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期待每一個共鳴的你,關注、評論,為學、交友!
1941年12月8日,日本向美國和英國宣戰,突然間開始了與美英兩國的全面戰爭。那么日本為何要在1941年底,急匆匆偷襲珍珠港,從而發動太平洋戰爭?
1、為何1941年底發動戰爭?
德國席卷歐洲大陸并引發德英戰爭以后,美國在亞洲有了攸關生死的利益。英國的生存對于美國在安全上有攸關生死的重要性。而對于英國的生存來說,亞洲的英屬殖民地必不可少。因此,美國政府害怕日本基于三國同盟對英宣戰,企圖阻止日本對英開戰。這是因為,如果日本參戰,日本海軍有可能切斷從亞洲、澳大利亞等地運往英國的物資補給。在這樣的情況下,正在頑強抵抗德國進攻的英國將會徹底崩潰。
由歐洲大戰,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構想與美國的世界戰略開始發生正面沖突。可以說,其節點就是英國。
那么,一直認為與美國的戰爭不可避免的田中新一又有什么樣的對美軍事戰略呢?
田中判斷,日本沒有辦法渡過太平洋讓美國屈服,即使依靠日德同盟,也不可能在軍事上讓美國屈服。但是,在他看來,美國對德宣戰將不可避免。
美國已經進駐格陵蘭島、冰島,而且正在計劃預防性占領西非的佛得角群島、葡萄牙的亞速爾群島。另外,1941年6月,美國凍結了德國和意大利的在美資產。9月,羅斯福總統聲明,如果在去往英國的運輸船隊護送水域發現德意兩國的艦艇,美國將會開火,公開表示決心對德宣戰。
田中新一認為,美國政府已經決心對德宣戰,因此美國的對日政策基本上就是拖延政策。也就是說,美國的方針是,當前避免在太平洋地區與日本發生戰爭,而在大西洋方面介入德英戰爭,俟打敗德國后,再讓日本屈服。可以說,美國企圖對德國和日本各個擊破。他判斷,為了粉碎美國的這種戰略,應該在美國對德宣戰后,不失時機地對美開戰。
不過,針對美國的挑釁,德國試圖避免美國參戰,因此禁止德國艦艇主動攻擊,同時禁止在美國控制的海域攻擊英國的驅逐艦。所以,實際上在日美開戰之前,美國還沒有對德宣戰。
那么,田中新一具體的對美軍事戰略是什么樣的呢?
田中認為,與美國的戰爭將勢必成為長期戰爭。為了應對這場戰爭,要通過先發制人的偷襲,在首戰中給予美國太平洋艦隊徹底的打擊,以后兩年確保制空制海權,從而確立日本在太平洋地區的霸權,占領英屬殖民地、荷屬東印度、美屬菲律賓。與此同時,促進南方資源的開發和獲取,確立日本的自給自足體制,從而建立能夠進行持久戰的態勢。
1941年底的日美艦艇比例為0.75:1。但是,由于美國已經開始實行大規模擴張軍備政策,1942年底這個比例將下降到0.65:1,1943年下降到0.5:1,1944年則下降到大約0.3:1。所以,到1942年底,日本艦艇將少于美國艦艇的70%。而保持這個比例(70%)是海軍計劃通過“漸減邀擊作戰”與美國決戰所絕對需要的。飛機方面,1942年到1944年美國的擁有量將達到日本的5倍左右,僅從海軍飛機來看,則要達到10倍。
從日美兩國的國力差距和生產能力差距來看,日本只有通過盡早在海上決戰,打破兩國的戰力比例,使日本幾年后的戰力不會處于絕對劣勢。也就是說,在初期的作戰中,日本要給美國艦隊以沉重的打擊。只有這樣,日本才有望在與美國的持久戰中獲得勝利。
在與美國的戰爭中,日本的主要戰力是海軍,對美開戰應該在兩國主力艦總噸位的比例對日本比較有利的時期實施,所以,開戰時機只有1941年底。
如果到了來年春天,北方的蘇軍開始能夠自由行動,在南方發動戰爭就會變得危險。而如果在可以確保北方安全的冬季即1942年底開戰,從與美國主力艦總噸位的比例、石油儲備量等條件來看,日本已經沒有勝算。因此,1942年底以后,實際上日本將不可能與美國進行戰爭,日本在軍事上將淪為三流國家。
如果日本能夠通過首戰勝利,確立了持久戰的態勢,使與美國的戰爭持續下去,那么,在此期間便可以通過日德意的軍事合作使英國屈服。這樣,就會讓美國失去在歐洲的立腳點,把美國趕出歐洲大陸。另外,在亞洲,通過在首戰中給予美國沉重打擊,也將讓它失去在亞洲的立腳點。這樣,就迫使美國不得不撤出歐洲和亞洲,使其被兩個大陸孤立,從而喪失斗志。然后,引導戰爭走向結束。
2、如何讓英國屈服?
田中的對美軍事戰略最關鍵的要點在于取得與美國首次海戰的勝利,同時使英國屈服。可以說,英國的存亡對于美、德、日三國來說,都已經成為戰略的焦點。
田中為了使英國屈服,考慮了如下方法。
占領英屬香港、莢屬馬來、英屬西婆羅洲以后,對澳大利亞、印度,通過破壞通商等手段,切斷它們與英國本土的合作。另外,為了把澳大利亞與美國本土切斷,攻占斐濟、薩摩亞、新喀里多尼亞。為了從海空壓制澳大利亞,應該攻入新幾內亞東部,占領該地的要沖莫爾茲比港。進而,促進英屬緬甸獨立,從而刺激英屬印度獨立。另外,要求德意向近東、北非、蘇伊士發動進攻,而日本與之呼應,在西印度方面切斷敵方增援部隊和消滅敵方艦船。進而,要求德意加強對英封鎖。如果形勢可能,則要求實施英國本土登陸作戰。
此外,他認為,為了使英國屈服,需要進攻英國本土。但前提是,德國在德蘇戰爭中戰勝蘇聯。因此,田中再次企圖在南方作戰告一段落,日本確保了南方必要資源、建立起持久戰態勢的階段,對蘇聯發動進攻。
這是因為,起初投入南方作戰的陸軍兵力相當于全部兵力的1/5,為11個師團,大約35萬人,日本保存了大部分的陸軍兵力。他希望與德國從東西兩面夾擊蘇聯,讓蘇聯崩潰,從而消除日本的北方威脅,同時讓德國轉向進攻英國本土。
但是,由于日本在中途島海戰中慘敗和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中失敗,田中的企圖沒有能夠實現。另外,德國在日美開戰后,也在冬季的莫斯科近郊以西遭到了蘇軍的猛烈反攻,東部戰線被迫后退。
另一方面,武藤章雖然考慮應盡可能避免與美國發生戰爭,但無法避免時,也并沒有放棄堅持建設“大東亞共榮圈”。因此,武藤為首的軍務局在參謀本部戰爭指導班和海軍的配合下,也研究了與美國發生戰爭時的軍事戰略(《對美英荷戰爭指導要綱》)。其內容如下。
對美、英、荷的戰爭將是長期戰爭。應通過先發制人的偷襲,在戰略上確立優勢,確保重要資源地區和主要交通網,從而建立長期自給自足的體制。通過武力占領地區的范圍包括:緬甸、馬來、荷屬東印度、菲律賓、關島、新幾內亞、俾斯麥群島。在占領地區,確保重要國防資源,采取作戰部隊在當地自食其力的方針。
關于結束戰爭,采取的方針是:在軍事上無法使美國屈服,應與德意兩國合作使英國屈服,讓美國失去在歐洲的落腳點;另外,通過日本的海軍力量,消除美國在亞洲的勢力。這樣,把美國從亞洲和歐洲分離并孤立,使其喪失繼續戰爭的意志,從而謀求結束戰爭。
這些內容與田中的方針大同小異,讓英國屈服的方法也基本一樣。不過,它反對進攻蘇聯,考慮盡可能促進德蘇媾和,使蘇聯接近軸心國一方。另外,武藤對日德兩國的前景更加悲觀,并主張即使條件不利,也要盡可能盡快媾和。
通常有人認為,對美開戰時,日本陸軍完全沒有想到如何結束戰爭,但田中和武藤等人大致考慮了這樣的結束戰爭的方針。另外,東條也同意了《對美英荷戰爭指導要綱》。
在對美開戰前的1941年11月15日,大本營政府聯絡會議基本沿襲《對美英荷戰爭指導要綱》,制定了《關于促進結束對美英荷戰爭的腹案》。雖然以田中新一為首的作戰部對于對蘇政策持不同意見,但是作為當前的方針,同意了這個方案。因此,田中等人并未放棄進攻蘇聯。
不過,以武藤章為首的軍務局的戰略,前提與田中新一的一樣,通過先發制人的偷襲重創美國艦隊,然后對反擊的美國海軍進行各個擊破,使戰爭持久下去是這樣的軍事作戰。
但是,隨著日本在中途島海戰中慘敗,這個前提本身沒有成立,從而導致了對美戰略的完全崩潰。
3、占領東南亞
在襲擊珍珠港的一小時之前,日軍偷襲英屬馬來半島的哥打巴魯并登陸,正式開始向南方發動進攻,1942年1月底,基本上控制了馬來半島、英屬西婆羅洲,2月15日占領了英國在東南亞最大的根據地——新加坡。
另外,在開戰后的12月10日,英國的新銳戰艦“威爾士親王”號和“反擊”號戰列巡洋艦在馬來海域被日本海軍航空戰隊擊沉,英國的遠東艦隊遭到毀滅性打擊。
在美屬菲律賓,1942年1月初旬馬尼拉陷落,后退到巴丹半島繼續抵抗的駐菲美軍也于4月上旬投降。
由于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戰列艦、巡洋艦遭到沉重打擊,即使在西太平洋也幾乎無法實施真正的作戰行動。
對于荷屬東印度,起初日本政府擔心石油設施會遭到破壞,希望通過談判實現進駐。但是,荷屬東印度方面拒絕了日方的要求,1月11日日軍開始進攻。2月中旬,日軍通過空降部隊偷襲,占領了荷屬東印度屈指可數的巨港油田。石油設施沒有遭到荷屬東印度方面的重大破壞,便被置于日方的控制之下。3月1日,進攻荷屬東印度的部隊主力開始攻向爪哇島,5日占領首都巴達維亞(今雅加達),7日荷屬東印度軍隊投降。對美英開戰以后,日本開始對緬甸發動進攻,3月8日占領首都仰光,到5月底,基本上控制了整個緬甸。
在此期間,從1942年2月開始,日本政府研究了今后領導戰爭的基本方向。陸軍的想法是,在南方作戰告一段落的階段,應該轉為戰略防御,努力加強南方的防備,同時致力于資源開發和增強國力,建立持久戰的態勢。但是,由于在珍珠港獲得大勝,海軍傾向于盡早與美決戰,試圖繼續進攻,給美國海軍以決定性的打擊,盡早實現媾和。
但是,田中新一等人判斷,美國的國力處于優勢,即使暫時處于不利,也不會答應盡早媾和,而是會重整戰備,繼續戰爭,直至總體戰局轉變為對美國有利。也就是說,即使日本海軍挑起短期內決戰,也不可能讓美國屈服,而是會不可避免地發展成持久戰。
如果沒讓英國屈服,就不能使美國喪失繼續戰爭的意志,不可能與美國媾和。武藤章為首的軍務局也持同樣的看法。此外,田中新一針對海軍的短期內決戰的意見,主張做好持久戰的準備。而對于對進攻蘇聯持慎重態度、認為與美國的戰爭是長期戰爭的軍務局,則主張短期內決戰,以便進攻蘇聯。
因此,他對海軍和軍務局分別提出了不同的主張,但基本的看法是,與美國的戰爭將是一場長期的戰爭。
4、陸軍和海軍的分歧
這樣,陸軍和海軍的想法一直有分歧。3月7日,在大本營政府聯絡會議上,通過了《今后應采取的戰爭指導大綱》。大綱規定,除了開發占領地區的必需資源、確保海上運輸線以外,要建立“長期不可戰勝的政治、戰爭體制”,伺機采取“積極的方法”。這份大綱采納了陸軍的建立持久戰態勢和海軍的積極進攻兩種主張。
1942年4月8日,武藤章突然被解除軍務局局長職務,調往蘇門答臘島,就任近衛師團長。與東條英機關系密切的佐藤賢了軍務課課長就任軍務局局長。
武藤一直主張,為了進行長期的國家總體戰,需要有強有力的政治領導,而內閣必須具有國民基礎。也就是說,要進行與美國的國家總體戰,必須最大限度地發揮全民有組織的力量,即國家總動員。為此,必須由以國民性的組織為基礎的內閣進行強有力的政治領導。
從這樣的觀點出發,武藤曾向周圍的人透露過這樣的意見:東條內閣是開戰內閣,而開戰后進行戰爭,應該由在更廣泛的國民層有基礎的其他內閣完成。另外,他拜訪了原首相岡田啟介,私下里要求他提供合作,以建立這樣的新內閣體制。
武藤的這種活動被憲兵隊察覺,并傳到了東條英機的耳中。東條從在滿洲擔任關東憲兵司令官開始,就與憲兵擁有深厚的關系。在擔任首相期間,他把手下的四方諒二任命為東京憲兵隊的隊長,在政治上也利用憲兵為他服務。因為這件事,武藤觸怒了東條,被解除軍務局局長的職務,降職調至南方戰線。此后,武藤章一直沒能回到陸軍中央。
另外,1942年6月5日,在中途島海戰中,日本偷襲珍珠港時幸存的三架美國航空母艦艦載機擊沉了日本最精銳的四艘主力航空母艦。在這次按照短期決戰方針實施的海戰中,日軍遭到了出乎意料的慘敗。由此,日本海軍不可能再發動進攻,而維持陸軍所主張的持久戰態勢,也越來越困難。
在這樣的形勢下,12月6日,田中新一作戰部部長因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與東條首相兼陸相發生了沖突,并在激烈的爭論中出言不遜,次日,被罷免作戰部部長職務,調到新加坡的南方軍總司令部。第一方面軍參謀長綾部橘樹就任作戰部部長。
在此之前,在瓜達爾卡納爾島爭奪戰中,日軍投入了第七師團一木支隊、第十八師團川口支隊、第二師團、第三十八師團等大約3萬士兵,但均損失慘重,日軍敗退。另外,日軍在喪失了制空權的情況下,損失了大量的運輸船,在太平洋上的運輸船運輸也產生了困難。
5、瓜島的重要性
在這樣的形勢下,田中主張,應該在瓜達爾卡納爾島一舉投入重兵,奪回該島。
田中認為,美軍進攻瓜達爾卡納爾島后,將轉入正式反攻。如果日本失去瓜達爾卡納爾島,美軍將以此為立腳點繼續西進,動搖日本在西太平洋的制海、制空權。這樣,不僅南方占領地區與日本本土的運輸路線將被切斷,而且將難以保住這些南方要地,從而威脅持久戰爭態勢的經濟基礎。如果發展成這樣的局面,日本將陷入無法繼續作戰的狀況。因此,無論如何必須保住瓜達爾卡納爾島。
許多日本陸海軍的首腦都設想美國在太平洋方面的反攻將在1943年以后。這是因為,美國要重造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中損失的戰列艦、巡洋艦大約需要兩年時間,轉入反攻則在此以后。但是,田中判斷,美軍已經開始轉入正式反攻。因此,田中認為,瓜達爾卡納爾島爭奪戰將是日本能否維持持久戰態勢的轉折點,乃是日美戰爭的一個決戰之地。
從這樣的觀點出發,田中為首的作戰部擬定了如下作戰設想,提交給陸海軍中央和政府:為了奪回瓜達爾卡納爾島,再派遣第五十一師團、第六師團,從關東軍調動新銳師團(因關東軍準備不足,田中在同年3月已經放棄進攻蘇聯)。
把該島周邊的東南太平洋戰區方面的第十七軍、第十八軍等全部部隊重新合并為第八方面軍,進行集中的部隊整編。在該島周邊重新建設航空基地,加上從滿洲派遣的200架陸軍飛機等,在陸海軍配合下確保瓜達爾卡納爾島周邊的制空權。在此基礎上,從滿洲運送20門重炮、60門高射炮及炮彈和人員,集中投入軍事力量。通過全面的進攻,消滅瓜達爾卡納爾島的美軍,奪回該島。總攻定在來年1月,并且要求加征55萬噸位的運輸船參戰。
但是,東條英機雖然認可需要奪回瓜達爾卡納爾島,但他認為,如果加征如此龐大的船舶用于作戰,將難以確保從南方運輸物資的運輸船,從而導致維持戰爭經濟的物資動員計劃完全崩潰,因而反對作戰部的計劃。
這是因為,如果維持戰爭經濟的物資動員計劃崩潰,那么將意味著整個戰爭領導的失敗。對于東條英機來說,首相必須考慮維持總體的戰爭體系,無論如何難以接受作戰部的要求。
此外,田中也考慮到,如果發動如此大規模的總攻仍然不能奪回瓜達爾卡納爾島,日本將難以長期維持與美國的戰爭,只能走向停戰或者盡早媾和。但是,在罷免田中新一之后的1942年12月31日,大本營決定從瓜達爾卡納爾島撤退,沒有對該島發動總攻。此后,美軍正式轉入反攻,瓜達爾卡納爾島爭奪戰事實上成為太平洋戰爭最大的轉折點。
6、一意孤行的代價
另一方面,在歐洲的德蘇戰線,蘇聯在日美開戰以后,在莫斯科西面開始發起反攻。在1942年6月開始的斯大林格勒攻防戰中,德軍遭到了決定性的失敗。此后,德軍節節敗退,德國已經不可能戰勝蘇聯。同年11月,在北非的阿拉曼戰役中,德意軍隊慘敗給盟軍,軸心國方面進攻埃及、控制蘇伊士的企圖宣告失敗,從而使得軸心國方面不可能通過對英封鎖蘇伊士運河從而切斷亞洲與英國之間的物資補給通道。
德國在蘇德戰爭中的失敗,對于日本和德國來說,意味著使英國屈服的前提(打敗蘇聯)已經變得不可能實現。另外,由于德意軍隊控制蘇伊士運河的計劃失敗,通過切斷亞洲的物資補給通道削弱英國的企圖也遭到挫敗。
第二次世界大戰,無論對美國來說,還是對日本和德國來說,都是一場圍繞英國的戰爭,但是,由于這些失敗,日本和德國已經不可能使英國屈服。這樣,日本和德國企圖通過使英國屈服而使美國喪失斗志的戰略也宣告破產,可以說,對于日本陸軍來說,已經完全沒有可能朝著有利于自己的方向結束戰爭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在日本陸軍中,沒有再出現能夠取代武藤、田中,制定新的政治軍事策略的、有影響的幕僚。因此,東條英機只有按照以往的構想,通過一些權宜之計,應付各種事態。
在太平洋戰局越來越不利的情況下,1943年9月意大利向盟軍投降。日本為了讓德國把矛頭指向英國,向德國和蘇聯提出和平調停的建議,但是,遭到了兩國拒絕,德蘇之間和平調停的工作以失敗告終。
翌年7月,日本所謂“絕對國防圈”的要地塞班島陷落,日本本土進入了美國遠程轟炸機的空襲范圍,美國開始正式對日本本土的主要城市進行空襲。以此為機會,重臣和宮中親信逼迫東條內閣總辭職。不過,東條下臺以后,陸軍內部仍然是統制派幕僚掌握主導權。
在這個階段,無論從太平洋的戰局來看,還是從國際形勢來看,日本都敗局已定。當然,日本可以選擇立即停戰,然后進行媾和談判。但是,在陸軍內部,非統制派的戰爭指導班(后為戰爭指導課)和參謀本部情報部的一部分人開始尋求通過蘇聯盡早媾和時,統制派的主流派仍堅持繼續戰爭的方針。太平洋戰爭中,230萬日本陣亡士兵和80萬死亡平民大部分是在塞班島陷落之后成為犧牲品的。
此后,經過沖繩戰役、德國投降、美國向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蘇聯對日宣戰,1945年8月14日,在御前會議上日本決定接受《波茨坦公告》。次日,二戰結束。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于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