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把椅子又不會管你,它從不在意你走還是不走,你想走的時候隨時走,沒關系,它不會像房子那樣束縛你。
——吉井忍
拿起《格外的活法》,第一眼就看到封面上這把帶靠背的、看上去很舒服的椅子。不過我也是剛剛才知道,這份封面設計,原來是作者提供的靈感。
今天,我們找到了吉井忍新書《格外的活法》的編輯@歐陽 老師,和她聊了聊這本書背后的故事——
01從標題說起:
“格外”和“extra-ordinary”
Q:大家對“格外”有許多理解。比如“規格之外”、“出格”、“格子外”、“非常好”,編輯老師如何解讀“格外”?另外,封面上的“extra-ordinary”一詞想傳達什么信息?
編輯:一開始商量書名的時候,吉井老師提到了一個日語詞「規格外」。吉井老師解釋說,這個詞在日語中一般用來形容那些沒有那么完美的蔬果——不滿足“出貨規格”的蔬果。比如表皮有些破損的茄子、色澤沒有那么均勻的蘋果,它們沒有機會出現在超市的貨架上。但你可以在路邊的小攤上買到一些,味道根本不比超市的差,也有人專門來排隊買這些便宜又新鮮的蔬果。聽了這么一番闡釋,我們都覺得這個概念特別合適,于是在幾次討論中延伸出了“格外”這個書名。
“格外”這個詞在中文里,一般又會多用來表示“格外好”這樣的積極意義。想到這個中文詞之后,我們也很自然地想到英文詞extraordinary。為了顯示出「標準之外」以及「格外好」這樣的雙關意味,我們用一個連接符,extra-ordinary,也算是埋了一個小彩蛋,等待有心的讀者發現。
Q:本書的“格外”與這些年流行的“躺平”一詞有什么區別?
編輯:“躺平”的定義似乎有些模糊。如果說“躺平”是對“內卷”的一種抵抗,如果可以理解為一種“不作為”的話,那“格外”和“躺平”的區別是非常大的。因為書中的人物都在很努力地活著。有一些人看起來特立獨行一些,但也有一些人是勤勤懇懇的上班族,或是從事賣魚生意等相對傳統的職業。他們在認定自己要做的事情之后,會認真地對待這件事和自己的人生,不糊弄,也真誠地接納這個選擇背后帶來的“代價”。
02封面設計靈感:
離開不合適的椅子,尋找屬于你的椅子
Q:封面上的這把椅子意味著什么?
編輯:這個也是吉井老師提供的靈感。她提到說,椅子和房子不一樣,房子可能會讓你很難離開,但椅子不會,你想走的時候隨時走,不會像房子一樣束縛你。同時,椅子也是一個人的“位置”。就像從東京大書店跑到沖繩開小書店的宇田智子,她在文章最后說到“做生意這么長時間發現自己沒什么商業頭腦,但自己蠻擅長坐在這里的”。借由這本書,我們也希望讀者能夠找到自己適合&喜歡坐的那把椅子。
日劇《只有吉祥寺是想住的街道嗎?》
03吉井忍其人
“認真”
Q:你在與吉井忍女士的交流中有沒有印象深刻的細節?和她接觸下來,你覺得她是個什么樣的人?
編輯:對待人和事都特別認真。細致到書稿里的一個用詞,或是受訪者是否愿意透露生活細節等,她都非常認真地去確認或詢問。
(小編插話:很幸運地在公司見到了吉井忍老師,對這份認真深有體會!)
04最喜歡的一篇
“不辭職,也可以‘格外’”
Q:你最喜歡哪個人的故事?他們的故事有沒有讓你產生新的看法?
編輯:我個人蠻喜歡香取義人那個故事的。跟書中其他受訪者相比,他相對來說看似沒有那么“特別”,是一個“普通”的上班族,對待工作很認真,能夠在平凡瑣碎的工作中認可自己的價值和成就感;對待自己的愛好也很認真,可以持續多年不求回報地做一件事。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得辭職、不上班才是“格外”。但其實,不辭職也可以“格外”(笑)。
歐陽老師說,希望通過這本書給讀者呈現更多的可能性,提供一種“原來這樣也可以”的閱讀體驗。
確實,世上的人來來去去,不過是在四處尋找屬于自己的一把椅子。只是在充滿標準和壓力的環境下,我們常常過分緊張,忘記了其實我們的身體可以很靈巧,可以從那把不喜歡的椅子上起身,擁有重新尋覓的自由。
你的生活里
是否有這樣一把“舒適的椅子”呢?
歡迎在評論區內分享你的活法!我們將從中抽取一位朋友送出吉井忍老師親簽《格外的活法》一本(4月23日開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