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六個小時,不出上海游玩一回江南水鄉是一種什么體驗?
我十一點乘地鐵2號線換16號線新場站下,然后換乘公交車坐三站來到新場,再走不到兩百米。總共花了一小時多點,我來到新場古鎮景區門口—洪西街。
走在這條街的青石路上,街兩邊各式店鋪,裝飾也很有特色。走過海泉路,就到了最有煙火氣的美食街。這里有各種美食,綠豆糕是潮汕風味,這家大肉粽看著不錯,西北特色的青稞餅我是頭一回看到。山藥烤米糕金燦燦的,讓人看起來就有食欲,我買了兩塊,吃起來口味很淡,細嚼會有點甜。沒吃飽我又買了兩只燒賣,一邊吃一邊走。
在這家老街面館,我要了碗當地特色小吃—雞湯豆腐花。端上桌后,碗里有豆腐、蛋花、紫菜、香菜,看起來就很誘人。用勺子舀到吃到嘴里爽滑,順著喉嚨就滑進胃里。豆腐口味鮮淡,搭配上燒賣,一會功夫一碗豆花連湯都喝見底了。
吃完飯我繼續在老街探店。在下沙燒賣店,阿姨正在包燒賣。取張帶荷葉邊的面皮托在掌心,木勺舀起糯米餡堆在面皮上,虎口輕輕收攏,手指翻飛,十二道褶皺順勢而起,最后放入一顆咸鴨蛋黃收口,頂端米粒自然外露。轉瞬間,一只雪白的糯米燒賣就做好了。
在粽子店,看兩位阿婆手法嫻熟,手速快得跟穿花針似的。粽葉在掌心錯開疊成綠舟,瓷勺舀起糯米放入粽葉,再把腌得紅亮的五花肉和沙軟蛋黃埋進米堆,指尖翻飛間粽葉折出利落棱角,棉線纏腰兩圈,輕輕一拽,四角分明的肉粽便做好了。
過來時候吃過山藥烤米糕,蓬松柔軟的米糕里裹著山藥的淡甜還口齒留香,來到這家攤時便挪不開腳。只見師傅平鍋里放入圓筒模具,轉起來后,均勻的倒進去面糊,外面白色的是山藥,中間有點泛黃的是玉米。師傅說蒸鍋上汽后蒸20分鐘,關火燜3分鐘就出鍋了。
這家南匯油攢子,看起來有點像的麻花。面條炸得金黃酥脆,咸香的混著海苔,甜味的裹著芝麻。光看著都讓人流口水。這里滿大街的各種鹵肉店,過油肉、醬蹄膀、醬豬腳是很常見,但用鹽腌制的蹄膀和豬蹄我覺得挺新鮮。
逛了半天街走累了,沖著網紅小吃店名氣,我進來打下卡。雞湯豆花是他們家招牌,不過我中午剛吃過,就要了碗小餛飩。我找了個靠窗的位置坐下,師傅很快端上桌上。餛飩皮很薄,透明的能看到餡,吃著很鮮香。湯里放了小蔥、紫菜、蝦米,喝口味道也不錯。
吃飽喝足后,我沿著美食街往南走。過了小橋后是休閑街,這里街面的鋪子以經營干貨和休閑為主,這里有新場歷史文化陳列館,是要收門票。街道盡頭是有江南第一牌樓名號的“三世二品坊”,據說始建于明萬歷年間,采用青石材質,整體造型莊重典雅。
沿著新場大街的青石板路繼續往南走,沿街是白墻黛瓦的江南風格建筑,既有明清鹽商的深宅大院,也有民國時期中西合璧的民居典范。走過一處處宅院民居,穿過一座座牌坊,你會感受到這座千年古鎮的厚重歷史。
走在新場南街,能體驗到當地人的生活,時光也仿佛慢了下來。路過沿街一家竹編店,里面圍坐著幾位老人唱昆曲,有彈琵琶,拉二胡,也有擊打古箏輕輕和著節拍。鋪著青石板的街道上,兩位阿婆坐在竹椅上,低頭打著毛衣。旁邊小店的陽臺上,幾只貓咪在悠閑地曬著太陽。
在江南古鎮,怎么能少了小橋流水人家。河埠頭邊的老柳樹垂著新綠,樹影在水波里晃成細碎的金箔。漫步石板路,聽腳步聲回響;倚靠古橋邊,看水波蕩漾。整個古鎮仿佛一幅未干的水墨畫——原來千年時光,不過是河面上的一場漣漪;而我們,都是誤入畫中的驚鴻客。
新場南街兩邊的鋪面,有著很多酒吧和手工坊,屋檐下掛著燈籠或者飾品,種著盆栽,裝點的很文藝。來到祈福亭,這家酒館的外觀讓我眼前一亮。沿河邊有很多民宿,去過一家后院很安靜。如果不是因為有事,我真想呆在這里幾天。
最后我來到南山寺,這座寺廟的歷史可追溯至元代,跨進去就像掉進了半闕舊時光——香爐里的香灰堆成小山,紅漆梁柱巍然挺立,僧人們輕聲念著經,風穿過檐角的銅鈴,在繁華都市中尋得一份跨越時空的寧靜。
下午五點,暮色漸起,古鎮也暗淡下來。這里有人間煙火的熱鬧,更有江南水鄉的古樸。我去趕往車站,心中依然戀戀不舍,希望下次再來,也期待你來這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