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林縣九區(qū)婦聯(lián)主任、海澄縣婦聯(lián)主席
太行山下、八閩大地的拓荒者——王清新
八十年前,中原大地的烽火尚未熄滅,太行山區(qū)卻已孕育出改天換地的偉大力量。1923年7月,河南林縣河順(今林州市河順鎮(zhèn))的一戶普通農家迎來了女兒王清新的誕生。誰又能想到,這個在山坳里長大的女孩,會在后來的歲月里,帶著太行兒女的堅韌與赤誠,踏上跨越千里的革命征程,成為福建建設史上一位默默耕耘的拓荒者。
一、紅旗渠畔的初心萌芽
王清新的少年時代,正逢民族危亡的關鍵時期。抗日戰(zhàn)爭的烽火燃遍太行,林縣作為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村村建立起抗日民主政權,戶戶投身救亡圖存。1944年1月,21歲的王清新在家鄉(xiāng)毅然加入革命隊伍,成為村婦救會主任。這位年輕的女性,白天走家串戶動員婦女生產支前,夜晚則借著微弱的油燈學習識字讀報,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發(fā)動群眾的重任。
1946年4月,王清新在黨旗下莊嚴宣誓,成為一名共產黨員。此時的她已兼任小學教員,在三尺講臺上,她不僅傳授文化知識,更將革命火種播撒在孩子們心中。太行的寒風磨礪了她的意志,根據地的紅色土壤滋養(yǎng)了她的信仰,當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來時,這位在戰(zhàn)火中成長的女干部,正等待著新的使命召喚。
二、跨越長江的南下壯歌
1950 年10月,福建前線的硝煙尚未散盡,黨中央作出 "抽調老區(qū)干部支援新區(qū)" 的戰(zhàn)略決策。王清新響應號召,告別故鄉(xiāng)的青山綠水,加入林縣南下長江支隊,隨隊伍踏上了千里轉戰(zhàn)的征程。這支被稱為 "太行子弟兵" 的干部隊伍,帶著北方的口音,懷著建設新福建的決心,在漳州這片陌生的土地上安營扎寨。
1950年10月,王清新初到海澄縣(今龍海市),擔任縣婦聯(lián)主席。面對剛剛解放的閩南婦女,她走街串巷了解疾苦,憑借在太行根據地積累的工作經驗,組織婦女參加土地改革、發(fā)展生產。在她的推動下,全縣婦女積極投身減租減息、剿匪反霸斗爭,許多婦女骨干當選為村婦聯(lián)干部,真正實現了“婦女能頂半邊天”的愿景。
1956年,王清新當選海澄縣委委員,成為為數不多的女性縣委領導。她始終保持著老區(qū)干部的樸實作風,下鄉(xiāng)時堅持步行訪貧問苦,在田間地頭與群眾同吃同住。她的事跡不勝枚舉,卻讓當地群眾深深記住了這位“北方來的好干部”。
三、八閩大地的拓荒歲月
1959年8月,王清新調任長泰縣委黨校副校長兼黨訓班主任。面對百廢待興的基層黨建工作,她深知培養(yǎng)干部是重中之重。在她主持黨校工作的四年間,培養(yǎng)了數百名基層干部,這些“火種”后來遍布長泰的山鄉(xiāng)田野,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的骨干力量。
1963年,王清新當選長泰縣縣委委員。1964年,她調任龍溪地區(qū)漳州紡織品站書記。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她帶領職工克服原料短缺、設備落后等困難,想方設法增加棉布產量,保障群眾基本生活需求。調任平和縣交通局局長后,她又一頭扎進山區(qū)修路工程。平和多山,交通閉塞,群眾出行全靠肩挑背扛。她走遍全縣每一條羊腸小道,制定修路規(guī)劃,帶領干部群眾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為改善當地交通條件付出了巨大努力。
四、離休后的桑榆情懷
1986年,王清新從工作崗位上離休,遵照政策回到河南安陽安置。離開奮斗了36年的福建,她心中或許有不舍,但更多是對未來的期許。
2015年9月19日,福建漳州,左起:王廣福、張付吉、袁平海、郭福生(王清新之子)、洪立
時光荏苒,當年的南下干部如今大多已化作星辰,但他們用青春和熱血書寫的故事,永遠留在了閩山閩水之間。王清新的一生,是無數長江支隊干部的縮影——他們從太行走來,在八閩扎根,把他鄉(xiāng)作故鄉(xiāng),用一輩子的奉獻詮釋了“黨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當我們漫步在今天的福建大地,看到繁榮富庶的城鄉(xiāng)圖景時,不應忘記,在歲月的深處,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帶著北方的風沙,在南方的紅土地上,種下了希望的種子。
《河南省林縣南下長江支隊英名錄》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輝煌歷程中,有一支隊伍承載著非凡的使命與崇高的榮耀,它便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江支隊。這支隊伍的根基深深扎根于晉冀魯豫解放區(qū)的太行與太岳兩大革命圣地,由英勇的老紅軍、堅韌的老八路以及解放區(qū)內杰出的地方干部和軍隊與地方武裝的精英骨干共同鑄就,肩負著接管新解放區(qū)政權、開啟新時代的重任。
在這支光榮的隊伍中,涌現出了一批英勇無畏、身先士卒的領導者。中共林縣縣委書記馬興元,在1949年1月便率先垂范,主動報名南下,他的英勇行為極大地激發(fā)了全縣干部的積極參與熱情。林縣12個行政區(qū)積極響應,幾乎每區(qū)都貢獻了一半的干部,總數達到了114人。這些關鍵人物包括:馬興元(兼任長江支隊第五大隊組織部長)、蔡良承(組織部長)、郭丹(宣傳部長)、楊保成(縣委秘書)、郭景周(副縣長)、董清晨(縣委社會部部長),以及谷文昌、羅全貴、張全金、王虎、張金川、劉成水、袁萬昌、王永邦等杰出干部。他們毅然踏上了南下的征途,被編入南下區(qū)黨委第五地委。此外,還有11位巾幗英雄,如鄭惠蘭、王蓉香、趙鋒、李月英、栗秀琴等,展現了女性的堅韌與擔當。
值得一提的是,隨長江支隊南下的還有林縣籍在湯陰工作的楊廷英、郭有藩,在淇縣工作的李宋保,以及長江支隊警衛(wèi)連的林州籍士兵張春山、李官全等34人。同時期,還有冀南三地委委員兼河北省成磁縣縣委書記萬達、李富華等林縣籍干部,他們則從河北省南下湖南,為新中國的解放事業(yè)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長江支隊五大隊三中隊南下行軍大事記,記錄了他們的英勇與艱辛:
長江支隊的南下之路充滿了艱辛與挑戰(zhàn),歷經9個月行軍,艱苦跋涉6000里,途經8個省(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蘇、江西、浙江、福建),65個縣,穿越了千山萬水,克服了無數艱難險阻,戰(zhàn)勝了種種困難,終于到達了目的地——福建龍溪地區(qū)。
當時的南下干部絕大多數是二十剛出頭的小伙子、大姑娘,當年風華正茂的優(yōu)秀太行、太岳兒女,如今大多已離世,160多位林縣籍南下隊員將他們的青春和熱血永遠獻給了福建人民。
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江支隊,作為人民解放戰(zhàn)爭進入全國勝利決定性階段的歷史見證,其組建與南下歷程,不僅書寫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篇章,更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和人民群眾不屈不撓、勇于勝利的革命精神。這支隊伍中的每一位成員,都是新中國歷史上的璀璨星辰,他們的事跡將永遠鐫刻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微信公眾號ID:LinzhouInfo
參考資料:
1.《回望太行》(主編 未金林、楊州毅 副主編 張國聲、賈少杰等)
2.
投稿/建議請發(fā)郵件:627005285@qq.com
【欄目導航】
【紅旗渠專題】
紅旗渠視頻 紅旗渠傳奇 百家講壇
豫劇紅旗渠 精神傳承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