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的家庭千差萬別,形態各異。當獨身主義、單親家庭正在變成一種“時尚”,婚姻正在變成一種“老派”生活方式的典型象征。
新書《不結婚的社會》作者瑪麗莎·S.科爾尼越二十多年來一直致力于研究美國的貧困、不平等和家庭結構問題。基于手頭的大量證據,她發現——結婚率下降,以及在單親家庭長大的子女比例上升,既是導致美國當前經濟和社會問題的原因,也是經濟和社會問題帶來的結果;雙親家庭正日益成為一種特權,被掌握在社會資源更豐富的群體手中。
在書中,科爾尼試圖將家庭結構從棘手的文化戰爭中解脫出來,以她經濟學家的視角入手,詳細描述和論證這些問題的本質,直面家庭結構在方方面面發揮的關鍵作用。
摘自《不結婚的社會》序
文 | 瑪麗莎·S.科爾尼
圖 | Unsplash
世上的家庭千差萬別,形態各異。人們以各種不同的方式組建家庭,更以五花八門的方式經營家庭。每個家庭是如此不同,它們有自己的個性、怪癖、習慣和傳統,正是這些造就了它們的獨特之處。家庭問題顯得格外私密,部分原因在于,說到底,任何一個家庭該怎么經營不關外人的事(前提是沒有人在家庭中受到傷害)。
然而,不同的家庭結構如何能給孩子帶來不同的好處,以及給社會做出不同的貢獻——那就是另一個問題了。例如,我們有理由認為,雙親家庭比單親家庭更能為孩子提供經濟方面和非經濟方面的資源支持。我這么說并不是要評判、指責或貶低單親家庭,在此我只是想指出兩點:第一,撫養孩子需要付出大量勞動和資源;第二,家庭中雙親俱全,通常意味著能有更多的資源被投入來維持家庭運轉。
美國單親家庭的數量正在急劇增加。這反映出這個國家撫養兒童的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而這種變化對兒童、對社會都會產生影響。盡管討論這些變化及其影響可能會讓人感到不適,但不去直面并審視這個問題,哪怕趨勢發展向好,最終的結果也會適得其反。
我在過去的近四分之一個世紀里一直致力于研究美國的貧困、不平等和家庭結構問題。作為一名有麻省理工學院(MIT)教育背景的經濟學家,我在研究中一方面秉持客觀理性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和研究對象保持著情感上的聯結。基于手頭的大量證據,我可以非常自信地說——結婚率下降及由此引發的單親家庭子女比例的上升,導致了美國家庭在經濟上缺乏保障,不同背景的孩子在機會和成就上的差距擴大,并在今天引發了經濟和社會層面上的各種挑戰。我們無法忽略這些問題,但恐怕也難以逆轉局勢。
近年來,每當我和其他學者談論撰寫這本書的計劃時,我收到最多的回應是:“我基本上同意你對這些問題的看法。但你確定要和公眾談論這些嗎?”對此,我思考了很久。我的回答是,我不想,但我必須這么做。說不想,是因為把這些問題放在學術會議上討論要輕松自在得多。在那樣的環境里,大家都面對同樣的數據和證據,可以理性地、(在大多數情況下)冷靜地談論數據和證據背后的含義。說必須,是因為即使學者們了解這些趨勢,并能積極探討各種政策以及政府的應對措施,但社會變革并不會發生在學術期刊的頁面上或學術會議的桌子旁。只有當公眾參與這些問題的研究,并且政策制定者手握事實和證據時,社會變革才會發生。我已經花了足夠多的時間在學術環境中研究和探討這些問題,是時候讓更多的人聽到這些結論了。
我首先是一位母親,其次才是一位經濟學家。我非常關心孩子,關心所有孩子的福祉。我關心人們要擁有何種機會才能過上更好的生活,在社會中茁壯成長。同時,我也一直在思考,經濟結構是如何豐富或妨礙人們的生活的。此外,我對美國日益加劇的不平等和放緩的社會流動深感憂慮。我的研究讓我確信,結婚率下降,以及在單親家庭長大的子女比例上升,既是導致美國當前經濟和社會問題的原因,也是經濟和社會問題帶來的結果。在這本書中,我將詳細描述和論證這些問題的本質。它們涉及的范圍很廣,而且極具挑戰性。
我的祖母是一位意大利移民,她在1921年來到美國,只接受過小學教育;我的母親沒有機會像我一樣接受教育,擁有自己的事業;我的三個孩子非常幸運地擁有眾多資源優勢,包括有機會在安全的社區就讀優秀的學校。從中,我看到了經濟和運氣的作用,看到父母的夢想和恐懼如何影響孩子們的成長。我看到孩子們的希望,看到各種他們無法控制的外力如何一步步塑造他們的人生。我一方面借由自己的生活來觀察周圍的世界,另一方面也從數據和嚴謹的研究中尋找答案。通過這兩種途徑,我可以了解當今社會的普遍現象,探尋這些現象背后的原因,并研究采取何種行動能改善人們的生活。
我完全能預料到,有些人可能僅僅讀了標題就覺得自己了解了書中的內容,并形成了鮮明的個人觀點。但在這本書中,并不存在什么容易反駁的“稻草人”式的強詞奪理。我不會責怪單親母親,不會粉飾美國種族主義的有害影響,更不會提倡每個人都應該結婚。我不會低估父親缺席對孩子的影響,不會忽視這些人不想成為好父親的事實,也不會宣揚什么全職太太和養家丈夫的標準。我要做的就是用數據和嚴謹的研究來證明,雙親環境通常比單親環境更能為孩子帶來資源優勢;進一步而言,雙親家庭正日益成為一種特權,被掌握在社會資源更豐富的群體手中。這一觀點也讓我不禁要問,為什么現在還有這么多美國父母在婚姻之外撫養孩子?結婚率下降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受過大學教育的成年人的結婚率比其他人高很多?單親家庭和雙親家庭是如何影響孩子的教育和經濟成就的?為什么會產生這種影響?
在這本書中,我并不是作為一個帶有道德或價值取向的個體在說話,而是以經濟學家的身份提出問題并回答問題。在討論婚姻和家庭的話題時,做到讓人不覺得是在談論價值觀問題是相當困難的。但我希望,我能用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法來討論這些重要話題。這樣,我們就可以把這一主題從棘手的文化戰爭中解脫出來,正視問題,展開科學辯論,共同采取措施,最終改善美國家庭的生活。
《不結婚的社會》
作者 瑪麗莎·S.科爾尼
譯者 李小霞
出版日期 2025.04
當當購書鏈接
博庫購書鏈接
內容簡介
在本書中,瑪麗莎·S.科爾尼基于十多年的經濟研究(包括她自己的原創工作)表明:一個有兩位已婚父母的家庭——穩定處于社會經濟階層的較高端——就像一輛經濟交通工具,使自己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更具優勢。婚姻和階層的這些趨勢,對不平等和社會流動性產生的復合影響將變得越來越嚴峻。
對許多人來說,雙親家庭可能是一種老派生活方式的典型象征。但本書明確指出,盡管婚姻面臨諸多挑戰和缺陷,但它可能是我們走向更公平未來的最佳途徑。通過直面家庭結構在塑造孩子生活和未來方面所起的關鍵作用,科爾尼對婚姻的衰落對一個經濟體和一個社會的意義進行了批判性評估,點明了我們必須做些什么來改變方向。
[美]瑪麗莎·S. 科爾尼
(Melissa S. Kearney)
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現任馬里蘭大學經濟學教授、阿斯彭經濟戰略小組主任、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研究員,同時也是布魯金斯學會非常駐高級研究員。20多年來,一直致力于研究美國的貧困、不平等和家庭結構問題。
↓ 點擊名片,關注浙江人民出版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