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軍,男,漢族,1967年4月出生,博士,畢業于清華大學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前Google高級資深研究員,原騰訊副總裁。計算機科學家、暢銷書作家,硅谷風險投資人。工業和信息化部顧問、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工學院董事。 人工智能、自然語言處理和網絡搜索專家。
【正文】
我接觸過很多哈佛畢業的華裔學生,他們都非常優秀,不僅學識淵博,而且成熟度之高,活動能力、領導力之強在同齡人當中都是少見的,至少比20歲前的我和我在清華的同學要好很多。我問他們打算學什么,80%的人回答要學計算機科學,這讓我又驚訝又遺憾,如果有1/4哪怕是1/3的華裔學生這么想,我或許都不會那么驚訝和遺憾。我問他們為什么要選擇計算機科學,他們的想法都是這個專業好找工作,而且掙錢比較多。我和他們講,這樣未免太可惜了,如果只是為了一份安穩的工作,大可以不必吃那么多苦考進哈佛。到旁邊的麻省理工學院,或者卡內基梅隆大學,甚至是(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上學,在計算機領域的前途可能都好過哈佛的畢業生。
當然,我并不是說計算機科學專業不好,而是認為作為哈佛的學生志向應該更遠大。進入哈佛,應該做各行各業的領袖,世有360行,領袖也有360種。進入哈佛的美國人,學什么的都有,他們的目標是針對所有的領域,絕不僅僅是想擠進計算機科學這一個領域。在哈佛,學什么并不重要,在里面學四年,接受四年的熏陶,按照自己的興趣自由地發展,盡可能多地參與各種活動,從其他年輕人身上學習優秀品質和特長,才是到哈佛受教育的目的。能夠學習計算機科學的地方很多,但是能把最優秀的年輕人聚集在一起,建立起終身受用的良好關系,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互相提攜,這些只有在哈佛才能得到,也才是哈佛給它的學生最有價值的禮物。
眾所周知,亞裔學生和家長,普遍具有名校情結,非常看重大學的名氣,甚至只考慮申請US.news 每年排名前幾的大學。進一所排名靠前的大學,在很多亞裔看來足以光宗耀祖。但事實上,美國排名前5和第15的大學在教學質量上,對學生今后一輩子的影響差別很小。我的朋友埃斯勒教授給我打過一個比方,來說明哈佛本科學生和排名在第10名左右的賓大或約翰霍普金斯的差異有多小:對比上述三個大學前10%的學生,哈佛明顯優于后面兩所學校,對比最后10%的學生,哈佛也明顯優于后面兩所學校。但是,對比中間80%的學生,大家都差不多。這是從學生質量上看,從日后學生取得的成就來看,也基本符合埃斯勒的估計。與亞裔學生和家長不同,美國學生和家長更愿意根據興趣去選擇大學,大多以在哪里讀書讀得高興為出發點。另外,再考慮到專業,對于申請者來說,一個排名第15但專業與自己更匹配的大學,甚至比排名前5的大學更合適。
即使在名校之間,亞裔學生和家長也更看重哈佛。大部分亞裔學生要是同時被哈佛和另一所一流大學錄取,幾乎都會選擇哈佛。在我的周圍,見到過十幾例同時被哈佛和斯坦福錄取的華裔學生,盡管家都在斯坦福附近,卻幾乎無一例外地選擇了哈佛。而在全美國,哈佛的接受率和斯坦福不相上下,同為80%左右(2015年斯坦福還略高)。我把這種現象稱為亞裔的哈佛情結。
除了哈佛情結,亞裔學生(和很多其他族裔的學生)選擇哈佛的另一個原因是從哈佛畢業相對容易。哈佛大學一直以它很高的六年畢業率而自豪,事實上在哈佛讀書不僅要比在麻省理工、普林斯頓和加州理工輕松得多,甚至因為各種機會都多,內部的競爭也遠不如伯克利激烈。很多亞裔學生在虎媽虎爸的壓力下讀了12年書,現在總算有點自由了,很多孩子打心眼里不愿意再埋在書堆里,希望有自己的時間,而哈佛大學很好的滿足了這一點。
從哈佛畢業能不能取得成功,也要看如何定義成功了。亞裔對成功的定義比較物質化,看待成功的路徑較為單一,最典型的是印度人,幾乎所有的印度精英最后都集中在各所大學的醫學院和工學院,這是因為在他們的觀念里,醫生和工程師不僅地位崇高,而且物質上成功的把握更大。而美國學生對成功的定義是多元化的,一些在亞裔眼里吃力不討好的職業,比如新聞記者(美國大部分新聞記者的收入很低)、低級地方官(收入也很低)、公共衛生、工會、中小學教育,在亞裔看來都不能算是成功,更不要說去參軍了。事實上,很多哈佛畢業生從事的恰恰是這些職業。
一位哈佛畢業生的母親在參加了哈佛的畢業典禮后,曾經感慨,為什么亞裔學生成績那么優秀,進哈佛卻那么困難。實際上,哈佛各種各樣的學生都有,有些學生畢業后甚至就沒有打算從事掙錢多的工作,而是選擇去幫助窮人。哈佛大學在招生時無形中把每年的2000個名額分成了很多個通道,而亞裔學生全部擠在“拼成績”這一通道里,無疑會非常擁擠。在很多亞裔父母看來,從哈佛畢業后去從事那些低收入的職業簡直難以想象,他們對成功的理解就非常狹隘,機會也很小。哈佛在招生時,恨不能將未來各行各業有潛力的學生盡收入彀中,當然也就希望他們走出校門后,成為各個行業的精英,而不是集中在一兩個行業里。事實也是如此,或許這也是哈佛不太喜歡招收亞裔學生的原因吧。
從上個世紀90年代至今,亞裔學生占了哈佛本科生人數的15%-22%(2015年達到22%的歷史高點),但是這些年來從哈佛走出去的有影響力的校友中,亞裔的比例遠遠達不到15%。這說明,光有一塊哈佛金子招牌是遠遠不夠的,成功是長期努力的結果。我們之前也討論過,很多成功人士因為各種原因就讀的大學都不是很好,但經過長期的努力,遠遠地超越了那些所謂的名校畢業生。為了進哈佛而進哈佛和因對知識的渴望而進哈佛是兩回事,前者的人生高峰在離開哈佛的一瞬間就結束了,而后者的人生在離開哈佛后才剛剛開始。
能進入哈佛(或其他名校)的確可喜可賀,希望這些年輕人能夠好好珍惜在哈佛求學的機會,像海綿吸水一樣,吸取各種知識,在各種社會活動中培養全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鍛煉獨立思考的能力。年輕人需要學會應對各種問題,包括面對社會問題進行理性而且符合邏輯的思考,不應該盲從權威、道聽途說。同時,必須善于從更廣泛的渠道,科學地吸收知識,然后做出正確的判斷。這些都是各行各業精英和領袖必備的素質。一流的大學會在不經意間教給學生這樣的能力,而三流的大學往往只是向學生灌輸課程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