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復后的珍珠冕旒龍鳳獅紋嵌寶石王冠。
(新華社記者 白瑪央措 攝)
一頂珍珠冕旒龍鳳獅紋嵌寶石王冠靜靜陳列于恒溫展柜中。冠體上翼龍昂首,立鳳振翅,雙獅威嚴,珍珠冕旒如星垂落,游客輕觸屏幕,三維圖像便帶著這件珍寶緩緩旋轉。
這件出土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泉溝一號墓的王冠,與同出的綠松石金杯經過兩年精心修復,目前正在海西州民族博物館展出。特別定制的展柜中,還可以看到王冠內襯的絲綢殘片和復原后的珍珠冕旒。
2019年,考古人員在搶救性發掘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時,在墓室暗格中發現一個木箱,里面存放著這件方形王冠和綠松石金杯。
▲修復后的鑲嵌綠松石四曲鋬指金杯。
(新華社記者白瑪央措 攝)
▲修復后的鑲嵌綠松石四曲鋬指金杯
圖源:青海文旅公眾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仝濤用“三個首次”概括了這次發現:“這是青藏高原首次發現吐蕃時期壁畫墓、彩繪漆棺,以及墓葬暗格。”
根據出土物特征和壁畫內容風格,考古學家推測該墓葬為吐蕃時期,碳14和樹木年輪斷代顯示為公元8世紀初,而墓葬所在的柴達木盆地北緣地處絲綢之路青海道戰略要沖。
“剛出土時,整個王冠破碎糟朽非常嚴重、一碰就斷。”中國社會科學院科技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重點實驗室助理研究員黃希告訴記者,看到王冠殘件時既震驚于它的精美華麗,又感到壓力倍增。
▲中國社會科學院科技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重點實驗室
助理研究員黃希(右)與同事修復王冠。
(受訪者供圖)
最復雜的挑戰來自結構性復原。“因為暗格木箱坍塌,王冠和冕旒的結構受到嚴重破壞,冕旒的串珠多已脫離原位,寶石的原始排列方式沒有明確參照。金冠和金杯表面鑲嵌的寶石大量脫落,需要一一定位回貼。”黃希說。
王冠的主體厚度不到200微米,幾乎是3張A4紙疊加的厚度,構成冕旒的2400多顆寶石散落如沙……專家介紹,面對青藏高原鹽堿侵蝕下“骨質疏松”的金屬文物,修復團隊創新性地使用激光焊接技術修復,金冠片整體焊接了上萬個點。
▲復原后的珍珠冕旒在定制好的展示匣中。
(新華社記者白瑪央措 攝)
耗時最長的環節是冕旒的復原。通過墓室清理全程的影像記錄、文物定位記錄和顯微照片、X射線成像,黃希和同事李其良圍繞冕旒的形制反復修改了11個版本,推敲每顆珠子之間的對應和連接關系,有時為了定位一顆珠子要反復討論三四天。
“為了保證文物本體的‘長治久安’,我們用平均1毫米的針腳把文物固定在仿制的襯布與覆紗之間進行展示,修復后的王冠紡織品內襯則以平面方式展陳。”中國社會科學院科技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王丹表示,這樣不僅能夠更好地保護原文物,還能兼顧展示效果,讓觀眾直觀感受到王冠的歷史原貌與工藝細節。
▲修復后的王冠紡織品內襯在定制好的展示匣中。
(新華社記者白瑪央措 攝)
有學者認為,這件王冠前的冕旒或許受中原內地的影響,配套的鋬指金杯融合了中亞藝術風格,王冠上的綠松石、青金石、玻璃、石榴石和珍珠等,則是絲綢之路青海道商貿往來的實證。
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曾入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18年至2019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海西州民族博物館、烏蘭縣文體旅游廣電局聯合對該墓葬進行了發掘。
▲修復后的珍珠冕旒龍鳳獅紋嵌寶石王冠
圖源:青海文旅公眾號
2025年3月27日,
青海烏蘭泉溝唐吐蕃時期墓葬
出土的銀飾金王冠與鋬指杯,
歷時兩年完成修復,
正式通過專家驗收。
此次修復項目的成功實施,
是青海省可移動文物保護領域
又一重要成果。
▲圖源:青海文旅公眾號
想知道更多修復細節嗎?
繼續往下看
暗格藏珍——
泉溝一號墓出土王冠保護修復記
文/黃希 王丹
以下文章原載于《人民日報》2025年1月18日7版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的泉溝墓地,墓室后室西側木槨外的墓坑壁上有一處封藏的暗格。小心打開暗格,一個長方形木箱映入眼簾。考古人員小心翼翼地清理層層疊壓的土石,一抹微弱卻奪目的金銀光澤,從土石的縫隙間透射出來。
▲王冠出土狀態。
光澤來自一件方形龍鳳獅紋銀飾金王冠。王冠前后飾一對翼龍,兩側飾一立鳳,后側護頸飾雙獅,周身鑲嵌各色寶石,內襯絲綢,王冠的前檐綴以珍珠冕旒。
這一不見于以往的考古發現讓人喜出望外。然而,金屬片已明顯礦化,鑲嵌的寶石粉化、脫落,紡織品幾乎糟朽殆盡,王冠亟待保護修復。這頂金冠的胎體厚度不到200微米,幾乎與3張A4紙疊加的厚度相當。更為棘手的是,金銀質胎體普遍出現了分層腐蝕,下半部分已經嚴重粉化,輕輕一觸便會崩散。
▲修復前破損嚴重。
修復,宛如在沙堆中拼接珍寶。王冠的前檐,由于連接珍珠的蠶絲線繩早已糟朽,上千顆珍珠如同散落的星辰,靜靜躺在木箱的底板上。在實驗室中,我們對每一顆珠子進行了細致的清理與提取,并一一定位。通過對所有珠子的逐一識別和修復,明確了每一顆珠飾的排列順序與組合關系,經過縝密的分析與定位工作,最終復原了冕旒的編綴方式。
冕旒的編串,使用了大珍珠、小珍珠、綠松石、青金石和石榴石等多種材質,造型精美,結構復雜,將王冠的華貴與威嚴襯托得淋漓盡致。反復清理和檢查下,始終少一顆石榴石,大家一度認為,它可能在漫長的埋藏歲月中悄然消失。意想不到的是,幾天后,好消息從考古科技與實驗中心傳來:植物考古實驗室的鐘華在研究木箱底部的植物遺存時,發現了一顆石榴石,與缺失的寶石完全吻合,遺落的寶石終于歸位!
我們小心揭開金冠后側護頸的襯布時發現,襯布與金片之間夾著一層3到5毫米厚的類似塵土的粉末。金片四周的繩結完好無損,密封得天衣無縫。大家不禁疑惑:這么多“塵土”是怎么鉆進去的?
直到取樣放入顯微鏡下觀察,謎底才揭開——那并不是塵土,而是極其細碎的羊毛纖維。原來,這層看似“土樣”的遺痕,竟是一層已經糟朽的羊毛氈。為保證文物本體的“長治久安”,修復后的原文物以平面方式展陳,并另行仿制一套紡織品內襯,作為替代品,放置金冠內部進行展示。
▲修復后的王冠。
紡織品修復使用了與原文物材質相同的桑蠶絲修復材料。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我們創新針線夾持法,把文物夾持在襯布與覆紗之間,使用平均1毫米左右的針腳把上下兩層釘縫起來,落針只扎在文物邊緣與千瘡百孔的殘缺部位,用紗線將每一個小洞都牢牢釘緊。
每一個微小的痕跡、每一處細節,都可能是破解歷史謎團的關鍵。近兩年,通過反向推導、剖析工藝,我們不斷接近那些被遺忘的歲月,最終還原出文物的真實面貌。看著跨越千年的文化瑰寶在手中得以重生和傳承,這份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并將其延續的責任與榮耀,是我們最大的成就和獨特的快樂。
▲修復后的珍珠冕旒龍鳳獅紋嵌寶石王冠
圖源:青海文旅公眾號
(圖文來源于“新華網、人民日報文藝、青海文旅、文博山西”,侵刪)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場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文物安全,社會參與,人人盡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