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屏見“好”》欄目,聚焦山東好人好事,讓普通老百姓上封面、上開屏、上首屏,用最突出的位置推介“身邊的榜樣”,講述精彩山東故事。
“現在璐璐機械的辣椒除柄機已經升級到第17代,每小時辣椒除柄效率最大到1噸左右,可以代替200個人工。”近日,在青島璐璐農業裝備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董事長李志敏略帶驕傲地介紹,企業已經占到全球95%的市場份額,訂單量每年都在增長。
他告訴記者:“膠州是全國最大的辣椒交易市場,全國80%的辣椒都集合到膠州加工,再銷往世界各地。因此,給辣椒剪柄幾乎形成了一個產業。”
“奶奶坐在院子里,用剪刀一個個地剪掉辣椒柄,勞累一天最多也就能剪100斤,不僅效率低,還會辣手辣眼睛,氣味也特別難聞。”李志敏回憶起過往。他1968年出生在青島膠州膠萊街道南王珠村,因家庭條件有限,初中只讀了7天書便輟學。但他自小對各種農業機械感興趣,一有時間就跑到書店學習、記筆記,自學機電液壓等農機知識。
后來,李志敏也做起了干辣椒加工生意。人工剪辣椒柄成為他和同行最頭痛的一項工作。干辣椒加工出口必須做剪柄處理,而剪辣椒柄靠手工完成,耗時長、效率低、用工量大,有什么辦法能提高效率?李志敏萌生發明辣椒剪柄機的想法。
李志敏查看設備制作情況
2009年,他正式著手研發給辣椒剪柄的機器。起初,李志敏覺得應該不難,根據男士剃須刀的工作原理,制作滾筒旋轉起來,讓辣椒柄漏到滾筒上的小孔里,然后將其切掉就可以了。但在具體研發過程中,他才發現“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那時候在村里每天都不敢見人,怕被人笑話,覺得我不務正業、不過日子。”李志敏直言,當時的感受就是“孤家寡人”,搞研發前后投了四五百萬,身上壓著欠款,怕被討債都不敢開家里大門。六年半的時間里,他買材料、做試驗,換材料、再做試驗,一次次研制,一次次失敗,試驗不合格的機器只能賣廢品,心疼又無奈。
“當時全世界沒有這種設備,也不知道能不能成功,從無到有,確實是非常非常難。”李志敏說,要么就是剪切率低,要么就是辣椒破碎率太高,損耗太多。這些難題和壓力將他的斗志逐漸磨滅。“有時候想,是不是機器真的無法代替人工來剪?”他坦言,也想過放棄,但終究因為喜歡,因為不甘心,咬牙堅持。他給自己設限:如果到45歲還沒有成功,就放棄研發,去打工掙錢還債。
事情在2013年5月迎來轉機。李志敏研發出了世界上第一臺辣椒除柄機。雖然只能剪板椒,而辣椒有一百多個品種,但已經讓他看到些許希望,于是給自己放寬年齡限制到48歲。2014年底,李志敏研發的辣椒除柄機經受住了連續100小時的不間斷作業試驗,標志著研發的成功。他用女兒的名字“璐璐”給機器命名,他說在自己心里,這臺機器就跟自己孩子一樣。
李志敏展示可再加工做飼用的辣椒柄
2015年12月,李志敏拿著跟小學同學借的50萬元,成立“璐璐農業裝備有限公司”,第一年就還清了債務。2016年,辣椒除柄機開始出口印度,后來被印度列為購置補貼產品,購買“璐璐”當地政府給予40%的補貼,這是印度首次對國外農機產品進行政府補貼。2018年底,應印度政府邀請,璐璐農業裝備有限公司在印度成立分公司,負責印度及周邊市場的銷售服務工作。
隨著國內外客戶慕名而來,璐璐辣椒除柄機走向市場、走出國門,享譽馬來西亞、土耳其、巴基斯坦、墨西哥等十幾個國家,李志敏也慢慢有了更多資金和精力改進技術、完善設備。他聘請專家和高層次人才成立研發團隊,取得70多項發明專利,填補國內4項技術空白,實現辣椒原料到辣椒段、辣椒皮、辣椒粉等加工的全鏈條深加工。目前,他牽頭研發的辣椒脫帽去蒂機器,經過大量的實驗數據驗證,效果較為理想,預計將在2026年元旦正式上市。
“這又突破了辣椒界的一個難題,能實現兩個全球首創,真正讓青島智造、中國智造走向世界,讓世界知道我們中國智造有多么牛氣。”說到這里,李志敏由衷地笑了,“是中國人發明的!”他強調。
(大眾新聞·半島全媒體首席記者 鐘迎雪 大眾新聞編輯 張譽耀 劉憲偉 設計 董赫然 統籌 劉憲偉)
開屏見“好”|“漁網哥”黃河邊智救落水母女,小伙妻子:“嫁對人了!”
開屏見“好”|16年愛心助學不間斷,“95后”女生照亮300多名學子求學路
開屏見“好”|熱愛書法成“癡”,六年間他免費教400多名學生書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