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春暖花開,正是研學旅行的好時節。作為一項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跨學科實踐性課程,研學活動的開展應“游”“學”兼顧,切實提升育人效果。
構建研學課程目標體系
課程目標是構成課程的第一要素,在成果導向教育中,從課程內容設計、實施過程到評價,都離不開對課程目標的認識、掌握及實現。
宏觀把握總體目標。研學課程應立足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培養學生六方面綜合能力:一是認知能力,通過形式多樣的研學活動開展集體主義教育、生活教育、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二是學習能力,讓學生在研學中開闊眼界、主動思考,將知識點系統、有序地組合成某種學習架構,進而改變行為、解決問題、提升自我;三是合作能力,讓學生在合作中學會相互認同和尊重,勇于擔當,增強團隊協作意識,感受團隊榮譽感;四是生存能力,通過深入大自然、深入社會,鍛煉自己動手、對抗外來風險的能力以及謀生技能;五是幸福能力,通過研學活動發現美好,尋找興趣點,培養感知生活樂趣的能力,做到自愈自渡、自洽內求、達觀內省;六是創造能力,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制作的意識,發展個體形象與抽象思維,在研學體驗、探究活動中創新發展。
微觀參照具體目標。研學課程應設置有梯度的研學課程目標,要就學生的年齡、學段、已有知識結構、校園課程特色等內容綜合分析研學旅行的主體針對性,根據《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所規定的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意物化四個層面的目標進行綜合考量,盡可能涵蓋各個層面,并突出重點,找到具體落腳點。比如,對于小學生,以體驗為主,讓學生形成價值體驗;對于初中生,以感悟和理解為主,讓學生形成價值體悟;對于高中生,以價值體認為主,形成較為穩定、成型的價值觀方法論。
遴選有區分度的課程內容
研學課程內容是課程設計的核心,應根據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要求、知識領域的側重點以及學習方式的不同,構建主題課程內容框架。
明確研學課程主題。主題式課程設計有助于把握課程的邏輯主線,避免課程內容的零散化、碎片化、無序化。研學課程設計者要做好主題甄選,通過實地調研、校外資源搜集、校內學生興趣需求調研等,基于學生的成長規律、身心特點及發展需求,設計具有可行性的研學課程主題和研究子課題。主題要貼近生活實際,選擇與中小學生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主題;要寓教于樂,立足學科知識的需要,保證主題能夠融入趣味性學習活動;要扎根學生成長的需求,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適應其理解能力;要目標明確具體,同時盡量做到主題跨學科,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要順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融合傳統文化與時代氣息,增強文化自信。
實現從資源到課程體系的轉化。一是實現從旅游資源向知識點的轉化,設計者要充分考慮各級各類學生培養計劃和教學大綱中的階段性培養目標、學科專業內容和教學計劃、教學目標、教學模塊、知識譜系,挖掘旅游資源與多學科教育內容的結合點,進行充分融合。二是實現知識點向適合各年齡層次學生可以接受的教育教學語言的轉化,思考如何將知識點以語言、文字、圖像、音視頻、互動活動、實踐體驗等形式的教育教學語言呈現出來,不僅要明確其時間、具體主題等,還要充分分析知識結構、深度、身體素質、認知水平和教學需求等學情因素,了解其活動目的、教學需求等,融入知識點和教學大綱開展課程設計,做到知識點的串聯并擴展到相關教學目標。三是實現由教育教學語言向空間場景活動的轉化,課程設計者要充分考慮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以及課程主題的限制,做到系列課程步步遞進,讓學生在沉浸式場景中感受到潤物細無聲的知識融入和內化。
突出成果導向的實施手段
研學課程具有較強的生成性、動態性,其組織實施是整個研學的核心環節,實施過程中要圍繞綜合素質培養的總體目標,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培養學生自主探究、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高階思維能力。
突出學生主體性。研學旅行要充分激發學生的能動性和創造力,增強學生的課程主體意識。行前讓學生參與主題的確定和開閉營式的籌備,向學生征求意見并盡可能吸收學生的合理建議。行中教師要創設教育情境,搭建課程實施交流展示平臺,組建研學小組,創設專家講師、同伴輔導、個性化學習、資源平臺組成的學習共同體,在確保人身安全的前提下,鼓勵學生大膽探索、主動參與、團隊協商,讓學生成為課程的主導者、發起者。
引導學生深度實踐體驗。優秀的研學課程設計應該在創造性解決問題、體驗性合作學習中建構知識與人格,讓學生由“認知學習”向“整體(深度)學習”轉換。研學課程要充分發揮研學教育知行合一、寓教于樂、寓教于游、寓教于景的優勢,充分利用研學基地的真實場景鏈接課本與現實、學校與社會,多形式、多渠道、多維度開展沉浸體驗式、任務探究式研學活動,讓學生觀、講、讀、論、行、動起來,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其產生思想上的共鳴。通過設計符合學情的驅動性問題,聯結多學科的知識、技能與情感,引導學生在研學基地、場館空間開展深度探究。
強調個體發展的課程評價模式
有別于傳統課程,研學課程評價更加強調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內容的多維化以及評價形式的多樣化,以便更好地發揮課程評價的導向、激勵、助推、教育等功能。
評價主體多元化。研學課程的評價應遵循其自身獨特規律,建立學校、家庭、社區相結合的評價網絡。評價者可以是學生個體,或是學習小組和整個班級,也可以是教師,還可以是學生家長和與研學旅行有關的部門、社區組織及各行業人才,通過各評價主體相應權重,科學綜合測定最終結果。其中,尤其應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學生既是研究性學習的主體,又是自我評價、相互評價的主體,開展學生自評、同伴互評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同時可以加強學生彼此之間的學習和勉勵,有助于情感、態度目標的實現。
評價內容多維化。研學課程不僅要注重知識的獲取,更應強調過程、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因此,研學課程既要針對研究性學習各階段內容及課程理念、課程結構以及課程目標的確定、課程內容的選擇、課程實施的計劃等展開評價,又要重視對學生在整個研學旅行過程中的言行舉止、集體觀念等方面的評價,即重視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內容的評價。
評價方式多樣化。研學課程的評價應采取更為靈活開放的評價方式,綜合評價、單項評價、過程性評價、總結性評價、檔案袋評價、成果展示型評價相結合,除了打分、考試等評價方式,通過研學征文評比、攝影比賽、調查報告、研究筆記展示等方式,更好地挖掘研學課程的內在價值,寓教于樂,融學于趣。
(作者系福建商學院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5年04月14日 第05版
作者:孔旭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