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純資料貼
第一縱隊
1946年8月以原山東解放區 1、2師和濱海支隊等部編成,司令員萬毅、副政委周赤萍。1947年2月李天佑調任一縱司令員,萬毅任政委,梁必業為副政委。萬毅調五縱后,由梁必業接任政委。一縱部隊從參加秀水河子殲滅戰起,在東北解放戰爭重大戰役中都擔任主力。是東北各縱中人數最多、裝備最好、戰斗力最強的部隊。下轄1、2、3師。
1師: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一方面軍三軍團4師的老基礎,抗戰時編入八路軍115師,參加平型關之戰。后轉戰山東,發展為山東軍區解放1師。進入東北時全師為7000人,長槍4000支,直屬總部指揮。后發展為12000余人,兩次四平作戰,1師均為主力。師長原為梁興初、政委梁必業。他們調任后師長為江擁輝、政委吳岱。1師“歷史長,戰斗鍛煉多,有內戰時期紅軍作風與傳統,英勇頑強,執行命令堅決,戰斗經驗豐富,猛打猛沖的精神很好,不怕犧牲,經得起傷亡,有連續戰斗反復沖鋒的精神,有顧強性,戰斗士氣旺盛,防御、進攻、野戰、攻堅均備,為東北部隊中之頭等主力師。”
2師:抗戰后期山東軍區2師的基礎。1945年11月進入東北時全師7500人,長槍4000支。師長羅華生,政委劉興元。當時山海關形勢緊張,2師未經休整即投入錦州、北鎮戰斗,部隊很疲勞,生活甚苦。1946年改稱東北民主聯軍2師,歸總部直接指揮,陸續得到補充,發展到12000人。羅華生調松江軍區后,由賀東生任師長。2師“富有朝氣,執行命令堅決,戰斗性頑強,但次于1師。有突擊力,對于攻堅突破較有經驗,善于野戰進攻,為東北之頭等主力師。”
3師:1942年原東北軍新編111師的兩個團,在中共地下黨員、師長萬毅帶領下于山東起義,被編為八路軍濱海支隊。1945年9月最先進入東北,全支隊3500人,長槍千余支,后擴建為東北民主聯軍七縱19旅。四平保衛戰中傷亡很大,經過補充后,1946年與20旅一起劃歸一縱,編為3師。師長彭景文,政委劉賢權。該師作戰基礎好,能擔任防御戰斗任務。
第二縱隊
由原華中新四軍3師的8、10旅及獨立旅等部隊為基礎編成。1945年9月,師長兼政委黃克誠、副師長劉震、政治部主任吳法憲率全師四個旅、三個直屬特務團共32000人從蘇北進軍東北。后黃克誠帶領師直屬部隊開辟西滿工作,其所轄4個旅歸總部直接指揮。1946年初以8、10和獨立旅組成西滿縱隊,1946年8月改編為第二縱隊。司令員劉震,政委吳法憲。下轄4、5、6三個師。二縱歷史較老,戰斗力有基礎,攻擊力強,各部隊均善于野戰。是東北部隊中之主力軍。
4師:紅軍時期鄂豫皖蘇區紅二十五軍部隊的老基礎,抗戰時編為344旅,屬115師建制。皖南事變后南下華中,擴編為新四軍3師8旅,進入東北時全旅7200人,裝備比山東部隊稍好些。二縱成立后改編為4師,師長陳金玉,政委李雪三。該師歷史基礎較老,戰斗積極性好,執行任務堅決,戰斗作風還勇猛。
5師:紅軍時期陜北紅二十六軍的老基礎,抗戰后編入344旅。南下后擴建為新四軍3師10旅。進入東北時全旅8900人,二縱成立后改編為5師。師長鐘偉,政委王鳳梧。二人后均調出,由吳國章任師長,賀大增任政委。5師“系東北部隊中最有朝氣的一個師,突擊力最強,進步快,戰斗經驗豐富。攻、防兼備,能猛打、猛沖、猛追,三猛著稱。善于運動野戰,攻擊力亦很頑強,為東北部隊中之頭等主力師。”
6師:原為新四軍3師獨立旅,進人東北時全旅6278人,后改編為二縱6師。擴展到12000多人,與4、5師相等。原師長兼政委吳信泉。吳調出后由張天云任師長,石瑛任政委。該師歷史較短,老骨于少,戰斗作風很穩,吃苦耐勞的精神很好,善于防守。
第三縱隊
1945年底,原山東軍區魯中軍區地方部隊編為山東軍區3師和警備3旅,在魯中軍區政委羅舜初率領下進人遼東半島,1946年初在本溪與冀東十六分區曾克林部隊會合,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三縱隊。受遼東軍區指揮。本溪保衛戰后,奉命增援四平。四平撤退后退守通化,與遼寧軍區合并,堅持南滿斗爭。三縱組建之初,司令員程世才,政委羅舜初。后以曾克林為司令員。1948年初曾克林調出,由四縱副司令員韓先楚接任司令員。三縱部隊歷史不算老,但戰斗力卻很頑強,在南滿困難艱污環境下堅持斗爭,進步甚快。作風勇猛,能攻能守。為東北部隊中之主力軍。下轄7、8、9三個師。
7師:原為山東軍區3師,進人東北后與曾克林部兩個團合編,改為東北民主聯軍7旅。當時全旅6000人,長槍2000支。旅長曾國華。曾調出后,1946年8月改編為7師,歸三縱建制。師長鄧岳,政委李伯秋。在四保臨江作戰中部隊傷亡甚大,先后補人新兵9286人。夏季攻勢中北滿部隊南下收復廣大地區,才與北滿主力會合。“該師戰斗力頑強,作風勇猛,戰斗積極性高,有朝氣;善于夜戰及爆破,兼備野戰運動與城市攻堅,為東北部隊中頭等主力師。’
8師:原山東軍區3師9團的基礎,進人東北時不到2000人,后與曾克林部兩個團及新編地方部隊一個團組建為東北民主聯軍8師,師長左葉,政委劉光濤。后與三縱其他兩個師一樣,擴展到12000多人。關內老戰士僅占11%,東此參軍者占57%,俘虜占32%。干部多數是抗戰時被日本人從關內抓來的勞工,抗戰后參軍者。8師“戰斗作風穩,工作中貫徹性強,老基礎少,但戰斗力進步很快。攻防兼備,最善于阻擊戰斗。戰斗的頑強性稍次于7師,為東北部隊中之主力師。”
9師:原山東軍區魯中軍區由地方部隊編成的獨立旅,進人東北時共3000人,編制裝備均不健全。后與曾克林部合編為東北民主聯軍9師,歸三縱建制。師長徐國夫,政委譚開云。部隊中山東多軍老成分占10%,東北參軍及俘虜成分各占45%。“該部隊原系山東地方武裝的基礎,作戰力較弱,來東北后在長期戰斗中鍛煉進步甚快,戰斗力有很大提高,頑強性較強,有攻堅之經驗。”
第四縱隊
1945年10月,原山東軍區膠東軍區副司令吳克華、政治部主任彭嘉慶率領膠東軍區直屬機關及五分區地方部隊六個獨立團組成山東6師,進人東北。當時共有8942人,長槍2250支。該部隊在南滿一帶擴大發展,1946年初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四縱隊。司令員吳克華,政委彭嘉慶。下轄10、11、12師。四縱與三縱一起堅持南滿斗爭,戰斗作風勇敢,“過去戰役中參加進攻及攻堅戰斗較少,擔任阻擊、打援、防御之艱苦的戰斗任務較多。參戰次數最多,干部戰士傷亡很大;部隊作戰決心很頑強,不怕傷亡不叫苦,執行命令堅決,善于打陣地戰,也能打運動戰,在防御戰斗中有頑強的戰斗力。特別是塔山阻擊戰斗,很有成果,為東北部隊中之主力軍。”
10師:原山東6師中兩個團的基礎,進入東北時共 3829人,在營口地區擴軍后,編為東北民主聯軍10師。原師長杜光華在四保臨江戰役中犧牲,由蔡正國任師長。政委葛燕璋。該部隊“質量成分好,戰斗作風猛,動作快,能打運動戰,有突擊精神。防御戰斗中有頑強的戰斗力,曾參加解放錦州擔任錦州以南塔山地區之有名的阻擊戰斗,為東北部隊中之頭等主力師。”
11師:原山東膠東軍區兩個獨立團的基礎,進入東北時約2000人,在遼南地區發展。1946年初編為獨立第二支隊,受吳克華指揮。四縱成立后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11師,師長周光,政委李丙令。該師在南滿堅持敵后斗爭,傷亡過大,長時期員額不充實。部隊質量成分好,戰斗作風穩,過去打攻堅戰斗少,有防御戰斗經驗,參加過塔山阻擊戰。
12師:原山東6師一個團的基礎,進人東北時共1900人,以后在遼南地區發展,擴編為獨立第三支隊,受吳克華指揮。四縱成立時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12師,師長江燮元,政委潘壽才。后潘壽才調出,由張秀川任政委。12師戰斗作風有朝氣,俄斗力之頑強性次于10師,有防御戰斗經驗,在塔山阻擊戰中表現穩而又猛。
第六縱隊
抗戰結束后,山東軍區將原渤海軍區部隊三個團編成山東7師,由渤海軍區司令員楊國夫任師長;另外三個團的地方部隊編為山東8師,劉其人任師長兼政委;1945年9月從陸路開往東北。兩個師共12000人,長槍5000支。7師參加山海關保衛戰,8師參加熱河戰斗。1946年2月,兩個師先后到達北滿,由冀東來的19旅也隨7師到達北滿。4月三支部隊合并編為東北民主聯軍7師,下轄三個旅。10月7師又與斯四軍3師1旅合并,編為第六縱隊。最初以陳光為司令員,楊國夫為副司令,劉其人為副政委。1947年3月陳光調任松江軍區司令,由洪學智任司令員。1948年3月洪學智、劉其人調出,黃永勝任司令員,賴傳珠任政委。六縱是個比較老的部隊,戰斗基礎鞏固,戰斗經驗較多,為東北部隊中之野戰主力軍。下轄16、17、18師。
16 師:是參加過南昌起義的老部隊,紅軍時期一方面軍紅一軍團2師的基礎。抗戰時改編為八路軍115師的685團。皖南事變后南下華中,改編為新四軍3師7旅。進人東北時共: 9000人,長槍2000支。旅長彭明治,政委郭成柱。1946年10月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16師,梁興初任師長,張池明任政委。后梁興初調十縱,王東保任師長。部隊干部歷史很老,文化較低。該部隊在我軍歷史上參加戰斗最多,經驗豐富,戰斗作風勇猛,能攻能守,不怕犧牲。裝備好,行軍能力強,能打硬拼仗。有朝氣,雷厲風行,但也存在簡單化、對新戰術研究與掌握不夠。是東北各野戰部隊中之頭等主力師。
17師:原為山東渤海軍區地方部隊,由軍區直屬團、魯北民兵和收編的土匪武裝編成三個團,組建山東7師。到東北參加山海關戰斗損失很大,退到北滿休整擴大到5199人,編為20旅。旅長劉子奇。六縱成立時改編為17師,師長龍書金,政委徐斌洲。全師 7237人。“該部隊歷史不算很老,戰斗作風頑強,進步快。善于夜戰及村落戰斗,戰士很勇猛,長于使用爆破,攻堅力最頑強。1947年夏季攻勢之四平攻堅戰斗中,參加主攻,縱深戰斗13晝夜,在戰術上頗有成果。為東北各野戰部隊中攻堅力最頑強之部隊,為頭等主力師。”
18師:原山東8師的老基礎。一部分為渤海軍區警衛部隊,一部分為冀魯豫邊區回民支隊。回民支隊是1940年冀魯邊津南支隊抽出18個回民戰士出去擴軍,及收編一部分回民武裝約400人,編成回民大隊;1942年發展為四個大隊,編成回民支隊;抗戰勝利后回民支隊1540人編人8師,到達熱河,參加保衛熱河戰斗。1946年1月進人東北,與7師合并,9月改編為18師。全師入東北時共12302人,長槍4331支。師長王兆相,政委陳德。后由閻捷三任師長,袁克服任政委。18師戰斗作風有突擊性,善于村落戰斗及爆破技術,具有攻堅戰斗經驗。
資料出自劉統《東北解放戰爭紀實1945-194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