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印度商工部長戈亞爾在新德里一場閉門論壇上語出驚人:“中國加入WTO是全球貿易體系崩潰的根源,印度絕不允許中資繼續‘吸血’!印度不歡迎來自中國的大規模投資。”這番言論迅速引發國際輿論震動,戈亞爾同時透露,印度正考慮放寬針對進口商品質量控制令的適用范圍,并強調“主要針對中國和東盟商品”。
印度近年來頻繁揮舞貿易保護主義大棒。2024年3月,印度將進口商品質量控制令的范圍擴大至家具、汽車零部件等10個領域,要求進口商品必須符合印度國家標準局的嚴苛認證。此舉直接導致中國對印出口額單月下降12%。然而,印度對西方盟友卻展現出截然不同的態度。4月12日,印度貿易官員向路透社證實,印度正與美國敲定雙邊貿易協議第一階段條款,計劃在90天內達成“雙贏”協議。根據泄露的談判細節,印度將對美國農產品開放市場,作為交換,美國將放寬對印度信息技術產品的關稅限制。
印度部長的言論背后,根源是其經濟結構的脆弱性。2025年3月,印度央行數據顯示,印度僑匯收入已達1187億美元,其中50%來自美英等發達國家,這使得印度形成了“海外打工賺錢-匯回國內消費-進口商品填補需求”的畸形循環。一位孟買經濟學家指出:“印度制造業占GDP比重僅為14.3%,根本無法滿足國內需求,只能依賴進口。”
這種結構性矛盾在電子產業尤為突出。印度電子和信息技術部數據顯示,2024年印度電子產品進口額達876億美元,其中68%來自中國。盡管印度推出“生產掛鉤激勵計劃”(PLI)試圖扶持本土制造業,但4年投入26.8億美元僅創造9.16萬個就業崗位,遠未達到預期目標。某中資手機廠商負責人坦言:“印度工人技能不足,生產線效率比中國低40%。”印度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正在反噬自身。美國經濟學家薩克斯警告:“印度若淪為美國對抗中國的棋子,將付出沉重代價。”2025年4月,美國對印度加征26%的關稅,直接導致印度對美出口額下降73億美元。
而印度對中國商品的限制,反而推高了國內物價——新德里市場上,中國產的電子元件價格上漲了25%,迫使印度企業轉向成本更高的東南亞供應商。更深遠的影響在于國際信譽的損害。歐盟和英國已向WTO提出10項針對印度的貿易關切,指責其“破壞國際標準”。印度智庫“政策研究中心”報告指出:“印度的保護主義政策導致2024年外資直接投資(FDI)下降18%,跨國企業正將生產線轉向越南和孟加拉國。”
面對印度的指責,中國商務部發言人回應:“中方一貫主張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反對將貿易問題政治化。”這場由印度部長言論引發的爭議,本質上是兩種發展模式的碰撞。事實上,中國對印度的貿易依存度正在下降。2024年,中國與東盟貿易額突破6.4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6%,而印度在中歐班列的貨運量占比不足3%。
印度試圖通過保護主義“再造輝煌”,卻忽視了一個基本事實:在全球化時代,任何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正如印度前財長奇丹巴拉姆所言:“將貿易問題歸咎于中國,是逃避改革責任的表現。”未來,印度若繼續推行“經濟民族主義”,不僅難以解決國內結構性矛盾,還可能錯失全球產業鏈重構的機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