看起來已歷三世,實際上內部矛盾重重,投降派實力強大,這次他們沒能成功,下一次保不齊他們就投降成功。
綜合曹魏的實力和孫吳的實際情況,魯肅覺得,南北分立必須改一下,三國鼎立才能形成軍事均勢。
所以,魯肅始終堅持孫劉聯盟,因為不如此不足以抵御曹操。
事實證明,魯肅確實有眼光,他對時局的把握不輸諸葛亮。
周瑜死后,魯肅接替他掌握軍政大權,他在余生盡力彌合孫權集團和劉備集團的縫隙,即使劉備集團背信棄義賴著荊州不走,魯肅也是勸孫權以和為貴,力圖保證三國均勢。
可惜魯肅英年早逝,如果他還活著,定然不會同意呂蒙偷襲關羽,重奪荊州。
諸葛亮和魯肅的想法不謀而合,也是一直主張聯孫抗曹,所以后來劉備發起夷陵之戰時,諸葛亮也極力反對。
若干年后,蜀漢滅亡,孫吳緊跟著也就滅亡,均勢一旦被打破,實力占優的總會統一中國。
魯肅應該已經看出了若干年后孫吳的結局,他能做的,也不過是把孫吳的國祚延長的久一點。
結論:
呂思勉在《三國史話》中說魯肅是致亂之人,如若不是他極力攛掇孫權,聯劉抗曹,魏武帝揮鞭南下,先收荊州,再克江東,華夏早就一統,也就沒有后來的三國紛爭。
站在這個角度看,魯肅確實是致亂之源。
但站在魯肅角度,“桀犬吠堯,各為其主”,既然他是孫權的臣子,當竭盡忠誠為孫權籌劃,至于后來幾十年的三國紛爭、生靈涂炭,當不是他所能顧得上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