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跨海橋梁到鐵路轍叉
中鐵山橋兩項大獎引領交通科技新突破
近日,在重慶舉行的2024年度中國交通運輸協會科學技術獎表彰大會上,中鐵山橋憑借卓越的科研實力和創新能力脫穎而出,攬獲兩項大獎。其參與申報的“深中通道跨海長聯多跨橋梁高品質建設關鍵技術”榮膺科技進步獎特等獎,“超長壽命轍叉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榮獲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深中通道跨海長聯多跨橋梁高品質建設關鍵技術”緊密圍繞深中通道項目展開深入研究。在設計環節,團隊通過開展基于多晶體切面的跨海橋梁美學設計方法研究,巧妙化解了工程美學、耐久性與抗震要求高的難題;制造方面,混凝土梁智慧工場建設技術和鋼箱梁智能制造技術的研究成果,有效應對了工程規模大、質量管控難度高的挑戰;施工階段,超長大量水上棧橋及施工平臺的快速安拆技術,滿足了現場對施工質量與效率的嚴苛要求。該項目成果豐碩,已獲得授權發明專利、標準、軟件著作權、論文等80余件,相關技術已在深中通道等數十項工程中成功應用,經濟社會效益顯著,革新了跨海長聯多跨橋梁建設技術體系,有力推動了現代工程技術發展,為交通強國建設和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提供了關鍵支撐。
“超長壽命轍叉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入選河北省重點研發計劃,聚焦國家鐵路建設及重載鐵路轍叉安全運營。針對高錳鋼轍叉維修頻率高、服役壽命短的問題,中鐵山橋團隊研制出低維修率長壽命固定型系列轍叉,采用高純凈冶煉、高致密鑄造、局部鍛造等先進方法,在國內率先攻克高錳鋼轍叉稀土微合金冶煉、精準鑄造及鍛造強化技術,大幅提升了轍叉的力學性能和抗疲勞性能,顯著延長了使用壽命。該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引領了國際鐵路轍叉技術發展趨勢,有效破解了鐵路轍叉使用壽命短這一“卡脖子”難題,大幅減少維修養護量,降低成本,為中國純凈鋼轍叉生產線的研發投產提供了堅實技術保障。
近年來,中鐵山橋積極踐行“三個轉變”重要指示,在智能制造領域成果斐然,建成國內首家鐵路道岔、鋼結構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打造多條智能生產線和數字化建造平臺,實現了道岔、橋梁產品生產的自動化、信息化、網格化、數字化。
來源: 秦皇島日報(記 者:王靜 ) 圖: 中鐵山橋微信公眾號
編輯:崔婷婷 編審:高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