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審勝訴獲賠674萬元,三棵樹這波操作贏麻了!
4月1日,三棵樹公布了與恒大之間1.92億元買賣合同糾紛的一審勝訴結果。
事情的起因還得追溯到2021年6月,三棵樹向恒大索要欠款遭到了拒付。經過協商,雙方同意拿49套房抵債 。
然而,當三棵樹繳納完386萬定金和差價時,恒大承諾的49套抵債房卻被轉賣,恒大地產也拒絕簽訂購房合同和相關手續。
“錢房兩空”的三棵樹決定起訴恒大。
經過1年時間的審判,三棵樹終于迎來勝利的曙光,法院判決恒大退還押金和雙倍定金,合計674萬元。
三棵樹雖已勝訴,但想要討回1.92億元的欠款,估計還要費點波折。
比起三棵樹,早年與恒大密切往來的企業就沒那么幸運了。
距離恒大爆雷已經過去快4年,但它帶來的余震依舊很強烈。
與恒大合作過的企業,要么破產重組,要么艱難求生,總之都很慘。
拿廣田集團來說,兩家企業最初合作是在2007年。當時一年的簽約合同不到10億元,如今10年過去,兩家公司累計簽約合同超過400億元。
作為回禮,廣田老板葉遠西斥資50億元成為恒大首批戰略投資人之一 ,恒大也承諾每年拿出約35億的裝修任務給廣田,兩家深度綁定,互利共贏。
然而,隨著恒大爆雷,廣田也跟著遭殃。
數據顯示,廣田集團2018年—2022年營收從143.98億元下跌至35.64億元,降幅達75.25%。
同時,歸母凈利潤也出現大幅度下滑,其中2021年虧損55.88億元,2022年虧損53.11億元。
營收斷崖式下滑,經營業績也連年虧損,廣田深陷債務危機。
2022年5月,廣田集團被債權人以“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且明顯缺乏清償能力,但具有重塑價值”為由申請重組。
廣田手中持有恒大32.47億元的股票未得到兌現,為擺脫困境,廣田于2023年1月進行破產重組。
像廣田這樣被恒大禍害的企業,不在少數。
其中最嚴重的要數建筑老大哥南通三建,被恒大拖欠360億元,最終因無力償還上下游的工程款,被迫宣告破產。
然而,隨著老大哥倒下,緊跟在破產隊伍里的還有云南路建、成龍建設、南通六建、中達建設等。
真應了那句“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不過,廣田的危機貌似沒南通三建那么凄慘,僅用一年半的時間,就實現“摘帽”重生。
2024年6月,廣田發布公司撤銷股票交易退市的風險警示,這預示著廣田集團重組成功。
公告顯示,*ST廣田引入1家產業投資人和4家財務投資人,共計收到14.1億元的重組投資款用來償還大部分債務。
雖然這次重組擺脫了廣田的債務危機,但葉遠西個人持股比例僅剩5.12%,徹底失去企業控制權。
破產重生,實控人變更,不知于他而言,是喜還是悲。
同樣是被恒大拖垮的裝修公司,全筑股份的重組之路顯得相對成功。
和廣田集團不同的是,全筑股份采取“舍子保母”的策略。
2022年8月,全筑股份的子公司全筑裝飾,因無法支付債權人97.87萬元的欠款,被安筑建材向法院申請破產清算。
然而,這并不是全筑裝飾第一次被申請破產。早在2022年6月,全筑裝飾因無法償還11萬的欠款,被債權人向法院申請破產清算。
接二連三的訴訟危機,壓得全筑裝飾喘不過氣。如果母公司能出手搭救,子公司或許能避免破產清算。
可是,自恒大暴雷以來,全筑股份至今仍被恒大拖欠27.2億元。
自己都自身難保,哪里還有余力去關心公司的死活。
于是,全筑股份為了保全自己,忍痛將資不抵債的子公司進行剝離。
2023年4月,法院已經裁定受理全筑裝飾的破產清算申請。
倚仗子公司的犧牲,全筑股份漸漸走出陰霾。
2024年5月,公告顯示2023年公司凈資產10.31億元已轉正,可以申請撤銷對公司股票實施退市的風險警告。
全筑股份“摘星脫帽”后,歸母凈利潤從2021年虧損12.9億到2023年9489萬,實現扭虧轉盈。
但更令人欣慰的是,創始人朱斌在經歷子公司破產重組后,仍能守住企業的控制權。
截至目前,他依舊持有10.88%的股份,成為全筑股份的第一大股東。
反觀廣田集團也經歷重整成功,但創始人葉遠西卻失去對企業的控制權。相比之下,朱斌顯得格外幸運。
然而,令人沒想到的是,時隔幾個月全筑股份又陷入業績跳水。
2025年1月最新公告顯示,公司預計2024年年度歸母凈利潤約虧損9500萬元—7000萬元。
企業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信心,又被業績潑了把冷水。
企查查數據顯示,全筑股份有312條自身風險,其中司法訴訟占比為57.7%,累計有180條。
究其原因,債務帶來的“應激性創傷”遲遲沒有化解,全筑股份想要走出債務危機,仍需很長的時間。
但只要企業活著,一切都還有希望。
廣田集團和全筑股份的經歷,是無數被恒大地產拖下水的企業縮影。
然而,有一家公司在恒大爆雷前,老板提前把公司股權轉賣,套現17億。
這家公司就是寶鷹建設集團。
在遍地都是黃金的房地產時代,誰都想攀上恒大這棵搖錢樹。
寶鷹也不例外,他們努力把恒大業務搞成第一大客戶。
數據顯示,2018年—2020年,恒大地產在寶鷹股份的總銷售收入中占比逐年上升,分別為36.43%、42.70%和44.53%。
兩家公司的創始人有沒有私交不是很清楚,但從業務占比上來看,兩家公司的關系非同一般。
然而,看似“不一般”的關系卻在恒大爆雷前,寶鷹被老板古少明悄悄給賣了。
2018年開始,恒大給供應商的付款周期越來越久,從三個月到一年,再變成商票。財會出身的古少明,察覺到了恒大資金緊缺的信號。
于是他再三考量,決定在2019年12月把股權轉讓給珠海國資。
當時,古少明將持有的公司股份以5.77元/股,總價17.02億賣給了珠海國資。
彼時,恒大地產的年營業收入突破4775億元,正是迅猛增長期。而他昔日的合作伙伴,卻把自認為是“爛攤子”的寶鷹丟給了珠海國資。
不得不說,古少明的先見之明,幫他挽回了不少的損失。
珠海國資“接盤”寶鷹建設的第一年,歸母凈利潤還有1.1億元的盈利。
然而,從恒大崩盤開始,寶鷹的凈利潤也一路暴跌,尤其是2021年—2023年,歸母凈利潤分別虧損16.52億元、21.88億元、9.70億元。
業績爆雷,負債率攀升,寶鷹建設正在走向資產重組的“不歸路”。
2024年11月,寶鷹股份將寶鷹建設的全部股權賣給了大股東,交易成功后也不再合并報表。
這也意味著,寶鷹集團需要通過變賣重組,才能解決虧損及債務危機。
雖然寶鷹建設只是在內部資產重組,但它的命運也因恒大拖累變得岌岌可危。
恒大埋下的債務天坑,落在每個企業身上,都是一座大山。
起初企業是抱著賺大錢的信念入局,如今卻被恒大坑騙,攤上各種官司與巨額債務,甚至有的走投無路只能宣告破產。
當然也有像古少明這樣嗅到危機把企業轉賣的老板,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克制名利、欲望,做一個清醒的人。
企業想要熬過債務寒冬,除了要積極向恒大討債,還要不斷尋求新的轉型出路,不然被時代拋棄,只是時間問題。
參考資料:
1.中國房地產報:《建筑裝飾龍頭扭虧 許家印“老友”能否東山再起?》
2.界面新聞:《去年凈資產10.31億由負轉正,全筑股份成功“摘星”,裝修股迎來曙光》
3.《南方都市報》:《一股東贈予寶鷹股份現金4000萬!其兄長此前套現17億》
作者:卓卓
編輯: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