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湛山村位于青島市市南區東部老市區的城鄉交界處,北倚太平山,南臨黃海,西毗太平角,東接浮山所,山水交映,綠樹環合,冬暖夏涼,幽靜宜人,著名作家郁達夫有詩贊曰“湛山一角夏如秋”。
據史料載,明初此處設“斬山墩堡”,屬鰲山衛浮山所十八軍事墩堡之一。在此駐守的屯墾軍民亦軍亦農,有警則戰,無警則耕,遇有倭寇襲擾,白日舉煙,夜間舉火,傳遞警報,鎮守海疆?,F大湛山村的毛姓和小湛山村的丁姓都是明初浮山所軍戶后裔。毛姓先祖隨燕王朱棣舉兵,被封為浮山所世襲千戶正五品武德將軍,曾帶兵駐軍斬山。丁姓先祖被封為浮山所世襲百戶正六品昭信校尉。
明嘉靖年間,又有孫氏兄弟三人等自云南徙居于此。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賈氏來此定居,后又有辛、毛、王等姓氏來此聚居,諸姓耕稼陶漁,睦鄰友善,繁衍生息,漸成村落(估計二郎廟即修建于此時)。
大湛山村古稱“斬山”,以村北山巒蒼翠的“斬山”而得名。立村初,因附近山上有狼狐等野獸出沒,村民夜晚忌憚出門,遂祈求天神保佑下凡斬妖除孽。“斬山”系緣于“二郎神在此山斬妖,為民除害”的神話傳說。村里民眾便在斬山村北的南山坡上建“二郎廟”,廟內供奉二郎神,香火甚盛。
1897年11月德國強占膠州灣。1899~1901年德人建植物園,將會前村、青島村和部分大鮑島村等分段拆毀,所以又有這些村莊的村民遷居斬山,人丁漸旺。清代斬山改為官山,村名遂改為官山疃,屬即墨縣仁化鄉文峰社。1910年又依原“斬山”之諧音更名為湛山村,沿用至今。“湛”字概括了這里山清水秀、海天一色的自然環境。
湛山村前街舊影(源自《湛山村志》)
浮山所明軍戶丁氏后裔,在距湛山村東北0.5公里處設立一小自然村,取名小湛山村,故湛山村又稱為大湛山村?!赌z澳志》載:“民國十五年,大湛山莊252戶1214人,小湛山莊31戶145人?!弊远兰o二三十年代起,大批農村人口涌入青島,湛山因地處城鄉交界,移民人口急劇增加,據不完全統計,截至1949年,來湛山村定居的外鄉移民約176戶,全村共有姓氏70余個。德日占領時期,屬膠澳租界,民國時期先后屬臺東區和市南區。
如今,二郎廟的具體位置已模糊不甚精準,但大致地點應在今芝泉路中段的南側坡下處(今工藝美術學校址南側坡下處)。我們可以從這張100余年前由弗里德利希·貝麥(又譯帕默)在德占青島時期拍攝的老圖片中看到當年二郎廟的原貌。
二郎廟的大致建筑為一大一小的兩座房屋,前面的小房間為進門小屋,后面則是供奉二郎神的主廟,主體建筑的石質門楣上刻有“二郎廟”三字。廟四周是農田,旁邊還有條小土路通向小山坡頂,廟西不遠處有棵直徑達半米有200余年樹齡的老櫸樹(俗稱槐樹)為廟宇獨特標志。
廟宇的西坡處還有一道小溪流向村中的洼地(即今湛山小水庫),圖片右上角處的陡坡小路應該為現在的鎮江南路,遠處的山峰則是亨利王子山(今浮山)。1910年前后,曾有幾位來自植物園的園丁在此地種植林木,從事育苗管理,暫時居留在早已人去樓空的二郎廟里。
20世紀30年代湛山村舊影
至于二郎廟何時消失,根據有限的資料和民間調查,自1931年在二郎廟西側山坡上開始修建湛山寺,隨后又在湛山寺的門前修建了一條寬土路,其后為紀念北洋政府前總理段祺瑞(字芝泉)而更名為芝泉路。
芝泉山莊
自湛山寺建成后,東邊不遠處那座有著數百年歷史,早已荒廢的二郎廟也算走到了盡頭。根據30年代的官府修路和綠化的記錄,當時的二郎廟遺址尚存。該廟的徹底消失應該在第二次日占中期。因為在1940年間,村民尚能看到二郎廟的坍塌地基,后因村民將廟宇的磚瓦基石用于民房建設,很快二郎廟便徹底消失了。
衣琳所指處即為二郎廟大體舊址
如今時光已經飛逝了百年,這張歷史老照片上的二郎廟已經成為僅存到今的影像,二郎廟的舊址處早已矗立起成片的民居高樓(今芝泉山莊)。在這僅存于世的老照片里,我們尚可以從實地考察和支離破碎的殘留資料中尋找出一點可憐的信息,并試圖將這座流傳數百年的古老廟宇解釋得盡量詳細,但那已經是不可能的了。
本文作者為青島文史專家衣琳,原文《湛山村與二郎廟》,發表于2012年9月。
20世紀30年代的湛山村一帶
湛山當年為什么叫“斬山”,來源于一段傳說故事。
傳說古時候有個蛤蟆精,在當今市區周邊一帶興妖作怪,蛤蟆精修煉有成,頗具神通,且為害四方,傷害百姓,普通神仙難以降伏。玉皇大帝派二郎神前來收服于它,蛤蟆精不是對手,瘋狂逃竄,二郎神追到一座山上,手中的三尖兩刃刀狠狠劈下,將蛤蟆精重創,這一下子也把這座山劈成了如今的大湛(斬)山和小湛(斬)山。
蛤蟆精帶傷逃到一座山坡,鮮血將山坡染紅,那個山坡后來便取名紅(洪)山坡。最終,在今浮山后一帶被二郎神徹底斬殺,其尸首經年久風化,變成一塊巨石,形似蛤蟆,所以后人將此石稱為蛤蟆石,后來改稱河馬石。
為了紀念二郎神,百姓在斬山上修了一座廟,叫二郎廟。二郎神確實厲害,斬妖降魔之間,不僅斬出了大、小湛山,還衍生出了洪山坡與河馬石......
當然,傳說畢竟是傳說,但二郎廟確是真實存在的。
青島城市檔案論壇公眾號、青島城市記憶頭條號編輯整理發布,轉載請注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