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迅典
據英國《金融時報》12日報道,特朗普政府正在起草一項行政命令,用于囤積太平洋海底發現的金屬,以對抗中國在電池礦物和稀土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
世界大多數海底普遍存在多金屬結核,這些像土豆大小的結核是在海底高壓下經過數百萬年形成的,富含鎳、鈷、銅、錳等金屬,這些金屬是制造電動汽車電池、軍工設備以及高科技產品的重要原材料。《金融時報》援引知情人士的話稱,美國正計劃加大開采這些多金屬結核,并儲存在美國境內,以應對發生沖突時中國限制稀有金屬出口的情況。報道稱,美國國務卿魯比奧、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華爾茲等有影響力的共和黨人都支持開采海底多金屬結核。
圖為深海機器人海底采礦想象圖(圖/行業網站mining review)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問題專家呂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美國在關鍵礦產問題上的舉措明顯慌亂,而中國在關鍵礦產方面的優勢在于產業鏈支持和精煉技術領先。全球合作才是關鍵礦產領域的重要發展方向,美國的行為不僅擾亂全球產業鏈,還面臨諸多不現實和經濟上不合算的問題。
呂祥說:“特朗普團隊囤積太平洋海底金屬資源,可能是想控制相關海底可開采資源的區域,但目前海底開采礦產的條件還不成熟,除了天然氣、石油有少量開采外,其他海底資源開采技術尚未完善。”他認為,特朗普政府在關鍵礦產問題上顯得有些慌亂。即使在成熟的地表開采,形成規模性生產效率也需要以10年為單位的籌備期。
《金融時報》稱,盡管共和黨高層熱衷于海底勘探,但美國在很大程度上缺席海底采礦的國際談判。而且美國尚未批準為這些活動建立法律框架的條約,即《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據報道,聯合國下屬的國際海底管理局(ISA)上個月舉行的談判沒有批準在國際水域采礦。
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NPR)此前報道稱,加拿大初創公司The Metals Company試圖與未加入ISA的美國合作,在東太平洋啟動世界上第一個深海礦。ISA一些代表和觀察人士譴責了這一舉動,稱這可能導致采礦監管不力,損害海洋健康。
針對美國試圖繞開國際規則、單方面加速開采的行為,北京經濟運行研究會副會長田云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大家都覺得美國只顧自己,不再遵循任何規則,哪怕這些規則是它以前所確定的,這是對全球秩序、無論是經貿秩序還是政治秩序的最大破壞,因為沒有秩序,就會導致混亂和一些損害國際合作的問題,更不要說在參與過程中如何獲得相應的收益了。”
延伸閱讀
在美國總統特朗普4月2日宣布對中國商品征收“對等關稅”兩天后,中國宣布對七類中重稀土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此舉讓美國相關產業焦躁不安,他們哀嘆中方反擊之精準,堪稱“直插美國軍工心臟”。
“出口管制或禁令可能對美國造成嚴重影響嗎?是的。”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和商務部關鍵礦產咨詢委員會主席、美國布坎南·英格索爾&魯尼律師事務所的國際貿易國家安全業務組負責人丹尼爾·皮卡德(Daniel Pickard)表達完對美國稀土供應的擔憂后,開始演上了,“苦口婆心”地勸說中國應該迅速解決稀土問題,因為出口持續中斷“可能會損害中國的國際聲譽”,閉口不提美政府長久以來對華各種打壓措施。
美國《紐約時報》13日稱,中國對稀土金屬和稀土磁體的出口管制引發了美國相關行業的恐慌,他們擔心這可能會導致這些礦產及相關產品出現供應短缺,而各公司應對此類突發事件的應急儲備規模差異很大,生產中斷的時間很難預測。
美國元素公司(American Elements)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邁克爾·西爾弗(Michael Silver)表示,他們被告知需要45天才能發放出口許可證,恢復稀土金屬出口。但西爾弗稱,由于中美地緣政治局勢,該公司去年冬天已增加了庫存,因此在等待許可證期間可以履行現有合同。
不過,《紐約時報》指出,軍事承包商的稀土供應尤其令人擔憂。美國MP材料公司創始人執行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詹姆斯·利廷斯基(James Litinsky)哀嘆道,“無人機和機器人技術被廣泛認為是未來的戰爭武器,而根據我們看到的一切,我們未來供應鏈的關鍵原材料已被切斷”。
圖為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芒廷帕斯稀土礦(圖/美國MP材料公司)
該報還以2010年中日東海撞船事件后,中國對日本實施了為期七周的稀土出口禁令為例稱,當時一些日本公司持有的稀土庫存足以滿足一年以上的供應,但仍受到了中國限制的沖擊。而美國公司因為不想把現金花費在囤積昂貴的原材料上,他們幾乎不囤貨,受到的沖擊可能會更大。
咨詢公司DGA-Albright Stonebridge Group合伙人崔歐洛(Paul Triolo)表示,在中國“祭出”出口管制后,美國電動汽車制造商正在急慌慌地尋找替代供應來源。他指出,部分企業可能在30天至60天因庫存耗盡而被迫停產。
“這就像是大風在吹。”崔歐洛說,“我們的客戶正四處奔走尋找替代方案,但選項極少。”
除了已經開始“喊疼”的軍事承包商、電動汽車制造商外,觀察者網心智觀察所還注意到,中國對七類中重稀土出口的管制,對光刻機產業制高點的角逐也將帶來巨大影響。
EUV光刻機已然成為美國對華科技遏制的最關鍵抓手,但美國想要長臂管轄“鎖死”中國光刻機發展上限,不僅面對著中國舉全國之力攻克EUV技術的力量挑戰,美國自身想要將光刻技術繼續向前推進,還極大受制于中國稀土材料的供給。比如業界正在開發短波長(6.X納米)的激光等離子體光源,而其驅動激光、靶材、收集鏡這三大關鍵技術都需要依賴中國所事實壟斷的稀土材料。
《紐約時報》稱,這次出口管制給中國帶來的經濟影響微乎其微,對美國卻可能造成巨大沖擊。美國不僅面臨著來自中國的更嚴格的出口管制,而且就算含有這些稀土元素的產品獲批被運往美國,它們在美國港口還要繳納特朗普對所有中國產品征收的最新關稅。盡管特朗普11日晚對多種中國消費電子產品免除了關稅,但5名稀土行業高管表示,這個周末稀土磁體出口仍受阻。
截至2023年,中國生產的重稀土金屬占全球供應量的99%,其中少量來自越南的一家精煉廠,但由于稅收糾紛,越南的這家精煉廠也已關閉。中國生產了全球約90%的精煉稀土,日本、德國也生產少量稀土磁體,但這些國家的原材料都依賴中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特斯拉和蘋果等美國公司在其供應鏈中也都使用的是中國稀土。
除了稀土供應量大外,中國的稀土加工技術也占據全球主導地位。MP材料公司擁有美國唯一一座稀土礦,但其開采的2/3的稀土都需要運往中國進行加工。
美國《華爾街日報》3月報道稱,中國是全球最主要的稀土、鈷、銅和其他許多金屬的加工國,其中稀土提煉產量就占到了全球的85%。美國向中國出口大約2/3的稀土,中國企業將這些礦物加工成稀土磁體,然后出口回美國。
美國政府也在想方設法振興其稀土加工廠和稀土磁體制造廠。美國國防部2023年向澳大利亞萊納斯稀土公司提供了2.58億美元融資,用于在得克薩斯州建造稀土加工廠。然而,近兩年時間過去,項目仍未開工建設,部分原因是廢水處理許可問題。該公司可能需要重新設計工廠,以獲得許可證。
圖為澳大利亞萊納斯稀土公司(圖/網絡)
近年來,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不斷尋找和打造新的稀土供應鏈,試圖減輕在關鍵戰略物資上對中國的依賴。只是,繞開中國這個稀土資源儲量大國兼生產、出口、消費大國,“舍近求遠”地拼湊新供應鏈,將難以避免地在各個環節帶來更多成本。
美國科羅拉多礦業學院佩恩研究所主任摩根·巴茲利安(Morgan Bazilian)表示:“所謂的中游環節,即把礦物加工和提煉成化學品和金屬,非常重要。這一環節由中國主導。考慮中國保持增長的速度,我不認為他們會喪失主導地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