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叢神經阻滯是上肢手術常用的麻醉方法,其中腋路臂叢神經阻滯具有獨特優勢,其解剖結構清楚易于定位,對全身循環影響小,并發癥發生率低,在臨床中應用廣泛。
臂叢神經解剖基礎
臂叢神經由C5 - C8頸神經前支和T1神經前支大部分構成,經前、中斜角肌間隙,走行于鎖骨下動脈后上方,經鎖骨后方進入腋窩,在此分成三個主要神經干。三干在鎖骨后第一肋骨中外緣處各分成前后兩股,六股神經在腋窩處組成三束(上干、中干的前股合成外側束,下干的前股成為內側束,三干的后股組成后束) ,各束在喙突平面分出神經支,外側束分出肌皮神經,后束分出腋神經和橈神經,內側束分出尺神經和正中神經內側頭。在腋窩區,臂叢神經的終支橈神經、尺神經和正中神經與腋動脈關系密切,橈神經多位于動脈的深部,尺神經位于腋動脈的內側,正中神經位于腋動脈的外側 ,這是腋路臂叢阻滯的關鍵解剖基礎。
腋路阻滯四支神經走行及支配區域
肌皮神經來自外側束,通常在腋鞘之外,穿過喙肱肌,在肱二頭肌和肱肌之間下行,支配肱二頭肌和肱肌,繼續前行,發出前臂外側皮神經。
橈神經是后側束的終末支,經大圓肌下方,肱骨和肱三頭肌長頭之間離開腋窩,橈神經發出分支支配肱三頭肌、肱橈肌和橈側伸肌群,發出皮支支配手臂的外側面、前臂與手部背面。
正中神經來自外側束和內側束,發出支配手和腕部屈肌的運動支,發出感覺支支配大拇指、示指、中指、無名指外側半的掌側。
尺神經是內側束的終末支,與前臂內側皮神經一同走行,開始沿肱動脈內側下行,在中臂處與動脈分離,經肱骨內上髁后面降至前臂,尺神經發出支配肘關節的關節支和支配手部、前臂的肌支,發出支配無名指和小指的感覺支。
操作方法
1. 患者 體位與準備:患者取仰臥位,患側手臂外展90°并屈曲肘部(敬禮姿勢),充分暴露腋窩區域。
2. 超聲探頭選擇與定位:選用高頻線陣探頭,將探頭放置于腋窩橫紋處,垂直于上肢長軸進行掃描。首先識別腋動脈,其在超聲圖像中呈圓形或橢圓形,有明顯搏動,腋靜脈位于腋動脈內側,可通過探頭加壓使其閉合以便于區分。以腋動脈為中心,尋找其周圍高回聲的終末神經分支。超聲成像時,可向近端和遠端移動掃描,適當加壓探頭將靜脈血管壓癟,尋找血管分支少、神經顯像清晰的部位作為穿刺點;探頭稍向外側移動,可在喙肱肌和肱二頭肌之間找到肌皮神經。
3. 進針技術與藥物注射:常采用平面內進針技術,22G穿刺針由外向內進針,緩慢推進,確保針尖始終處于超聲平面內,直至靠近目標神經。回抽無血后,方可注射局麻藥。通常先阻滯位于肱二頭肌與喙肱肌之間的肌皮神經;再調整針尖至腋動脈深部阻滯橈神經;退針并調整進針角度至腋動脈上外側阻滯正中神經;最后進針至腋動脈內側阻滯尺神經。注射過程中,密切觀察藥物在神經周圍的擴散情況,確保藥物完整包裹神經 。當臂叢顯示不清時,可直接把局麻藥物注射至腋動脈的深部、后側和前側,使腋動脈被藥物環形包繞。
適應癥
腋路臂叢神經阻滯主要適用于肱骨中段到指尖之間手術的麻醉和鎮痛 ,如手部骨折內固定術、肌腱修復術、前臂清創縫合術等。但當手術涉及上臂內側時,會出現阻滯不全的情況,因此處是肋間臂神經支配(肋間臂神經是單純的感覺神經,多數起源于第2胸神經前支,即第2肋間神經,主要支配上臂內后側、腋底及側胸壁的皮膚)。還有就是腋路臂叢神經阻滯不能阻滯腋神經,因腋神經在腋窩以上水平已經從臂叢后束發出(腋神經主要支配三角肌、小圓肌和肩部“袖章區”感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